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咱北京的新街口,不知道您有哪些念想。是老西安飯莊的羊肉泡饃和新川麵館的涼麵;還是中國書店和新華書店看書買書的經歷;是JJ(傑傑)迪斯科曾經的時尚;還是真維斯班尼路店裡的T恤衫……
別看新街口這地界不算大,但是留給人們的回憶可是真不少。不僅吃喝玩樂應有盡有,而且還帶動了時代的潮流。在90年代,新街口算是咱北京數得著的商業區。甚至有人把它叫做「小西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90年代,曾經熱鬧的新街口。
1、追溯,歷史悠久的老街區新街口這地方可是由來已久,這個地名在明朝時就已經出現了,至今仍在延用。早在明朝,它的街道就是南北走向:北起元代的通惠河河道,南止正覺寺胡同,西面是新開路,東面無路,是一個丁字街。
到了清乾隆年間時,新街口的地段北是頭條胡同,南接西大市街,西為西直門內街。民國年間,北、西的地段未變,南面延長至前車胡同。而且,北、西、南分別改稱為新街口北大街、新街口西大街、新街口南大街。解放後,1965年北京市整頓街巷胡同地名時,新街口西大街併入西直門內大街中。
新街口從明代時,南北長不過200米的小地段,到今天擴展成南從平安大街大街,往北直至北三環路,並且增闢了新街口東街。其發展如此迅速,是和商業的繁榮分不開的。
2、商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新街口成為商業區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就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好,對發展地方商業極為有利。首先,與元代大運河碼頭積水潭只咫尺之遠,往來於積水潭的船舶即為新街口成為商業區提供了貨源,也提供了客流。其次,新街口西邊是元代大都城的和義門,明清北京城的西直門,不論出城還是進程,新街口是必經之地,這樣人流就增大了。
第三,在新街口周圍有兩座寺廟。第一座是在新街口東側的正覺寺。據《宸垣識略》記載:「明成化間,內監韓諒賜宅施捨建寺」。該寺在明、清時期,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開廟,香火盛極一時。第二座就是新街口往南的護國寺。每逢護國寺開廟時,廟市極其熱鬧,作買作賣的眾多,對新街口的影響很大。
由於新街口地區有以上幾方面的有利條件,所以,早在明代時,這裡就是店鋪林立的商業街,清代又有所發展,而到了建國之後,這裡已然成為西城著名的商業名片了。
3、文化,天橋下的書店人盡皆知提到新街口,丁字路口往西的這座天橋可以說是標誌性建築了。而在天橋北側的新華書店,更是當年人們讀書、買書的首選之地了。
由於當時的新街口附近有不少學校,所以新街口新華書店所經營的書籍,主要以教輔類圖書為主。當時很多家長到別的新華書店買不到的教輔書,肯定都會被店員推薦來新街口買。這種因地制宜的經營策略,讓它在家長當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其次,別看這家新華書店面積不算大,但是裡面的書籍種類絲毫不亞於其他大書店。除了為教輔書開闢單獨的銷售區域之外,國外文學、國內文學、工具書、圖冊、經濟法律類圖書等也都分門別類,讓讀者購買和閱讀能夠井然有序。
而在新華書店的對面,也就是天橋南側的中國書店,也同樣是有年頭的老店鋪了。在90年代,如果說新華書店是當代文學的熱土,那中國書店就是古籍善本愛好者的天堂。在這隨處可見的線裝書,不僅記錄著歷史,也傳承者幾代人對圖書的熱愛。
新華書店和中國書店一南一北,隔街相望,也組成了新街口有別於其他商業區所獨特的文化符號。
4、美食,老西安飯莊首屈一指說起新接口的美食,首屈一指的當屬老西安飯莊。這兒的羊肉泡饃、羊肉串、清真菜不僅口味正宗,而且價格親民。
老西安飯莊最早叫「北京清真西安食堂」,1954年由西安市老字號「老孫記家」和「同盛祥」泡饃館的師傅聯合籌辦。作為北京最早經營泡饃的名店,1956年10月,毛主席和彭德懷元帥還專程到西安食堂吃羊肉泡饃。
後來,西安食堂改名「西安飯館」,專營西北風味羊肉泡饃,在京城名噪一時。
不管是住在這片兒的人,或者是路過新街口的人,到西安飯莊都得願意體驗用手掰饃的儀式,嘗嘗地道的羊肉泡饃。再有它門口的電烤串兒,聞見味兒就挪不動腳。來一大串外焦裡嫩的羊肉,實在過癮。
挨著老西安飯莊,也是一家天天爆滿的飯館。尤其是夏景天兒,就是看見有站著吃飯的食客,大家也見怪不怪了。這就是新川麵館。
這家老字號的國營麵館,40多年來一直門庭若市,備受「愛面一族」的青睞。這裡原本是「四川」風味的麵館,到了北京不僅被同樣愛吃麵條的北京人接受,而且還入鄉隨俗,對口味進行了改變,成了地道的京味兒,就連擔擔麵也是北京版的。
每天一開始營業,櫃檯上忙碌的售貨員就是一景:麻辣涼麵招牌用大盆盛出來,售貨員身旁是一摞摞的盤子,把麵條事前挑進盤子裡,再捏一兩把雞絲、黃瓜絲在上面,一碟一碟摞成小山。
交完錢,售貨員順手端過盛滿涼麵的盤子,從面前的醬盆裡盛一勺醬湯澆在面上,那香味兒立刻鑽進心肺裡。筋道的涼麵,混雜著麻醬、芥末的味道,成了老北京人忘不掉的念想。
從新街口往南一站地,護國寺街裡的護國寺小吃同樣也是吸引大批的食客。作為京城小吃「四大品牌」(東城隆福寺小吃、西城護國寺小吃、崇文錦芳小吃、宣武南來順小吃)之一,護國寺小吃可是數得著的「原汁原味」了。
說起護國寺的小吃,那就得先說說護國寺廟會。咱前文說了,新街口商業區的發展所依託的就是當年的護國寺廟會。當年,護國寺和隆福寺並成為京城的「西廟」和「東廟」。不僅香火旺盛,而更加出名的就是這裡的廟會。
護國寺原本是元代託克託丞相的宅邸,後改為崇國寺,明宜德間,賜名大隆善寺,至成化年間,又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代乾隆有御製護國寺詩碑。
護國寺在清代和民國年間,農曆每月逢初七,初八、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開有廟會。各種小販紛紛至此設攤,遊人摩肩接露,非常熱鬧。過去作生意的小販都逢廟會必趕,因為廟會上遊人多,買賣好作,所以,都來趕廟會。
上世紀5、60年代,護國寺的廟市雖然停辦了,但是在廟市上經營的手藝人組織在了一起,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近60年來,經過不斷的傳承和發展,成了西城的一張美食名片。而且護國寺清真京味小吃,還入選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真是不簡單。
除了這幾家老字號的中餐,在新街口還有幾家快餐廳值得聊聊。一個是位於丁字路口南的吉野家,一個是在北邊的肯德基,再有一家就是丁字路口西北角的麥當勞。
您別看現在這三家快餐店遍地都是,但在90年代那會兒,他們算是京城少有的洋快餐。尤其是吉野家,可以說是第一批在北京開業的日式快餐店了。
讓這兩家快餐店如此受青睞的,除了來逛街的,再有就是附近的學生了。尤其是到了傍晚左右,隨處都能看見背著書包的孩子。說是寫作業,其實就是三五好友一起聚餐。聊聊「校草」、「班花」,吐槽老師,用不多的零花錢吃個漢堡,這些拼湊成了那些年的青春記憶。
5、娛樂,京城引領潮流的丁字路口在90年代,新街口附近吸引年輕人的地方就是這兒好玩兒。因為京城第一家「夜店」——JJ(傑傑)迪斯科,就開在這兒。
1994年12月,位於新街口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開了一家JJ迪廳,它的出現,開創了90年代迪廳文化的先河,掀起了京城人對迪斯科的狂熱。
幾百人聚在一起「蹦迪」、一起瘋狂,成為當時年輕人最時髦的休閒方式。當時去JJ玩兒,那可是相當奢侈的事兒。因為內會兒一般工薪階層的收入,一月也就200元左右,JJ迪廳的門票要50元,到了周末要80元,過節什麼的都能要一百多元。
儘管如此,每晚夜幕降臨,JJ迪廳門口的霓虹燈不停閃爍,年輕人三五成群、排著長隊買門票。
伴隨著JJ迪廳生意的火爆,新街口附近的音像店也是買賣興隆。您想買黑膠唱片,有普羅藝術;您想買發燒音響,有超音波音響;您想買廉價的打口盤,有雪君音像。那會兒在北京「淘CD」,新街口絕對是第一選擇。
除了丁字路口附近的這些店鋪,在新街口南邊兒不遠的百花深處胡同16號,曾經是北京第一批專業錄音棚。在90年代,中國搖滾樂處於黃金時期,這裡也誕生了少佳作。唐朝的《唐朝》、張楚的《姐姐》、何勇的《垃圾場》都出自於此。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可能還是陳昇的那一首《北京一夜》了。
6、時尚,「小西單」名不虛傳90年代,讓新街口商圈在京城名噪一時的,就是這裡大大小小的服裝店。有句話講:動批的價格,西單的貨。說的就是新街口。
由於地處當年的「動批」和西單中間,新街口附近的服裝店也吸收了這兩大服裝商圈各自的優勢——價格便宜、款式新穎。這樣的風格瞬間吸引了大批的時尚青年。
年輕人多了,當年的「潮牌」也看準了商機紛紛在新街口開店。什麼真維斯、班尼路、博斯尼……一水兒佔據了新街口的黃金位置。導購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也成了街上的一景。
不過新街口吸引的可不只是年輕人,在丁字路口西南角的新街口百貨商場,當年也是門庭若市。
1962年的新街口百貨商場
始建於1959年的新街口百貨,可是北京最接地氣兒的百貨商場。之所以「接地氣兒」,是因為這裡的日用百貨,比起西單、王府井那邊兒都物美價廉。而且一趟逛下來,穿的、用的,全都置辦妥當了。除了百貨,這裡獨有的項目是賣手工棉被。很多人小時候蓋棉被,都是在這兒置辦的,那是又厚實又暖和。
除了買東西逛商場,新街口電影院也是當時很多人「必去」的地方。
新街口電影院是北京市市政府撥款30萬元在西城興建的第一座電影院。建築面積2300平米,觀眾座椅840個。1954年1月18日開業,首映蘇聯故事片《女教師》。
1989年被評為北京市電影發行放映先進單位,同年電影放映收入突破100萬元。1990年6月被市文化局評為二級電影院。1991年5月因建築危舊,經區政府批准停業。1993年底拆除並翻建。新建的新街口電影院,在90年代除了滿足附近居民的休閒娛樂需求之外,也是到這裡逛街的人們,願意休息消遣的地方。
正陽文庫出版的《兩代攝影師一座北京城》一書,收錄了時隔50年的北京城市影像對比照,其中就包括新街口路口自東向西望去的視野圖。第一幅1961年的老照片,是由趙樹強先生提供的;第二幅2011年的新照片,是由劉錦標先生拍攝的。
1961年趙樹強提供的新街口照片(西向)
通過這兩張照片,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新街口地區街道面貌的改變,也從中感受到了北京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而這種變化通過影像留存下來。不僅是一種記錄,而且是對城市肌理變化的一種回憶。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正陽書局磚讀空間」,如需轉載請至公眾號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