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西有座千年古剎,名叫白馬寺。它被譽為中國的「釋源」,意即佛教的發源地;亦被稱作「祖庭」,即中國第一座寺廟。關於它的來歷,有個動聽的傳說:
東漢永平七年(64),漢明帝劉莊做了個夢。夢見一個碩大金人,尊嚴而慈祥,頭上有一光環,猶如日月,光輝耀人。金人始初在宇間悠然飛行,後飄然升空,逆往西方而去。明帝感到驚異,把夢境告訴群臣,讓他們推測吉兇。朝臣們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說不清。
博士傅毅廣聞多識,說:「臣聞前朝霍去病攻打匈奴時,曾把匈奴休屠王供奉的金人帶到長安,獻給皇帝。漢武帝命將金人置於甘泉宮,燒香崇拜。時過一百八十餘年,屢遭戰亂金人早已下落不明。據說那金人是西方天竺的佛祖。陛下莫不是夢見了佛祖吧!」歷來說霍去病將金人帶到長安,並以此定為佛像傳入中國之始。此實訛傳,始作俑者就是傅毅。明帝熟讀儒家典籍,還親到太學講經,卻不熟悉天竺的什麼佛祖,聽了傅毅的話,很感興趣,就派出兩位使臣去西方求佛。
兩位使者歷盡艱險,終於到了佛國。佛國對中國的使者深表歡迎。佛國的兩位高僧,一名攝摩騰,一名竺法蘭,用白馬馱著佛像和《四十二章經》,不辭萬裡,來到洛陽。
明帝對友鄰佛國的兩位高僧異常敬重,指令在洛陽城西蓋了規模宏偉的佛寺,供兩位高僧居住。馱經白馬也養在那裡,故稱白馬寺。
依這個傳說,洛陽白馬寺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現在,寺前山門兩側仍飾立著兩匹石雕白馬,寺內的東西側院中分別有攝摩騰、竺法蘭的古墓,寺內大殿中嵌有《四十二章經》的刻石,還遺留有東漢清涼臺的碩大青石柱礎。這裡因被視為「釋源」,歷代名僧雲集,譯經傳教,成為佛教活動的中心。白馬寺的傳說,流傳廣遠,但附會甚多,實不可靠。據佛學史家們考證,兩位高僧,是否確有其人,尚存疑問;《四十二章經》原文亦系後人抄輯,並非最早傳入中國的經卷。傳說中的人物、情節、時間、地點,也眾說紛紜,矛盾百出,不足憑信。白馬寺的傳說不能視為信史,但卻證實著一段可信的史實。
佛教初入中原,遠不如儒、道影響之大。佛經的教義,始初只能藉助儒、老的概念和形式,才得以傳播。故在東漢代,人多同祀佛老,史書上也把浮屠、老子並稱。後來,道徒眼見佛教力量的增長,就編了老子西去化胡的故事。大意說,老子西遊天竺,教化胡人,釋迦牟尼就是老子的化身。意在抬高道教,貶低佛教。東漢時,佛教力量尚弱,高攀黃老,也只好默認老子化胡,即默認「漢神」高於「胡神」。
曹魏與西晉時,佛教力量發展。譯經事業早在東漢末亦有成就。佛、道力量的對比逐漸發生變化,佛教轉弱為強,漸同道教分庭抗禮。白馬馱經的傳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編造出來的,意在攀附皇權,渲染佛教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四音時,自馬寺的放事已在佛徒中廣為流傳後來,佛徒們又編造出佛派老子、孔子來中國進行教化的故事,用意則更為昭然白馬寺傳說的出現,反映了魏晉時佛教力量的拍頭,同時,也反映著佛、道矛盾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