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方+ 3月8日發出關於中山有大量脆肉鯇因受疫情影響滯銷的報導後(詳見報導《告急!萬噸中山脆肉鯇滯銷,養殖戶呼籲市民支援》),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不少市民、企業和團體機構紛紛支援脆肉鯇銷售,為破解困局支招。記者3月10日從東升鎮最大的中山脆肉鯇養殖村——勝龍村了解到,僅3月9日,村委就接到過百個諮詢電話,市民、酒樓餐廳和機關飯堂等紛紛提出購買需求。
為滿足採購需求,3月10日,東升鎮聯合中山市農業農村局,在勝龍村召開協調會,邀請多家中山本土生鮮採購商、電商和媒體平臺開展對接,加快打通銷售通道。記者從會上獲悉,滯銷中山脆肉鯇快速銷售渠道有望於近期開通,市民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可便捷地購買到價格實惠的脆肉鯇產品。
村委、養殖戶:感謝社會關注,但採購仍需「走量」
「這兩天電話被『打爆』了。」中山市嘉華脆肉鯇魚養殖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嘉華合作社」)總經理黃嘉華在合作社的脆肉鯇「瘦身池」旁,一邊看著不斷跳動著信息的手機屏幕,一邊介紹著這兩天的銷售市場變化。
「瘦身池」是脆肉鯇走向市場前的最後一關。嘉華合作社的脆肉鯇在出產前都需首先在魚塘 「瘦身」(不投餵飼料)20天,然後再到「瘦身池」待上近一周。經此程序出產的脆肉鯇肉質將更加緊緻。
「平時11個池都是滿的,有4萬斤,現在不到五分之一。」黃嘉華表示,往年這個時候仍「出魚」的高峰,池中滿是待銷的成魚,運魚車穿梭來往。但由於受疫情影響,脆肉鯇大面積滯銷,春節前後進入「瘦身池」的成魚銳減。「不敢多投放,就怕放多了賣不出去。」
從3月8日起,黃嘉華接到的購買諮詢電話逐漸增多,他也計劃逐步增加池中的成魚投放量,為下階段銷售作準備。
東升鎮勝龍村黨委書記林志強表示,自3月8日媒體發布中山脆肉鯇滯銷信息後,村委不斷接到諮詢電話,但諮詢者的單批購買量較少,甚至有市民提出購買「半條」的需求,這對於養殖戶銷售出貨帶來困難。他解釋,養殖戶每次從塘中打撈成魚需要動用一定的人力物力,加上物流配送,成本較高。他建議,目前通過村委和養殖戶渠道購買的脆肉鯇仍需「走量」,這對快速緩解成魚「壓塘」壓力,降低養殖戶銷售成本都有積極意義。與此同時,村委正與生鮮採購商等企業進行對接,儘快打通面向市民的一般零售渠道,為市民提供價廉物美的脆肉鯇產品。
採購企業:參與探討本土商超、社區銷售
在南方+發出脆肉鯇滯銷報導後,有讀者提出:「普通群眾買不到、消費不起,養殖戶賣不出,這才是怪圈。」該評論在網上獲得不少網友點讚,這反映出消費者對中山脆肉鯇目前銷售渠道和價格普遍存在疑惑。
本次中山脆肉鯇大面積滯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銷售渠道單一——市場主要面向大中型酒樓餐廳和大型水產批發市場,未深入商超、社區和農貿市場等大眾銷售渠道。
對於為何脆肉鯇未進入這些大眾銷售渠道,林志強表示,一方面是由於這些渠道銷量不穩定。脆肉鯇體型較大,一般家庭較少從身邊的銷售渠道購買消費整條魚,加之部分市民不熟悉脆肉鯇的烹飪技巧,購買慾不強。另一方面,為降低運營成本,養殖戶一般選擇直接或通過「魚中」(收購商)間接與酒樓餐廳建立 「點對點」輸送合作關係。「這種模式下,養殖戶把魚賣出去就沒有其他事情了,比較省事。」林志強表示,這種銷售渠道相對穩定,也確保了養殖戶的收入,於是養殖戶就養成了銷售「慣性」, 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銷售渠道。
據統計,目前勝龍村仍有約5000噸脆肉鯇「壓塘」待銷。林志強表示,疫情下,酒樓餐廳和大型水產市場還有待恢復,原有的銷售渠道和模式暫時失效,銷售養殖壓力下,本土消費是破局的最有效、最快捷辦法。他希望通過調動中山本土消費力量,快速清理積壓成魚。
在原有的銷售慣勢下,要實現本土消費,必須重建脆肉鯇的本土銷售渠道。3月10日,壹加壹商業連鎖有限公司、萬民福等商超企業來到勝龍村進行對接,探討在利用商超平臺開展銷售。
壹加壹商業連鎖有限公司生鮮中心採購副總經理黃凱德表示,疫情期間,在農貿市場等傳統肉菜購買渠道暫停營業的情況下,商超的肉菜銷售量有一定上升。「受出行限制影響,雖然市民的肉菜購買頻率下降了,但一次性購買量提高了,體大量重的脆肉鯇就更容易進入市民的採購清單中。」他表示,商超一線數據顯示,疫情下市民的採購習慣有所變化,這為脆肉鯇的本土社區銷售提供了有利條件。他表示,接下來壹加壹將與勝龍村和養殖戶對接,探討搭建相關銷售渠道。
會上,也有與會代表提出,市面上脆肉鯇價格偏高的問題。養殖戶回應稱,由於脆肉鯇在養殖過程中需要餵食蠶豆,其養殖成本本就比一般的四大家魚高。與此同時,經中間商、酒樓製造烹飪製造等環節,出現在市場和酒樓餐廳餐桌上的脆肉鯇價格就更高,這進一步塑造了脆肉鯇的「高冷」形象。
「這也說明消費者對脆肉鯇的認識、認可度還不足,脆肉鯇的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東升鎮副鎮長的李鑑輝表示,雖然中山脆肉鯇在中山有著三十多年的養殖歷史,並在2008年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但其影響力仍多限於珠三角範圍,有待提升,這次疫情下的滯銷再次反映出這一問題,脆肉鯇的品牌和飲食文化工作仍有待強化。另外,他表示,在本土生鮮採購商的介入下,脆肉鯇的流通渠道有望得到縮減,銷售價格也有望得到控制,更親民。
加工企業:加快加工產品研發推廣,助力脆肉鯇「遊得更遠」
多家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企業代表出席了3月10日舉行的對接協調會。
中山市麗景脆肉鯇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麗景公司」)是一家從事中山脆肉鯇養殖、銷售和產品深加工的企業。相對於養殖,脆肉鯇深加工是該公司的新業務,該公司從2019年3月起啟動脆肉鯇深加工產品研發,並在當年6月推出系列深加工產品。
「傳統中山脆肉鯇的銷售形態是活體銷售,產品類型有限,消費者的選擇也不多。」麗景公司黃佩英表示,經過前期的市場調研和產品推廣,麗景公司發現中山脆肉鯇雖然有30多年的養殖歷史,但是其受產品單一限制,市場仍未有效打開。「到了外省之後,消費者連烹飪方法都不知道,難以產生購買意願。」她表示,中山脆肉鯇是中山農業的瑰寶,曾一度遠銷北京等城市,但由於品牌經營弱化,且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衝擊,其影響力和市場有所萎縮。
「一個成熟的地標農產品背後應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黃佩英表示,雖然麗景公司此前已研發生產了部分脆肉鯇深加工產品,但仍未與中山本地商超對接。公司計劃以本次對接為契機,加快相關產品在中山本土進行推廣,同時,聯手產業鏈上下遊,進一步豐富脆肉鯇產業形態,利用各大銷售推廣平臺,讓更多消費者認識、認可中山脆肉鯇。
東升鎮:加快破解當下困局,著眼長遠謀劃
「從短期來看,急需處理萬噸積壓成魚,從中遠期來看,必須完善產業鏈。」東升鎮副鎮長的李鑑輝表示,深加工環節一直是東升脆肉鯇產業鏈中的「短板」,也是東升鎮努力強化的一環。
脆肉鯇是東升鎮久負盛名的一張名片,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東升鎮成為聞名中外的「中國脆肉鯇之鄉」,脆肉鯇養殖面積約佔中山市的70%,是全國最大的脆肉鯇生產基地,每年脆肉鯇銷售額超過10億元。據介紹,為提升脆肉鯇產業發展質量,豐富產業形態,東升鎮將建設佔地面積超千畝的「東裕」牌脆肉鯇現代產業園。按照規劃,產業園內將形成養殖、流通、深加工、冷鏈配送、餐飲消費、農副產品銷售、市場推廣、產品研發於一體全產業鏈,目前園區建設正在推進。
勝龍村是東升鎮的脆肉鯇養殖大村,養殖戶對深加工和冷鏈配送等產業鏈條較為期待。林志強表示,完整的產業鏈可提升脆肉鯇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也有望增強養殖風險應對能力,若活魚遇上滯銷,產業鏈中的深加工力量可及時介入,加大收儲力度,化解積壓風險。
就在各界支援、支招的同時,村裡的養殖戶最近也收到了一個好消息:3月9日,中山市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下發《中山市餐飲業有序恢復經營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即日起,餐飲行業可有序恢復經營活動,開展限制性堂食服務。隨著餐飲業逐步復甦,脆肉鯇的銷售市場也有望逐步回暖。林志強表示,村中養殖戶近日接到來自酒樓客戶和「魚中」的採購諮詢電話的頻率也在增加,「雖然採購量仍較少,但也是一個積極信號。」
【記者】雷海泉
【攝影/視頻】盧子衡
【作者】 雷海泉;盧子衡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