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毛豆腐的記憶,源自於黃山,前年因為工作的原因,去了十幾次的黃山,除了開發的黃山燒餅,對那裡的毛豆腐最為迷戀。便是吃的再飽,還是要在屯溪老街買一份軟糯細膩的煎毛豆腐吃了,心裡才舒坦。
豆腐乳則常見的多,超市裡總能買到,但記憶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姥姥親手醃的豆腐乳。最奇妙的是,姥姥會用豆腐乳做蛋炒飯,臭香臭香的蛋炒飯,是童年裡最美好的記憶之一。可惜,如今已經吃不到了。
下面我們看看它們是如何做成的。
豆腐切塊。能做成如此細膩軟糯口感的毛豆腐、豆腐乳。這塊豆腐原料一定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吧?
並沒有,這就是一塊很普通的老豆腐。
神奇的是這個——毛黴菌種。在網上也容易買到。
豆腐上加上毛黴菌,隨著菌的繁殖,就可以讓豆腐發酵、長毛,口感變得軟糯。
有時候,也不用專門買這個菌,直接發酵,因為空氣裡面就有毛黴菌的存在。但缺點是時間久,而且因為雜菌多,容易失敗。
咱把菌種混上水,抹在豆腐上面去,一千克豆腐3克毛黴菌種就差不多了。冬天可以迎著點太陽,夏天躲著點太陽,儘量潮溼一點的地方。
冬天五六天,夏天兩三天,如此漂亮可愛的毛豆腐就做好了。薩摩耶的毛都沒這麼漂亮,看著就心情好啊。
可惜,我們要把它們的毛擼平,還要吃掉它們。
安徽人應該都熟悉胡玉美辣椒醬,配毛豆腐是一絕。可惜出了安徽就不好買了,我用郫縣豆瓣炒了個蘸料,淋在煎毛豆腐上,味道鹹滋滋、香膩膩,口感外皮略脆,裡面是真的細膩軟糯。和這個比起來,其他的「外酥裡嫩」都太弱了。
剩下的毛豆腐,我們用來做豆腐乳。
豆腐乳主要分白腐乳、紅腐乳、青腐乳。
紅腐乳要加紅曲,青腐乳要用專門的滷汁,也更重口味一點。
我最喜歡的,也是最主流的,還是白腐乳。我們來做一個麻辣味的白腐乳。
把擼了毛的毛豆腐塊,放進黃酒或白酒裡蘸溼,這是為了接下來蘸調料。
調料裡是鹽、辣椒麵和花椒麵。鹽要多一點,一公斤豆腐差不多要七八十克的鹽。這樣味道才足,而且保存的久。
一塊塊的碼放在小罐子裡,看著空罐子一點點填滿,這個過程很有滿足感。
最後倒入黃酒,蓋住豆腐乳。這主要是增加保存的時間,增加風味,不用太擔心,醃的久了,酒精味也就散的差不多了。如果實在不喜歡,也可以少加點酒,摻一些涼白開,或者酒和水都不加了,繼續幹醃。
再發酵個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拿出來吃了。
僅從滑膩細嫩這個角度,還真想不出有什麼妙物能媲美。
(看見別的公號都要放個二維碼,我也順手做了個,好羞恥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