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寧夏,北上甘肅
引題
今天黃河、長城、鐵路、高速、國道,五大金剛護法,伴我西行,所以無風。當然,這都是老大安排的,感謝老大。
沒風,咱這小腿蹬起來嗖嗖地,118公裡,早早到目的地,早早洗個露天涼水澡,感受一下西北漢子的風騷。爽字了得!
今天的行程
日期: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路線:從中衛出發,繼續沿338國道向西北方向,路上除了我和大貨車狂飆,別無他物,連沙鼠也蹤跡皆無,也罷,稀裡糊塗就到了景泰縣的名鎮-上沙沃鎮。
裡程: 120公裡(只顧看風景,碼錶又忘開了),累計1512公裡。
累計經過縣市: 34個
所見-自然篇
駛出中衛城區城大約10公裡,看到沙坡頭景區的大標識,進去轉了轉,沒見沙坡頭,據說還得往前走。
又爬了5公裡的坡,最後到達景區,結果都被攔上了,只有一個小洞,能偷偷拍個照片。
好奇心驅使,沒辦法,正好有個梯子,好像是特意為我準備的,必須得爬上去看看。
登高望遠,哦,原來是這樣的。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
於是乎不甘心,繼續往前拐了個大彎兒。回頭望去那沒有植被的,黃黃的那一塊兒就是沙坡頭。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沙坡頭所在區域是騰格里沙漠的南沿。因為沒有山的阻隔,所以流沙一路南下,但遇到黃河就戛然而止。所以經歷過千萬年的累積,這一片變成陡沙坡,也算是自然奇觀。大家可以近距離接觸沙漠。在沙坡上玩耍滑行。
黃河在沙坡頭拐了300度的大彎兒,這形狀特別像瑞士那個很貴的名表符號。其實它可以在這兒做個冠名,交點費用啥的,給此沙漠治理做個公益項目。
即使攝像頭用全景,也沒有裸眼看著震撼,大概體會一下吧。
這下邊有個小船塢,不知道幹啥的,是私人的羊皮筏子?
在此我就將與黃河告別了。她是往西去往蘭州,我是往西北到達武威。如果我計劃順利的話,會在明年的3月底再次見到黃河。
繼續往西北,南面的山越來越近。用放大鏡看一下山頂的那一鈕鈕,看仔細點,那就是長城的烽火臺。這一路長城如影隨形,靖邊、定邊、鹽池、中衛,都能見到它,然後我依然沿著她北上到嘉峪關。
338國道其實是往西北走。遠處黃黃的就是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主要部分在內蒙古,還有一部分在甘肅和寧夏。由於東部賀蘭山的阻擋,他沒地兒去了就往南走,南邊到了的就是中衛,最南頭就是黃河。
越往北走,沙漠越接近國道,我在右側還有一個鐵路線擋著,這個回頭咱們再講。
今天一路荒涼,走了60公裡,沒有見到一戶人家,沒有一個村一個鎮,要不是騎得快,早該脫水了。
因為這一段是中衛市沙坡頭區的沙坡頭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目的是保護那些辛苦種植的植被,防止騰格里沙漠繼續入侵,另外就是保護這個交通走廊。這個交通走廊確實挺擁擠的,一條鐵路幹線,一條高速公路,還有一個國道。悲催的是,我是這三條線路上走的最慢的一個。
所見-人文篇
早點出城。瀏覽了一下中衛的美景,這個城市雖小,樸素了一點,但是挺乾淨的,大家的心態也都很平和。
這是我走了40多公裡見到的第1波人,老興奮了,又是喊,又是擺手,估計太遠了,他們也聽不到。他們是在維護這個鐵路線-包蘭線。地理學的好的我一直納悶兒,明明蘭州在南邊,這鐵路線那為啥一直往北跑,跟著我走。實在整不明白了,查查地圖才知道。往南走是大山,而且是連綿起伏的山。這條鐵路是50年代建的,當初就是沒有盾構機,連綿起伏的矩陣中挖隧道難度太高,所以只能繞著走向北,拐了個大彎才到蘭州。這是一條樸實的鐵路線,不像現在的高鐵線路牛轟轟的,動不動就搞了幾十公裡的隧道。
一路見不到人,快把我憋瘋了,所以只能自娛自樂。各種精神勝利法加以鼓勵。我騎我騎!!!
幾十公裡的暴曬,卻沒有任何遮蔽的地方,我就納悶了,為什麼不多種點樹啥的呢?但看看兩邊就知道了,這地兒種啥不長啥,沒水。
這個大約50公裡處,正熱的透心涼的時候,看見了一棵參天大樹。我過去就一頓脫,在這個區域因為海拔高,沒有太陽曬的時候特別涼爽,脫是為了降溫,不為了裸奔。
後來才發現有了這個樹的襯託,哪兒哪兒都是美景,除了那個人。
這幾天見了好多類似這樣的飯店。因為寧夏是回族自治區,穆斯林只去清真餐廳,那其他的餐廳在自治區都叫漢餐。但這名字聽起來怪怪的,幹嘛要分別開呢?你叫個四川菜館東北菜館什麼湘菜館滷菜館什麼的,大家也都知道你是賣啥的了。
同一條路上,過了甘肅界,人家的餐館就該叫啥叫啥了。
不過這個甘肅段的過道質量挺差,該修整了,太顛了。過甘肅,開始來大風了,就知道這兒便是風口,然後那個包蘭鐵路就拐彎兒南下了。
下了山崗,發現綠色多了,也有村莊了。
當然了,這兒也是用黃河水來灌溉的,母親河的滋潤。
西氣東輸主管道經過這裡。
國家電網特高壓骨幹網也經過這。
貴哥我騎著自行車也來過這。
隆重推薦一下晚餐,景泰縣最有名的特色菜——酸辣肉。
話別紅紅的寧夏紅
寧夏紅,這個定位很好,首先喜慶,其次貼切。喜慶自不必說,大家早有心得。至於貼切,那還是真貼切。寧夏盛產枸杞,紅的;盛產大棗,紅的;盛產西瓜,紅的;盛產鐵礦,紅的;盛產羊肉,紅的;盛產煤炭,黑紅色的(用黃河水洗洗就真紅了,反正我信);農村房頂,紅的;城市牆面也願意塗成紅色。寧夏真紅,希望她紅紅火火奔小康。
在寧夏逗留了4天,騎行了3天,這3天是自出發以來最苦的3天,因為一直是逆風騎的。這風,不怪寧夏,絲毫不損害我對這塊土地的好印象。
這次我是沿著寧夏的中部向西穿行的,見證了它的荒涼,也領略了它的富庶。荒涼是因為它缺水,富庶是因為它有水。它的水不是下雨下下來的,而是天上來的,是黃河給予的。所以我索性搜了一下寧夏的地圖,發現整個省份簡直是沿著黃河而建的,它的幾個地級市中,除了南部黃土高原地帶的固原,其他的地級市全部都在黃河沿岸。所以我覺得,寧夏是這條母親河最眷顧的地方。當然內蒙、山西、河南、山東等炎黃各省,也都受到黃河的眷顧。但像寧夏這樣的寵愛,獨此一家。因為其他省份對黃河的依賴性並不太強,只有寧夏真正的嚴重依賴於母親河的賜予。
黃河在上遊,一路在峽谷中穿行,到了陝西和山西交界地帶,也在峽谷中穿行,拐彎一路向東,在河南西部仍然在峽谷中穿行。但在寧夏區域,河道變寬了,催生出寧夏平原,這塊黃河中遊的衝擊平原。這個平原聚集了寧夏大部分的人口和絕大多數良田。誰再說黃河不眷顧寧夏,估計長江都會跟他急。非黃河沿線的那一塊塊莊稼地,也是用黃河水澆灌出來的。而黃河水將澆灌更多乾涸的土地,使它們生發盎然的生機。正因為有了黃河的滋養,寧夏才能生產出那麼多鮮紅的名片產品。
寧夏當然也是革命老區,同陝北一樣,它的紅色基因感依然很強烈。南部山區的固原,北部的吳中,當年支持了紅軍在此立足,也支持了人民軍隊8年的抗日戰爭。而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即便是在艱苦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依然能自強不息,利用各種資源改善環境,建設自己的家鄉。當然了,黃河將給予他們更多。
在寧夏這幾天所接觸到的人,感覺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熱情,一個是祥和。
講的熱情,我在鹽池受到了朋友們的熱情款待,雖然只有一面之緣,那份真摯讓我至今難忘。我在北京有個朋友,老家也是寧夏的。以前經常去他家,每次去,他媽媽都會給我做家鄉的麵條,每次吃到撐的不行。後來去的少了,他媽媽還讓他叫我過去吃麵條。(這整的我是一個十足的吃貨了,此處只在表意,不為他用。)在去中衛的路上,遇到兩個本地的騎友,聊了幾句,他們知道我要走一大圈,便一路跟我騎了好長時間,作為給我送行。我覺得這也是寧夏人的一種熱情的表達方式。總之遇見的總總,心裡暖暖的。
至於為什麼用祥和這個詞呢?這幾天也是觀察所遇見的人,不管是哪個民族的同胞,他們的行為表現、他們的眼神、他們的言談,感覺都很隨和、淡定。沒有某都有些人的張牙舞爪、唧唧歪歪。這裡大家就是彼此,無需做作去找存在感。所以我說,他們很祥和,自然而然,不過分去作為,不自現,故無尤。怪不得黃河在這寬敞了很多,此中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