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帶子近九成不合格 你還敢下筷子?建議食貝類去除內臟
深圳貝類產品質量情況總體良好,今年以來共抽檢303批次,合格262批次,總體合格率達86.5%。值得警惕的是,帶子、扇貝易出現鎘超標現象,合格率分別為11.1%和56.4%,市食安局提醒市民說,易超標貝類市民要謹慎食用。
帶子近九成不合格 你還敢下筷子?
市食安局建議市民食用貝類應去除內臟
深圳灣非法捕撈事件引發市民對貝類安全性的關注。昨日,深圳市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局向媒體通報今年我市貝類產品重金屬超標抽檢情況。市食安局表示,我市貝類產品質量情況總體良好,今年以來共抽檢303批次,合格262批次,總體合格率達86.5%。值得警惕的是,帶子、扇貝易出現鎘超標現象,合格率分別為11.1%和56.4%,市食安局提醒市民說,易超標貝類市民要謹慎食用。
1 餐廳7批次貝類檢出鎘超標
據市食安局副局長陳建民介紹,今年6月份開始,市食安局就開始著手抽檢餐飲服務環節的貝類水產品,包括扇貝、元貝、花甲、生蠔、帶子、象拔蚌等18種常見貝類水產,檢驗項目包括無機砷、甲基汞、鎘、鉛、鉻和多氯聯苯等汙染物。
本次抽檢的抽樣範圍以南山區為重點(特別是深圳灣周邊餐廳),覆蓋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等6個區。共抽檢99批次,合格92批次,不合格樣品檢出率為7.1%,其中7批次不合格產品分別為扇貝5批次,帶子1批次,生蠔1批次,不合格項目全部為鎘含量超標,未發現其他汙染物超標的情況。
據了解,本次抽檢依據2013年6月1日起實施的GB 2762-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汙染物限量》開展。該標準對貝類鎘限量(以Cd計,去除內臟)要求為2.0mg/kg,即百萬分之二。本次抽檢,經檢測不合格的7個不合格樣品的鎘含量水平為2.8mg/kg~3.6mg/kg。
2 帶子合格率僅為11.1%
除了在餐廳、酒樓等餐飲服務環節進行貝類抽檢,市食安局也在農貿市場、商場超市等流通環節展開抽檢工作。
陳建民介紹說,今年1~9月份,市食安局共抽取了204個貝類水產品樣品檢測重金屬鎘和鉛的含量。結果顯示,204個貝類水產品樣品鎘的超標樣品數有34個,合格率為83.3%,不合格率為16.7%。
雖然流通環節貝類整體合格率較高,但有個別品種的貝類合格率非常低。例如帶子的合格率僅為11.1%,扇貝的合格率為56.4%,這在食品抽檢合格率較高的深圳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對此,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專家說,在抽檢過程中,他們發現帶子、扇貝等一些品種的貝類產品確實容易出現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專家分析說,這可能跟這些貝類品種通常養殖在近海區域有關係。對此,專家建議市民要謹慎食用。
3 貝類內臟重金屬濃度高
據專家介紹,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其蓄積性較強,主要是通過大氣沉降和陸源汙染物的排放等途逕入海,一部分溶於海水,另一部分呈懸浮狀態沉在海底,而養殖貝類的棲息地一般位於水底汙泥,最靠近陸源排汙處,這兩種狀態的鎘易被貝類特別是牡蠣、貽貝等所富集,其體內的鎘含量可能比水體濃度高几十倍甚至上千倍,而且難以代謝排出,通過生物鏈進而危害人體。
專家說,根據貝類的生物特性,鎘、鉛等重金屬容易富集在內臟、鰓等部位。考慮到部分市民食用貝類時不去除內臟的習慣,市食安局專門對部分貝類樣品進行了內臟與貝肉鎘含量比對測試,通過比對試驗發現貝類水產品內臟的鎘含量均比貝肉高,所檢樣品內臟的鎘含量為貝肉的1.18倍至8.0倍不等。為此,市食安局特別建議市民,在食用貝類時應去除內臟,這樣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攝入超量鎘的風險。
據了解,對抽檢不合格的餐飲單位,市食安局已依法處理。消費者如要進一步了解全市食品安全監管情況,可登錄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查詢,或關注市食安局「食安深圳」官方微信、微博。(記者 陳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