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佔香港4成、澳門8成市場份額的中山,是內地供港澳食用農產品的主要基地。但疫情造成的產業鏈梗阻,令「中國脆肉鯇之鄉」萬噸脆肉鯇「壓塘」滯銷影響春播,3月9日中山日報報導脆肉鯇壓塘困境後,不少電商平臺、連鎖菜市場平臺與本報聯繫,希望助力東升脆肉鯇銷售,一場助力脆肉鯇銷售之戰打響,本地市民也希望在家庭餐桌加上一道本地特色菜,助養殖業渡過難關。
流通平臺到塘頭對接脆肉鯇養殖戶
3月10日,萬谷集團連鎖菜市場中心、中山報業發行配送有限公司等平臺負責人到東升養殖戶塘頭商討合作事宜,探索可行銷售模式。當日,萬谷集團連鎖菜市場中心總經理曾子文、中山報業發行配送有限公司負責人一行與記者來到東升養殖戶塘頭,分別與白鯉村養殖戶梁潤帶、瀝心村養殖戶吳敬文面對面探討合作銷售模式。
梁潤帶與姐夫在當地養殖脆肉鯇300畝,還有約40萬斤沒出售。受疫情影響,他的脆肉鯇出不了塘,無法進行春耕,心裡也很急。曾子文在塘頭與養殖戶一起探討銷售模式,「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平臺來銷售,在商言商,我們談好價格,做到一定量銷售,探索一種新的銷售模式。」
據萬谷集團連鎖菜市場中心採購經理宮先生介紹,年前他們以粗加工模式,9.9元一斤促銷過脆肉鯇,最高一天銷售過2000多斤,當時消費者排著隊購買。他介紹脆肉鯇從出塘到銷售至消費者手裡,有運輸、加工等成本,「我們只是粗加工,把脆肉鯇分好四份,不去魚鱗。」
對脆肉鯇從塘頭到消費者價格變化問題,宮經理說,脆肉鯇養殖場出魚,運到市場運輸費用成本就增加2元一斤,還有加工費用,售賣脆肉鯇不同的部位,價位也不同,正因為如此,脆肉鯇出塘價與消費者拿到貨的價格相差較大。
曾子文也表示希望能通過自己企業銷售渠道,助力養殖儘快解決難題。
吳敬文養殖脆肉鯇達80畝,受疫情影響,現共計30萬斤脆肉鯇全部壓塘未銷售。「之前我們的銷售渠道一直是中間商到塘頭批發購買,沒有嘗試過零售渠道。」之所以不做零售,吳敬文解釋,平均每個魚塘面積約15畝,如果只撈幾條魚,難度大,並且還要刮魚、配送,人工成本太高,幾乎不能產生利益。
吳敬文介紹,脆肉鯇一般養殖到13斤左右才出售,但隨著氣溫回暖,塘裡的脆肉鯇大多數已經長到18斤了,每斤魚的飼料成本要8元多,還有電費、租金、人工成本等費用,成本壓力大。中山報業發行配送有限公司負責人與其探索銷售模式時表示,希望以直播平臺聚集銷售流量,再以發行配送行方式來進行銷售。
當天,東升鎮政府還組織媒體、採購商召開東升脆肉鯇現場促銷會,到場的採購商有壹加壹超市、中山市東星食品有限公司、中山市麗景脆肉鯇食品有限公司等相關採購商負責人。中山市麗景脆肉鯇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對記者稱,「經過與養殖戶洽談,已經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但是具體如何合作還需進一步探討。」
讓「中山魚」變成市民家常菜
3月9日,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下發《中山市餐飲業有序恢復經營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而東升鎮為鼓勵養殖戶儘快恢復養殖生產,提振發展信心,3月10日,東升鎮黨委政府研究決定,拿出500萬元專項資金幫助脆肉鯇業養殖儘快復產,按照脆肉鯇魚塘300元/畝標準進行補貼,3個月內撥付到養殖戶,同時,鎮政府倡導全鎮各村(社區)、村(居)民小組參照鎮補貼政策給予養殖戶減免塘租,與養殖戶共度時艱。這些利好出臺,對「壓塘」的脆肉鯇促銷是一個振奮人心好消息。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而最好的支援莫過於中山人在家裡餐桌上增加一道本地菜,無論是「石岐乳鴿」,還是「東升脆肉鯇」、「菊花炸鯪魚球」……加上一道道本地菜,用本土食材做出家鄉味,意味濃香,對於促進中山優質食材發展有實實在在的支持。
去年11月「粵菜師傅」工程活動評出中山「十大名優食材」,「東裕」牌脆肉鯇榜上有名。「東裕」牌脆肉鯇先後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證書」,成功銷往福建、廣西、雲南、北京、越南、香港、澳門等地。「中山魚」供應香港市場4成、澳門市場8成食用水生動物,「中山魚」深受港澳人士的喜愛,中山優質食材揚名遠播,我們中山人也應利用好這些食材。
有市民認為,面對中山脆肉鯇滯銷,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可以開發推送一些脆肉鯇美食製作方法,讓更多中山市民了解和掌握脆肉鯇的烹飪手法,讓「中山魚」變成市民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