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圖
5個點中,4個臨近水道,但距離大型樓盤、居民區較遠;大石街會江距離水道有一定距離,但周圍有多個大樓盤。交通是否便利,是否臨近水道,給排水、供電、餘熱利用是否方便,距離垃圾產生源是遠還是近,這些都是規劃選址能否成為最終建設地址的決定性因素。
昨日,記者對5個備選點一一進行了踩點,查看具體位置、地理環境、周圍居民區情況等,發現各點有各自的優劣。
選址概況
近垃圾源 配套齊全
該選址位於大石街會江村南段坑,地處大石與鍾村交界處,四面環山,主體部分是於2007年關閉的大石簡易焚燒廠,佔地面積有100畝左右。該處最大優勢是周邊有多個大型樓盤,距離垃圾源較近。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設施較齊全。
記者踩點
離最近樓盤不到1公裡
行至105國道大石路段,轉入直走2公裡左右即可見到大石簡易焚燒廠,由於在四年前已搬離,此處基本處於雜草叢生狀態,據周邊居民介紹,由於地處隱蔽,原本有不少私煉地溝油的小作坊,後來被取締後便改為木材廠。此外,周邊的廠家還有造紙廠、生豬屠宰場、鐵閘門廠等,距離200米處還有一個茶莊園。周邊的樓盤更是林立,包括金城花園、麗江花園、太子花園、祈福新村、天龍山莊、華南碧桂園、華南新城、南國奧園等,與香江動物園也是隔著一條105國道。
記者在現場看到,原本大石簡易焚燒廠遺留下的大煙囪,表明了這裡曾經的功能。據會江村民劉師傅介紹,大石簡易焚燒廠是2007年關廠的,隨後他便一直在這裡「守廠地」。「那時焚燒廠設計的是每天10噸,來來回回的車輛就把周邊居民給折騰夠了,如果真要建設一個日處理1000多噸的,真不敢想像。」劉師傅介紹,從大門到焚燒廠有200米左右的距離,但當時村民基本不敢跨入半步。之後由於番禺區統一垃圾填埋地才將此關閉。而2009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垃圾焚燒事件,便是當地居民和業主抗議在此興建垃圾焚燒站。
劉師傅稱,如此處被確定為最終選址,不一定會在原簡易焚燒廠處興建,而最可能的是在距離100米外的一個低谷處,同時周邊不少廠房都要拆除。記者昨日在現場也看到,周邊不少違建廠房也已在開拆。
據介紹,將該處作為備選址,主要是考慮到此處區位優勢明顯,多個樓盤環繞其中,垃圾運送到此處極為方便。但此優勢也成為周邊不少業主抗議的理由,「最近的樓盤直線距離不到1公裡,而且雖說是四面環山,但山的高度普遍都在100米左右,且此處一年四季吹風也是變動的,影響到的範圍也便更大」。
但村民擔憂,在選址東南直線600米處便是會江實驗小學,而這裡春夏季常刮東南風,如果最終選定在這裡建垃圾焚燒廠了,對在該小學就讀的小孩肯定會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