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海螺內臟被撂倒 貝類內臟是元兇 巧食貝類有訣竅

2020-12-16 水產養殖網

狂吃海螺內臟被撂倒 貝類內臟是元兇 巧食貝類有訣竅

2012-07-25 10:5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晚報        瀏覽量: 15669 次 我要評論

  近來浙江等地發生食用織紋螺中毒、甚至導致死亡的事件,記者諮詢哈爾濱市哈達海鮮市場了解到,該市場並沒有織紋螺銷售,但與食用貝類相關的問題仍然引發了眾多市民的關注,海鮮貝類哪些部位可以吃?如何吃才能保證健康?為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nbsp&nbsp&nbsp&nbsp狂吃海螺內臟被撂倒

  市民楊先生酷愛吃海鮮,海螺等各種貝類更是他的最愛,說起海鮮貝類哪能吃?哪不能吃?像眾多市民一樣,楊先生也說不清楚,所以他選擇「通殺」,而對於海螺的內臟,他認為別有風味。幾天前,在狂吃了一頓海螺後,他開始拉肚子,整整一晚都沒消停。武警黑龍江省總隊醫院急診科劉主任告訴記者說,目前,因食用海鮮貝類引發病痛的患者幾乎每天都有,近來,海鮮貝類燒烤在我市非常盛行,有些燒烤大排檔的衛生條件和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在加工過程中,市民食用沒有烤熟的海鮮引發痢疾和胃腸炎,甚至因為中毒導致休克。

  貝類內臟是元兇

  貝類海鮮在食用時有何禁忌?28歲的林萬超是遼寧省興城人,海邊出生、海邊長大,在興城與我市販運海鮮已經十幾年了。他告訴記者說,沿海居民在食用貝類時有很多說道,海螺的內臟和性腺都不能吃,如果吃多了,會讓人感覺迷糊。海螺、蜆子、蚶子等貝類的內臟在味道上並沒有特別的味道,而鮑魚則特別值得一提,如果它的內臟被弄破,不但造成口感苦而且對人體有毒。

  省水產研究所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常見的海鮮貝類雖然味美,但它們的內臟對於有害物質的降解能力很低。原則上,貝類的內臟不適合食用。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在很多市民眼中雌性扇貝的紅色特殊「內臟」,實際上是扇貝的性腺(雌性為紅色,雄性為白色,在繁殖期異常發達),因味道鮮美而廣受喜愛,通常情況下是可以食用的,帶子的情況與此類似。

  巧食貝類有訣竅

  哈爾濱市的水產專家以及醫學專家表示,海鮮貝類必須燒熟後食用。林萬超說,目前即使在海邊,生吃海鮮也不提倡。蜆子、毛蚶、蟶子等貝類煮熟後,其內臟會呈現青綠色或者黑色,很容易辨別,應將其扔掉。

  林萬超說,蜆子、蟶子裡含沙,在食用前應該將其用鹽水浸泡,有些市民抱怨浸泡效果不好,是因為鹽水濃度不夠,以1.5公斤蜆子為例,加入的水以超過蜆子0.03米為宜,放入的鹽應為0.15千克左右,時間大約為半天,放入的鹽以海鹽最為合適。如果想加快蜆子吐沙速度,則可以滴入香油,但切記,這會加快蜆子腐敗,所以必須儘快下鍋。

  在煮蜆子等貝類時,應涼水下鍋,水開後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其肉質會像膠皮一樣難以下咽。我市有些居民用熱水煮蜆子,結果蜆子受到刺激後外殼緊閉,無法食用。

  在烹製貝類時,無論是煮還是蒸,都可以在水中加入薑片,一方面可以去腥,另一方面是因為海鮮性涼。在食用海鮮時應多吃蒜。

  醫生建議

  哈爾濱市民平時接觸海鮮不多,消化器官需要一定的適應過程,所以每次不宜過多食用貝類,一旦出現問題應及時就醫。除了貝類,還有人因食用「蓋蟲」出現過敏反應,所以建議大家遠離「蓋蟲」。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吃貝類三招保安全:鹽水浸泡不吃內臟
    原標題:吃貝類三招保安全:鹽水浸泡不吃內臟   近年來,各地都流行吃烤生蠔。很多人覺得,海產品汙染少,營養高,尤其是學名牡蠣、被譽為「海底牛奶」的生蠔。但大量海洋公報和研究報告顯示,蛤、蟶、蚶、扇貝等貝類正面臨重金屬、赤潮和有機物汙染之害。
  • 建議食貝類去除內臟
    建議食貝類去除內臟   深圳貝類產品質量情況總體良好,今年以來共抽檢303批次,合格262批次,總體合格率達86.5%。值得警惕的是,帶子、扇貝易出現鎘超標現象,合格率分別為11.1%和56.4%,市食安局提醒市民說,易超標貝類市民要謹慎食用。  帶子近九成不合格 你還敢下筷子?
  • 如何健康的吃貝類海鮮呢?
    常見的貝類海鮮有鮑魚,仙貝,生蠔,海虹等。你們知道怎麼挑選最新鮮的貝類嗎?知道怎麼烹飪貝類海鮮嗎?這些訣竅我就一一教給大家。 首先教大家怎麼挑選貝類海鮮
  • 深圳人,貝類不能瞎吃,麻痺性貝類毒素你知道嗎?
    夏末是吃海鮮的好季節,辣椒醬油爆炒一碟花甲、蒜蓉蒸帶子等等哪樣是你的最愛?但美味的貝類其實也暗藏風險,今天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貝類中常見的一組毒素——麻痺性貝類毒素。
  • 廈門:吃貝類要剔除內臟 我市目前沒有接到扇貝中毒投訴
    廈門:吃貝類要剔除內臟 我市目前沒有接到扇貝中毒投訴2010-05-23 08:3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廈門網        瀏覽量: 4472 次 我要評論 &nbsp&nbsp昨日,營平市場及開禾路市場的水產品攤點中,8個攤點有售扇貝,個兒大的每粒3元,個兒小的每粒1元,但問津的人不多。 &nbsp&nbsp「近三天開始難賣了。」開禾路某水產品攤主陳老闆將扇貝的滯銷歸結於天氣轉熱。他認為天氣熱,顧客擔心扇貝壞得快,所以不喜歡買。
  • 吃海鮮要去除內臟嗎?飯店老師傅告訴你原因,很精闢
    這些魚類食用時都是要去腮、去鱗、去內臟的,否則魚的內臟裡用苦膽和沒有消化的食物,這是無法食用的。有些無鱗魚身上有粘液,體內尤其是腸胃裡會有寄生蟲,海邊人吃它們肯定是清理的特別乾淨的。三,貝類:貝類根據大小和不同品種,有些是不去內臟的,因為它們的內臟也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去除內臟後就會沒有肉了!比如:蜆子、海虹之類的,如果去內臟那還有東西了嗎?並且還非常的麻煩。
  • 多吃貝類的好處? 貝類海鮮如何挑選 ?
    貝類海鮮營養高 如何正確選購食用貝類海鮮的種類有很多,要怎樣挑選呢?無論是挑選還是吃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多吃貝類的好處有: 1、健腦:富含碳水化合物,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 2、明目:富含鈣,增加眼球壁的彈力,防治近視的發生與發展。
  • 貝類海鮮如何食用 教你如何健康吃貝類海鮮
    原標題:貝類海鮮如何食用 教你如何健康吃貝類海鮮   貝類海鮮的種類有很多,要怎樣挑選呢?無論是挑選還是吃都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這樣才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在這裡,小編為大家來科普貝類海鮮的挑選和食用的原則吧。
  • 夏秋季節怎樣吃貝類比較安全?
    大多數貝類營養豐富、鮮美可口,但有時貝類會含有貝類毒素,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那麼夏秋季節怎樣吃貝類比較安全?食用貝類前最好多泡一會兒,讓貝類充分的吐沙,去掉體內的髒東西。在買回貝類等水產後,要注意讓其多吐吐沙,比如花蛤、海蟶子等海鮮,由於體內很多沙子,特別是養殖水不乾淨,就需要讓其多吐沙。加工新鮮貝類時要去除中腸腺等內臟。在煮海鮮等貝類時,對於貝類的中腸腺等內臟需要去除比較好,因為內臟都是排洩器官,裡面藏有不少汙垢、毒素,儘量去除,再食用不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最好不食用蒸煮貝類的湯汁。
  • 食用貝類的消費提示
    調查發現,當地海產食用貝類是傳播A肝的主要媒介,而事發地大部分居民有生食小海鮮或食用未煮熟煮透海鮮習慣。為幫助消費者避免或減少此類風險,特對食用貝類做如下消費提示。不生食海產貝類,防感染A肝風險  A肝是由A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消化道傳染病,主要是糞口方式傳播。該病季節性明顯,多發於冬春季節,已有疫苗可以有效預防。
  • 赤潮高峰期來襲,這種貝類海鮮要少吃
    赤潮高峰期來襲,這種貝類海鮮要少吃 2020-04-20 2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北唐山發出安全警示:這種貝類海鮮近期少吃!
    安全警示中表示:結合近年唐山市市及周邊地區海虹麻痺性貝類毒素發生、發展的規律,海虹麻痺性貝類毒素含量4—5月份將達到最高。食用海虹中毒後,患者初期症狀為口唇、手腳麻木,後期伴有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重症患者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伴有昏迷。
  • 赤潮來襲,吃貝類易中毒?那中山的海鮮還能吃嗎?市食藥監局說……
    目前這部分貝類有沒有流入中山呢?今期《食品安全知多D 》跟著小何一起來了解下那麼這些受赤潮汙染的貝類有沒有流到中山呢?市食藥監局表示目前中山暫未發現「問題」貝類!這次監督抽檢了新鮮貝類水產品35批次,其中貝類23批次,貝類暫養水12批次,抽檢結果全部合格,目前我市暫時沒有發現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
  • 要安全就得改習慣吃扇貝最好別吃內臟
    本報記者寧夏實習生張雅劉梓竹  每到夏天,大排檔、燒烤店的貝類海鮮都是人們的摯愛。近日在香港、澳門和珠海等地分別出現了當地市民食用鮮帶子發生食物中毒的事件,懷疑為貝類毒素中毒。我市漁業企業和大連食品監管部門提醒市民,在食用扇貝等貝類產品要先去除內臟,確保飲食安全。
  • 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
    赤潮中有毒藻類導致貝類蓄積毒素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貝類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貝類毒素。貝類毒素無色無味,主要貯存在貝類體內消化器官中,呈自由或結合狀態。貝類毒素中毒均無特效治療藥不同貝類毒素導致的中毒症狀不同。常見有四類貝類毒素,即腹瀉性貝類毒素(DSP)、麻痺性貝類毒素(P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記憶缺失性貝類毒素(ASP)。
  • 為什麼四五月份海虹等貝類要少吃?來聽專家怎麼說
    但每年4月-5月,海虹或因赤潮高峰累積一定毒性,食用有中毒風險,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了一些安全提示,提醒市民少食慎食海虹。為此,小布也邀請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的陳舜勝教授為市民答疑解惑。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赤潮的水色依形成時佔優勢浮遊微生物的種類而異,有呈粉紅色、醬紅色、黃褐色甚至綠色,赤潮的海水帶有腥臭味。赤潮發生時,海水的溶氧量明顯降低,赤潮微藻帶有強烈毒性。因此貝類、魚類接觸、攝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後,會造成大批量死亡。輕度接觸,便可使魚貝類帶有毒性。
  • 假期想吃海鮮了?來自赤潮海域的貝類不要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的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指出,每年4-6月,汙染嚴重的沿海地區可能發生赤潮,造成貝類產生毒素,食用後會引發中毒。對於貝類,消費者要儘量去正規市場購買,食用前要去除消化腺等內臟,每次食用不宜過多。該提示指出,沿海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食用後發生過消費者中毒事件。
  • 政府通告近期吃貝類海鮮要小心,要這樣來處理貝類,大可放心食用
    此類中毒事件一般在春季(4、5月份)達到高峰,夏季和秋季會有所降低,在冬季開始回升,主要因為這段時期沿海出現赤潮,導致貽貝食用後毒素大量聚集在內臟中。當人體食用了含有麻痺性貝毒的貽貝等貝類後,一旦中毒,會出現噁心、頭痛、發燒、四肢肌肉麻痺、皮疹、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狀,危害很大,一定要高度重視。日常烹調並不能殺滅毒素。
  • 2020年食用貝類的風險提示
    而沿海的貝類因赤潮蓄積毒性,食用後發生過消費者中毒事件。為避免此類情況再次發生,特提醒消費者關注以下食用貝類風險。赤潮中有毒藻類導致貝類蓄積毒素貝類本身不產生毒素,但貝類攝食有毒藻類或與有毒藻類共生,則可能會在體內蓄積貝類毒素。
  • 吃海螺一定不要吃海螺肝臟,不然會頭暈是真的嗎?為什麼?
    但不知為何,蒸好的海螺肉質特別緊實,口感枯燥,很難嚼動。抱著好奇的心理嘗了一嘗內臟,味道真是糟糕透了,和清蒸的牡蠣、文蛤、貽貝比起來味道實在是差遠了。▲各種奇特形狀的海螺順便再多說一句,對於不同的海鮮,我們吃的部位是不一樣的。比如扇貝的主要食用部分是閉殼肌,牡蠣則是內臟團,對於海螺等腹足類動物來說,主要可食部分是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