九轉大腸來歷是魯菜的代表作。
都說「九轉大腸」是魯菜中的名菜,可這菜究竟好在哪裡?我們自己在家中是否也能動手做呢?
魯菜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做大腸就要有個大腸味,做魚就要有個魚味。
「九轉大腸」是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九華樓酒樓首創,店主杜某是一個巨商,掌柜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九華酒店設在縣東北首,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廚高手,對豬下水的烹製極為考究,燒制豬大腸時,下料重,用料全,五味俱全,相傳一次九華樓店主設菜宴客,席間上有一道「燒大腸」, 外焦裡嫩!眾人品嘗後都讚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佳餚當取美名,這個文士一方面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讚美高廚的技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舉座無不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九轉大腸」的烹製方法應屬於「濟南紅燒大系」。濟南菜多以紅燒技法烹調佳餚,原料以魚、肉、雞及下貨類為多,成菜色澤紅潤光亮,味鮮濃厚,是濟南老百姓喜歡的口味。燒又分很多種,如紅燒、蔥燒、白燒、辣燒、扒燒、醬燒、煎燒、軟燒、煸燒、鍋燒、蝦子燒、黃蔥燒、素燒等。
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腸。在洗滌後,必須用腸套腸的方法,將整腸一層層套起來,大體套至八九層,全長可以約定縮短到5寸左右,才進行烹製,烹製時,須提鍋轉動八九次,才能使湯汁全部滲入腸內,這也是「九轉大腸」名字來源的另外一種解釋。成品需色紅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膩,酸辣甜香俱全。
「九轉大腸」的做法:
1、熟豬大腸切成2釐米長的扳指段。
2、在鍋中放入清水,燒開後,放入切好的豬大腸焯水去油,撈出瀝乾水分備用。
3、另外準備一個油鍋,放油加熱,油7成熱後,放入焯水後的豬大腸,炸至金黃色,撈出,控油。
4、鍋內留底油放入蔥姜蒜末爆香,倒入炒出香味,加入少許的精鹽。
5、放入白糖、料酒、白醋,倒入清湯或水,大火翻炒形成湯汁。
6、倒入控淨油的豬大腸段慢火煨制,放入肉桂、砂仁粉、胡椒粉大火收汁。
7、倒入花椒油翻炒均勻即可出鍋裝盤,撒上香蔥花或者香菜末。
小貼士
九轉大腸中,豬大腸要切成扳指段,最好是挑選豬直腸,也就是腸頭,這樣做出來的九轉大腸才有型。
豬大腸性寒,味甘;有潤腸,去下焦風熱,止小便數的作用。用豬大腸治療大腸病變,有潤腸治燥,調血痢髒毒的作用,古代醫家常用於痔瘡、大便出血或血痢。如《仁齋直指方》和《奇效良方》中的豬髒丸,《本草蒙筌》中的連殼丸等,皆是用於治療直腸病變的名方,其中均用到豬大腸。
倡導休閒生活,傳播潮汕獨特飲食文化和玩樂信息。
讓你的生活活色生香起來!
了解更多潮汕美食、玩樂信息請關注微信訂閱號:玩食潮汕
投稿可發送郵箱:stchenyiq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