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思想:用「致良知」揭開人性面紗,用「光明心」昭日月

2020-12-16 風定荷華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徐渭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被人視為聖賢的人,他有著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也有著繼承前人又不同前人的思想主張,他就是一代儒學大家王守仁。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 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在《五百年來王陽明》一書中,王陽明被冠以中國五百年來第一人,數千年第二人(與孔子並列),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聖人。

王陽明

一、王陽明的「家學」淵源,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是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他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創立陽明心學,挑戰並打破宋明時期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為儒學思想的又一文化高峰。

《四庫全書》中評論:「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作為明代著名文學家,為文主張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暢達,自成一格。《古文觀止》收錄了他的《尊經閣記》《象祠記》、《瘞旅文》。

王陽明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從政、軍旅、居家之時,都不忘興學、講學,由此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

郭沫若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王陽明身為文臣,資兼武略,治軍嚴明,嫻於韜略,能夠統軍徵戰,具有非凡的軍事才能。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曾仰慕地說:一生低首拜陽明

他還主張恩信慰撫,重視戰後重建,關注社會秩序,使百姓安居樂業,表現出傑出的治政能力,也是位終身致力於和諧社會的傑出人物。

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蔡元培

陽明心學思想影響深遠,是曾國藩、梁啓超等許多名人的精神導師。 心學遠播日本等國,是日本明治維新的思想基礎。

陽明「心學」學說的思想本質是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人意願的尊重及個體創造力的調動,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現代企業的人性化管理的影響也很巨大。

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

有人說,王陽明的一生似乎只有兩件重要的事:

前半生尋找人生的理論支撐,後半生將這種理論支撐運用到實踐中。

01. 終身立志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陽明人生第一頭等大事就是做聖賢。

十二歲,王守仁就讀師塾。十三歲,母親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

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師塾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老師自信給出了無可辯駁的完美答案:「讀書做官」。

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事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人這一生的意義和價值究竟在何處?其實那時王陽明的心中已經有了心學的種子:我只對自己的心俯首聽命。

02.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三大核心理論

王陽明精彩耀世的人生在於他經歷了:

當眾廷杖的恥辱、下獄等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橫行的危險;荒山野嶺的恐慌、門前冷落的孤寂、龍場悟道的心靈狂喜、狂喜之後的萬般寧靜。

這些人生經歷讓他領略了儒、釋、道的精髓,也讓他在各種思想的思索和追尋中,從未放棄做聖賢這個畢生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這些思想讓他明白,要尋找一生的精神支撐,必須正視現實,正視己心。最終,他領悟到儒學是其追尋心靈平靜的萬流之源,從而在儒學基礎上,開創了自己的學說——「陽明心學」。

王陽明故居

【1】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的「守仁格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治學方法,熟讀朱熹著作是深諳格物之道繞不過的一關。王陽明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他一邊鑽研朱熹理論,一邊加以實踐。

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思考了七天七夜未得結果,人卻大病一場。自此,他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陽明能有驚駭天地的龍場悟道,全因為他對朱熹式「格物致知」的懷疑。

王陽明及時調轉方向尋找出路,開始思考創立自己的陽明心學,這種開明心智的做法,是處在彷徨之中的王陽明所具有的智慧。

陽明洞

【2】 挫折中守住內心的光明

閹人劉瑾玩弄皇帝於股掌,朝中股肱之臣因直言敢諫相繼被處以廷杖。在風口浪尖上,王陽明非但沒有避而求生,反而迎難而上。結果,王陽明被廷杖被監禁,繼而被放逐到貴州龍場驛站。

這就是王陽明坦蕩勇敢的為人,但也是覺醒的代價。敢以鐵肩擔道義,為尋光明磊落行,是王陽明內心深處良知的呼喚。

有書記載,在王陽明前往貴州龍場中,途經福建福州,在鼓山的一座破敗的寺廟中,王陽明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人,此人是二十年前在江西南昌提點他要回歸儒學的那位道士。

道士提醒他龍場一行艱險萬分,切勿受外界環境影響,要守住內心的光明,不畏浮雲遮望眼。還要收斂光芒,意志堅定,在困難中堅持住,必有出頭之日。這一番提醒喚醒了王陽明的信心。

於是,王陽明寫下一首詩: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龍場驛站環境惡劣,蠻風瘴氣,蟲蛇虎豹出入,居住者大都是少數民族。這一切,無不令人望而卻步。

然而,既然人生註定有此磨難,面對艱險的環境, 王陽明開始了環境改造,用有限的醫藥知識去除瘴氣,打造石門,保證人身安全,開墾荒地,滿足基本飲食,以保證自己活下去。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他為自己居住的山洞和窩棚,取了頗具雅趣和深意的「君子亭」,君子亭四周都是竹子,竹子中空而靜,通而有節,有所持守,又懂變通,這是竹子的君子之風,也是王陽明藉此進行的自我鞭策。

【3】龍場悟道—「心即理」

清靜而艱苦的龍場生活給王陽明提供了一個深入思考和反省的機會。

一天半夜,他忽然頓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意思是,每個人自出生之日起就知道是非善惡,心中就有聖賢之道,凡是向外索求道理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心即理」,就是只要自己做內心的主人,做人做事首先叩問自己的良知,就沒有做不好的人、做不成的事。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龍場在萬山之中,王陽明默記《五經》要旨,憑自己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學。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

這一改變,使他擺脫了世間凡俗,跳出了「以經解經」、「為經作注」的窠臼,發揮了獨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脫之路。

悟道之後的王陽明內外通透,不再為環境所困,而是更積極地適應環境。他與當地土著居民交往,萬念俱灰間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

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實,走上了一條艱苦獨特而又持有光明心的道路,從而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成為他學術思想的新開端。

「龍場悟道」實際上是王陽明對朱熹式「格物致知」的重新解析,由此捕獲了「心即理」的心學法則。

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倘若不經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龍場悟道

【4】南贛剿匪——「致良知」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辰濠發動叛亂。據說,消息傳到北京後,朝中大臣震驚不已,只有王瓊十分自信地說:「王伯安在江西,肯定會擒獲叛賊。」

接到任務的王陽明絲毫沒有懷疑自己平定匪患的能力,同時,他的良知告訴自己,平定匪患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是他義不容辭的事。

王陽明到了江西贛州,發現這些土匪頭目都是俠肝義膽之人,無奈迫於生計,「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正如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王陽明平定匪患就屬於這種情況。平定他們是王陽明作為大明官員所肩負的使命,使命完成即可,並不值得高興。

南贛剿匪讓王陽明聲名鵲起,但也招來非議。不少人認為他動用兵器殺死土匪的做法有悖孔孟仁義之道,也與他所提倡的心學背道而馳。

對此,王陽明這樣解釋:「人人都有良知,盜賊也有。但他們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光靠理論灌輸不可能被喚醒,非用強力不行。當強力也沒用的時候,就只剩下消滅了」。

一個作惡的人並非心是惡的,而是被欲望驅使、被私利蒙蔽、被情緒駕馭,從而損物害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不放過。對這樣的人,除了消滅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他在給弟子的信中說的話頗有深意:「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所謂山中賊就是指他所面對的土匪,心中賊無非就是人心之中的人慾。於是他叮囑弟子們要全身心地「存天理滅人慾」,而他要以自己的智慧來解決江西的匪患問題。

南贛剿匪一事充分展現了王陽明心學的強大力量,一個人如果用心誠意,天下就沒有難事。因為心外無事,一切事都是心上的事,就看是否用心。

王陽明的心學,強調「心即理」為體, 認為人心即是理,或者說心與萬物一體。說到底「主觀性」問題本來就該用主觀去看。

「心即理」也是讓人「致良知」,我心中有個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現: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天下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

王陽明始終把「存天理,去人慾」作為他心學的終極目標,經歷了張忠團夥處心積慮地讒誣構陷而能毫髮無損後,王陽明的心學來了一次飛躍,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

「致良知」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按王陽明的話說,由於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惡,所以它就是天理,致我心的良知於萬事萬物上,萬事萬物就得到了天理,於是皆大歡喜。

要到心上去尋找一個天理,就是致良知,找到你自己的行為準則,意念所到之處,正確的就知道正確,錯誤的就知道錯誤,循著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除惡,就能尋找到一個穩當快樂的地方。

張岱對王陽明的「致良知」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5】實踐中的反覆驗證——「 知行合一」

縱觀王陽明的心學,最核心的還是「知行合一」,有本書這樣說:

從空間看,「知行」是兩道鐵軌,不可分割;從時間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開始和終結,絕不能有始無終,更不能虎頭蛇尾。

心學離不開實踐,只有在現實的點滴生活中才能真正喚醒自己的良知,明白心學的真諦。

「知行合一」是為人所用,其實就是王陽明的實踐論:認識須與行動結合起來。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今人……將知行分作兩件事去做,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

● 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指良知。

每個人的良知與生俱來,看到小孩受難,會動惻隱之心,見到父母受苦,心中痛苦萬分。這份道德感和判斷力絕非後天習得,而是先天就存在。

做聖賢的方法早在多年前已經被王陽明領悟,那就是致良知。

一件事擺在眼前,做與不做?如何做如何不做?都要聽從良知的召喚。只要時刻遵循內心的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就可以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只要心裡想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處就在於很多人知行不一,總是違背良知的教導。但是,外在環境再怎麼複雜,我以良知一以貫之,就能制勝決斷,瞭然於心。

王陽明的「心學」看重良知,更著重實踐,每個人每件事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心學離不開實踐,只有在現實的點滴生活中才能真正喚醒自己的良知,明白心學的真諦。

陽明先生知行合一

● 當一個人心如明鏡時,他就要拿這面鏡子照映世間萬物,以此採取行動,此所謂「事上練」。

「事上練」是說,凡事從良知出發,去實踐中鍛鍊。處於良知的行為就一定要做,反過來,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於良知。

王陽明說,他做學問,一生也只是為了一件事,就是致良知。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一步一步來。事情來的時候,盡我的良知來應對,事情沒來的時候,也不要沒事找事。

古典儒家有這樣的說法「必有事焉」,在你心上,一定會不停地有事,而這個事就是在光明你的良知。靜坐並光明自己的良知,這也是在事上磨鍊。

王陽明在心學中無法忽視內心良知所昭示的道理:「人不可與鳥獸同群,親情乃人之常情,與生俱來,若能隨意拋之,無異於泯滅良知」。

這種對良心的審視,按照良知為人處事,讓他回到了儒學的軌道。細細觀之,王陽明的心學其實是他晚年「知行合一」精神的延伸,上述兩種心學的精髓無疑讓「知行合一」達到了完整的統一 。

他讓人們明白,擁有良知就能漸漸擁有光明者的胸襟,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能真正感受到」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在任何時刻只要能堅持真理,依照是非善惡行事,就能做到於心無愧無悔。

張岱年:陽明宣揚『知行合一』,強調躬行實踐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學說,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義。

【6】餘姚——「四句教」「光明心」

● 離開老家餘姚前,王陽明對他有名的「四句教」進行了解釋,所謂四句教指的是: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當我們望著天空,沒有目的,這是無善無惡,當一顆隕石從天墜落,正砸向一個熟睡的人時,我們的心會動起來,這叫意之動。動起來的意有兩種,一種是善意,一種是惡意。把自己的惡意去掉,保存善念,去提醒那個將被砸到的人趕緊起身,這便是為善去惡,就是格物」。

這是王陽明第三次證道,前兩次分別是在貴州龍場論證「心即理」,第二次是在江西南昌論證「致良知」,這一次是在浙江餘姚論證「四句教」。而此時,王陽明早已是拖著病軀的病人了。

● 王陽明晚年所作的詩歌《中秋》中有如下詞句: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王陽明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思想,道出了良知人人皆有,但怎麼做,最終還是要聽從本心。遺言中的「此心」,指的就是良知。

「光明」指的就是良知的光輝。王陽明在晚年才開始提倡「致良知」說,這可以說是他歷經千難萬險之後才悟出的智慧結晶。

在王陽明看來,無論聖人還是凡夫,無論賢士還是愚人,無論學者還是白丁,只要是人,心中皆有良知,這是永遠不滅的光明,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東西。

只要在事事物物上都「致良知」,那麼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聖人。只要聽從良知的命令,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輕鬆克服,並且不會誤入歧途。

王陽明的「良知」說和「光明心」振奮了弱者的心靈,給那些深陷權勢和名利的漩渦而不能自拔,遭受現世重壓而不能逃脫的世俗中人指出了一條正大光明、強而有力的快樂生存之路。

「人之一生,乃心之一生,吾心光明,夫復何求」。最後的兩句話,應該是王陽明悟到了人生的境界,無外就是內心光明,坦蕩修為的結果。

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可見,心外無物,內心光明。

故而,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吾心自有一輪光明月,所有的理就在心上,無論生命的節奏動靜如何,都不應失卻本心,在動靜間才能彰顯自己的智慧。人就是按著心上的天理行事,人性本善,良知自成,心靈不受任何染汙,良知自能致勝千裡。

三、結語

王陽明繼承和發揚光大了中國儒學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杜維明

王陽明開創了心學,他心外無物、明辨善惡、事事講求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使後人從中領悟很多人生的道理。他在良知的指引下創造了足以讓所有人傾佩的人生價值,成為了一代聖人。

王陽明心學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簡易明快的哲學之一。無論是思想還是語言的表達,都讓人一目了然幡然頓悟。王陽明心學又是一門實用的哲學,它告訴了我們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同時也為我們每個人規劃出了一幅完美而直觀的人生圖畫。王陽明心學給予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相關焦點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王陽明與心學鼻祖陸九淵,思想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王陽明心學是一個時下很流行的詞彙,以致有些人以為心學就是王陽明開創的。而真正對心學推本溯源,可以上推到南宋與朱熹同時代的陸九淵,陸九淵本人被稱為心學的開山鼻祖。如果再把陸九淵的思想往上溯源,則可以上推到孔子、孟子甚至更早。
  • 如何將「王陽明心學」用在日常生活中
    和很多人一樣,我是通過讀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認識王陽明的,天賦極高、心想事成,感覺他很厲害,就通過豆瓣、知乎搜尋學習他心得的方法,後來從《傳習錄》入手,學習了他的思想,並在日常中實踐。「王陽明心學」從「致良知」為源泉,涵蓋了很多內容。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是中國的救命稻草
    那是因為古代思想被束縛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因為在古代人們的思想被無形的力量限制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事情做了是會遭到上天的懲罰的。但是在現在的中國缺少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人們仿佛都解放「天性」了。那麼中國社會有沒有辦法能夠走出困局,有的。王守仁又名王陽明,他是誰?他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 致良知、明人倫和知行並進能否培養儒家聖賢?王陽明教育思想淺析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字伯安,因曾在陽明洞讀書講學,自稱陽明子,所以別號陽明,後世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家,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在當時聞名於世,而且在去世以後,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 儒釋道: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
    這件事發生在大明帝國貴州龍場(今修文縣)驛站中,當事人是驛站站長王陽明,叫「龍場悟道」。多年以後,中國思想史把它定義為:心學的誕生。 老天爺看不到,是因為貴州龍場在原始森林中,連目光最敏銳的鳥兒都看不到;老天爺不屑於看到,因為那時的心學還未散發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不同凡響。
  • 王陽明心學: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找到「自性」,才能「絕處逢生」
    而西鄉隆盛又是王陽明的鐵桿粉絲,就連被迫害流放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學習王陽明的哲學。王陽明心學教導我們,要通過生活來創造自己。生活需要用自我的力量來生成自我,永遠不要鬆懈,永遠不要放棄自己。人生不可測,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多的是崎嶇坎坷,少的是安安穩穩。所以,我們得找個竅門。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王陽明心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理論: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靈明不昧的本心,而人慾則是私心雜念。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和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達摩大師在《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道:「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即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而我得出上述結論,則是否可以說明我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對自我本性的感受。王陽明說過,人分為三類,針對三種人,致良知方法有三種:生之安行、學之利行、困知勉行。萬物本是一體,世界只在我心,心即是理,只有格心中之理,才能明白事物之理。既然你懂的知行合一,何不自己親自去看看王陽明的學說(不要別人翻譯編寫的),多學習之後再來談談這個問題。
  • 心學的開山鼻祖是王陽明嗎?
    既然談到心學的開山鼻祖,那麼我們就要先來了解下什麼是心學。第一,心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分支。儒家學說大致可以這樣來分,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學,以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理學,以及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
  • 王陽明及其心學的現代啟示
    此後一二十年間,王陽明繼續豐富完善他的學術思想,把最初的「心即理」不斷精細化,先後推出「致知格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論述,終於完成了一套系統的心學理論體系。然而,這種道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有過人的勇氣和膽識,王陽明為此付出了極大代價。本來他面前鋪著一條金光大道,論家世背景,他出生在官宦人家;論個人能力,他上馬能布陣,下馬能談經,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 王陽明哲學思想是什麼?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九淵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 陽明心學
    近代以來,傳人們等都十分強調陽明心學。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就包含有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蔣介石特意把臺北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楊昌濟也是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忠實信徒,  儒學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也受惠於陽明心學,如現代新儒家主張「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練」,許多哲學體系中的「仁」「誠」「本心」「本體」等範疇就是陽明所講的「良知」。  對日本的影響。
  • 王陽明心學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關鍵在這「3個詞」,看完就明白
    而在國內,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王陽明的思想中有所受益。近代梁啓超甚至說,「中國五千年來只有兩個半聖人」,這其中一個就是為王陽明。王陽明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創建了「心學」,那麼這個「心學」究竟有何強大的力量,能影響這麼多的人呢?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關於權力,他認為,權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竊之以成其惡,君子用之以濟其善。君子欲濟天下之難,不能不操之以權,但君子用權,必由其道。那就是:以至誠之心立德,扶植愛護良善;昭示不可奪去的氣節操守,引導下屬走正路。慎重地對待權,用好權,在用人上,在心態上,「坦然為之,下以上之;退然為之,後以先之。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這裡用老子「不爭」的思想,調節心靈。
  • 王陽明的成聖之路:4句話解釋陽明心學
    他離開餘姚前,發生了王陽明心學史上最光彩奪目也是最後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他的兩位弟子各持己見,王陽明詳細地向他們做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