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顯通寺坐落在臺懷鎮,是五臺山眾多寺廟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該寺歷史悠久,珍貴文物很多,是佛教聖地中的一顆明珠。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中國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們稱為「釋源」。而顯通寺的初建時間,可以和白馬寺相比。
據記載,顯通寺始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略晚於白馬寺數年,所以有人把它列為中國的第二座古寺。這座寺廟,初名大孚靈鷲寺。唐太宗時重建,易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朱棣賜名為「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家朱翊鈞再賜額為「大護國聖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為大顯通寺,直到今天。
顯通寺是五臺山寺廟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廟。全寺佔地面積四萬三千七百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四百多問,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布列於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宇七座,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奉國寺位於中國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始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初名鹹熙寺,後易名奉國寺。奉國寺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世稱釋迦牟尼轉世的遼朝聖宗皇帝耶律隆緒在母親蕭太后(蕭綽)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
奉國寺總體布局與獨樂寺和大同善化寺基本一致。寺內還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國寺碑十餘甬。山門、牌樓、無量殿等均為清代所建。奉國寺分廟門,中殿,大雄寶殿。一側有出土文物展覽。奉國寺是典型的漢傳佛教寺院布局,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座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外山門、內山門、牌坊、天王殿、大雄殿。大雄殿東側是財神殿、菩薩殿,西側是西方三聖殿和義縣出土文物展室,天王殿西側是景區購物中心。整個寺院有佛殿5座,供奉佛、菩薩共計44尊,其中:過去七佛祖七尊、男像倒坐觀音一尊、哼哈二將2尊、脅侍菩薩14尊、彌勒佛一尊、韋馱一尊、天王四尊、菩薩四尊、財神七尊、西方三聖佛三尊。
白馬寺在河南洛陽市東郊,稱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營建與我國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緊密相連。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次日得知夢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
白馬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齊雲塔等。遊覽白馬寺,在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墳冢,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墓前石碑上刻有「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清涼臺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
殊像寺位於臺懷鎮楊林街西南,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相傳始建於唐,元延祜年間(1314-1320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明天啟六年(1626年),寺後西北角建客堂。殊像寺大殿為文殊閣,殿闊五間,重簷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鎮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全部塑像皆為明物,形象秀美,如出神工。在文殊大殿內的三面牆壁上,懸塑有明代渡海五百羅漢圖。寺中現存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碑各一通,載有般若泉形制。該寺為青廟十大寺之一,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