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王陽明其人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常講學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他為陽明先生。在浙江餘姚的王陽明故居壽山堂正門,懸掛著一塊「真三不朽」的匾額。所謂「三不朽」,出自《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真三不朽,當然就是後人稱讚王陽明在三個方面都做到了極致。

 

    立志學為聖賢 陽明十歲那年,他的父親王華舉中進士第一甲第一人,也就是中了狀元。陽明也就跟著父親來到京師,從師問學。讀書是學聖賢的前提。那時讀書主要是讀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與北宋以來理學家的著作。理學是北宋發展起來的一種儒學形態,主要學者包括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等。尤其是二程和朱熹,是理學的大宗,他們的學問被稱為程朱理學,是官方的正統學問,讀書人必須修習。

 

    青年時期的陽明,一方面認同程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修養目標,另一方面對於程朱的修養功夫則無法契入。成聖成賢的為學目的和如何成聖成賢的功夫修養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這個矛盾及其解決,開啟了陽明後來的整個思想學術生涯。

 

    希做聖賢而無望,陽明難免轉向其他途徑。按照同時代大儒湛若水《陽明先生墓志銘》所說,這一時期的陽明經歷了「五溺」,即: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任俠之習,是指扶危濟困,打抱不平,大約有點江湖習氣。騎射之習,是指騎馬射箭,排兵布陣。陽明最為佩服諸葛孔明與伏波將軍馬援,學前者活用兵法,學後者立志「馬革裹屍還」。辭章之習,是寫八股,應科舉。神仙之習,是學習道教長生之學。佛氏之習,指陽明還曾愛好佛學,有不少詩詞流露出他的這一嚮往。在正統儒家看來,這五種學問都不是關於身心性命的根本學問。但需要指出的是,從成賢無望後轉向佛老可以看出,陽明對人生根本價值、如何安頓身心性命等重要問題的思考顯然是積極而且迫切的。「五溺」階段實際上醞釀著後來巨大的哲學突破。這一突破,就發生在貴州龍場。

 

    貴州龍場悟道 正德元年(1506年),時任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的王陽明,上疏批評武宗堵塞言路,被捕入獄,隨即被貶貴州龍場驛任驛丞。陽明的父親也遭到了牽連,被迫辭去官職。

 

    在流放途中,陽明曾被劉瑾派出的刺客追殺,家人也可能遭到未知的迫害,這些都不斷刺激陽明去思考生死大問題。他不斷地自問:「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即聖賢該如何面對這樣的艱難困苦,安頓自己的身心性命呢?他收攝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獨處,都力求澄清雜念,不肯妄言妄行,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追求內心的寧靜與專一。這樣的自我鍛鍊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使他參透了「格物致知」之旨。陽明終於打通了長期橫阻在為學目的和修養功夫之間的關隘,悟通了「物之理」與「人之心」之間的關係!這一悟,史稱「龍場悟道」,又叫做「龍場頓悟」。陽明在龍場通過「澄默靜一」的修習而超脫了生死之念,同時還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次年,陽明又推進了自己的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說法。

 

    陽明認為,聖賢經傳當中有時偏重說知,有時側重說行,實際上是針對不同的人來說的。在根本意義上,知行就是一回事。但是,程朱理學尤其是朱子之學,在修養功夫上是主張先致知、後涵養的,也就是主張知先行後的。陽明認為,程朱實際上將知和行割裂了開來,造成後來學者離行而求知,所得不是真知,所行不是真行。因此,他的知行合一之說,也是針對程朱理學功夫論的偏失,以及明代士風墮落的現實情況而產生的。

 

    在龍場期間,陽明建造了龍岡書院、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聚徒講學,培植後進,弦歌不輟。陽明在貴州不只是悟道、講學,他與這裡各民族、各階層的人物相處,播撒中國文化的種子,以仁德感化四方。陽明認為,天下沒有不被感化之人,應邀寫了《象祠記》。他尊重少數民族,尊重其上層人士,又堅持原則。對待少數民族,《禮記·王制》說:「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異其宜。」儒家的這個主張很有道理。

 

    龍場悟道在陽明學發展史上乃至整個儒學思想史上,都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

 

    政德與事功 陽明肯定孔子的「為政以德」,他認為做事在得人,事業必靠有德之人去積極推行。他下力氣在基層興教化,美風俗。他批評當時的風俗,「爭功利而薄忠信,貴進取而賤廉潔」,認為長此下去,必釀成禍患。

 

    陽明堅持儒家的寬政主張,以佚道使民,強調官員要從老百姓的利益出發,雖勞不怨。他勤政守職,視民如傷,治廬陵時,闢城中火巷,絕鎮守橫徵,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

 

    整頓吏治,是他治理地方的措施之一。關於權力,他認為,權為天下利害所系,小人竊之以成其惡,君子用之以濟其善。君子欲濟天下之難,不能不操之以權,但君子用權,必由其道。那就是:以至誠之心立德,扶植愛護良善;昭示不可奪去的氣節操守,引導下屬走正路。慎重地對待權,用好權,在用人上,在心態上,「坦然為之,下以上之;退然為之,後以先之。是以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這裡用老子「不爭」的思想,調節心靈。足見懲治腐敗,一靠制度,二靠良知,一內一外相互作用。

 

    陽明是書生,但不是無用的書生,他有書生本色,同時又是馬上之英雄,領兵打仗的統帥。他叱吒三軍,是曠世罕見的大豪傑!真正的儒家都是內聖修己與外王事功兩方面同時並重的。他一生的事功,被譽為「三百年事功第一」。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叫作「三徵」,即徵南贛、徵寧王、徵思田。終日勞累誘發了王陽明的肺病頑疾,遺言留下:「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此心,就是良知。陽明終年57歲。

 

《傳習錄》其書

 

    陽明一生著述豐富,他的作品有極高的造詣和豐富的思想內涵。最能代表陽明思想成就的作品,是《傳習錄》。「傳習」二字見於《論語》首篇記載的曾子語「傳不習乎?」《傳習錄》由陽明門人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等根據平時記錄輯成,分為正文三卷、附錄一卷,被收入《王文成公全書》中。

 

    作為陽明心學的最主要文獻,《傳習錄》的影響非常大。從時間上來說,四百多年過去了,歷朝歷代的文人學者都是常讀常新;從空間範圍上來講,《傳習錄》傳播到了日本、朝鮮、歐洲、北美。本書已經成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儒學的一把鑰匙,更成為反照我們內在心靈的一面鏡子,幫無數的人挺立起人生價值與信念。所以清代大學者王士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絕頂。」這絕不是過譽之辭!

 

    當然,陽明著作不止《傳習錄》一本,他的著作被編為《王文成公全書》,有三十八卷,《傳習錄》只佔其中的三卷;現今吳光、董平等學者們編了《王陽明全集》,卷數就更多了,有五十四卷。

 

    陽明著作最重要的還是《傳習錄》。錢穆先生在論及國民必讀的國學書目時,開了七本書,它們是:《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和《傳習錄》。前四本書大家都很熟悉;《六祖壇經》是中國化佛教也就是禪宗的主要經典,記載了六祖惠能的思想;《近思錄》是南宋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一本書,是北宋周敦頤、二程和張載等四位理學家的語錄彙編,是理學的經典;與《近思錄》相應,《傳習錄》就是心學的經典。這七本書,大家應該找來認真地讀一讀。以下第三部分專講《傳習錄》的思想內容。

 

王陽明思想要旨

 

    陽明一生的活動,實際上是圍繞講學和社會教化為中心而展開的。陽明講學究竟講些什麼內容呢?

 

    「心即理」 陽明心學的根本觀點是「心即理」。《傳習錄》記載了陽明與弟子徐愛對「心即理」命題的探討。意思是:父母身上並沒有蘊藏著孝的道理,君王身上也沒有蘊藏著忠的道理,同樣,朋友、老百姓身上也沒有蘊藏著信和仁的道理。一個人要講究孝、忠、信、仁,總歸不是向別人身上去求。那麼這些道理都在哪裡呢?陽明認為,就在你我和每一個人的心中!我們的心本來就具有敬老孝親、忠於職守、言而有信、仁民愛物等道理,才能事父母以孝,事朝廷以忠,交友以信,治民以仁。

 

    這個心,就是天性,就是天理,就是天賦予人的善性。為了和一般意義上的心區別開來,我們稱這個心為「本心」。既然心即是理,人可以在道德實踐中將心之理賦予行為和事物,因此也就無需求理於外,到外在的事物上去求一個道理。陽明所說的「物」,是與心即理的「心」關聯著的,「物之理」實際上也就是指「心之理」在物上的落實,也就是道德原理與道德法則,而不是指客觀知識性的理。這些道德原理和法則,只能來自於繼承了天性、蘊含了天理的本心,而不在物的自身。心之理落實到事物上而得其宜,也就是恰好、剛剛好,這種情形就叫作「義」。因此,求義或者求理,就只能在本心上求,而不能在外事外物上求。按照心外無物的說法,外界事物是否獨立於吾心、還有沒有客觀實在性呢?一直以來我們由此而對陽明心學有一些誤解。陽明的回答真的否認了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山中的花,只有你來看時,此花才與你的心發生關聯,心賦予了花以意義與價值。陽明在講「心外無物」時,並不是針對外界事物是否獨立於「吾心」而存在這類問題而發的,而是與他對「物」的特殊規定以及他的整個思想系統密切關聯著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則由人來賦予。這才是陽明所講的「心外無物」的根本意義,也是心學體系中心物之間的根本關係。

 

    「知行合一」 我們要聯繫陽明「心即理」的思想,來分析和討論他的「知行合一」說。

 

    從《傳習錄》看,陽明在論及知行關係時,有一個反覆申明的觀點,叫做「知行本體,原來如此」。他本人有時候又將「知行本體」稱為「知行之體」、「知行體段」。究竟什麼是「知行本體」呢?這四個字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如陽明所說:「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這裡的「本體」,就是本來面貌的意思,「知行本體」也就是指知與行互相聯繫、互相包含、本來一體;知行分離,也就背離了知行的本來意義、違背了知行本體。第二層意思,陽明又說:「『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說;若是知行本體,即是良知良能。」這裡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良知良能。二者相較,後一種「知行本體」的含義無疑更為根本。

 

    陽明完全是從道德出發來討論知行功夫的,故在他看來,知必須表現為行,能知必然能行。知與行相即不離,兩者是同一功夫過程的不同方面。

 

    一般來說,「明覺精察」是形容知的,「真切篤實」是形容行的,但陽明要求,人在知的過程中要抱有「真切篤實」的態度,在行的過程中要保持「明覺精察」,知不離行,行不離知,且知且行,即知即行,這樣的知才是真知,這樣的行才是真行。這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論含義。我們今天講的「知行合一」,已不是道德範疇、意義上的,而是社會實踐意義上的,這是我們與王陽明的根本不同。

 

    「致良知」 陽明在去世前曾說:「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致良知」是陽明一生思想的總結。

 

    王陽明認為,良知是一個貫通天人的概念。其次,陽明所講的良知,又指「隨時知是知非」的道德認知與判斷能力,是一個貫通體用的概念。總之,陽明五十歲前後提倡的「致良知」之學,實際上是在早年「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也蘊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主要理論內容。

 

    正是在兼具「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基礎上,陽明將良知視作是天地之心、宇宙之心。良知賦予了天地鬼神萬物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價值意義的創造本源和主宰力量,具有絕對性和根源性。人因為有此良知,就可以和天地宇宙會通,可以充當宇宙天地之心,從而肩負起協理宇宙天地萬物的責任。正因為良知如此重要,所以陽明斷定:「『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聖人教人第一義。」

 

    良知既是「性與天理」,又是道德認知與判斷。因此所謂「致良知」,也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不斷地向至善的道德本體的復歸,以達到極致;二是以道德認知和判斷為依據,加以實行。一方面,良知本體的至善性、絕對性和普遍性為人們的道德踐履和成聖成賢的追求提供了內在根據和根本保證。「人胸中各有個聖人」、「人人皆可成堯舜」的道德洞見,能有效促使道德主體挺立,激發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又要對良知本體在現實環境中作用流行的相對性、具體性以及致良知過程的無限性保持清醒認識,以防道德主體的自我膨脹、猖狂及虛無。

 

    致良知的第二層基本意思是「依良知而行」。「致」字在這裡相當於「行」字,致良知即「行良知」,即依良知而實行。陽明更為強調這一面,他說: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

 

    良知是主宰,是準則。「致良知」說既簡易直接又內涵豐富,將陽明的整體哲學思想完滿地表述出來了,標誌著陽明哲學建構的最終完成。

 

陽明學的影響與現代意義

 

    陽明學的影響 陽明學產生以後,迅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王門弟子分化成為浙中學派、江右學派、泰州學派等,遍布中國十幾個省,尤其是在中下層民眾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因為陽明學「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張,擺脫了長期的文字訓練和經典閱讀,是一種簡單直截、當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夠引發中下層老百姓的極大興趣,直接推動了儒學平民化運動,構成了對官學也就是朱子學的衝擊,實際上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當然,王學在歷史上也因此由極盛而衰落。由於後學中有些人流於狂禪,不務實事,無關修養。當然,這也可以說是王學體系中的內在矛盾使然。與古今中外一切思想體系一樣,王學體系也有自身自我否定的因素。張祥浩先生認為,身處武宗朝政治黑暗年代的王陽明倡導致良知教,意在從士人內心喚起維護仁義道德的自覺性,因而屢屢強調良知即天理,即準則。這適應了特殊處境下的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精神需要,但這也包含著一種危機,即只強調內心的道德自覺,忽視了綱常倫理的客觀準繩與聖人言教的權威性。良知說有忽視客觀規範、標準,漠視溫凊定省諸禮法儀節的傾向,後來成為言行不檢點的人掩飾自己丑行的口實。

 

    另一方面,陽明學對後世影響之深,再沒有其他學派可以與之比肩。明亡以後,清代陽明學受到打壓,但被譽為「同治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一生都崇拜陽明、效法陽明。進入近現代,陽明學作為一種平民哲學,被當作反抗壓迫、爭取平等的思想武器,重新煥發出光彩。譬如孫中山先生的「知難行易」學說,就是由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發展而來。蔣中正也喜歡陽明學,到臺灣後把臺北市的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儒學的現當代發展也受惠於陽明心學。現代新儒家大師熊十力先生及其開創的新儒家學派就是例證。近年我們受郭沫若紀念館委託,整理一批熊十力致郭沫若的信札。在1944年,熊、郭二位先生就圍繞陽明展開了討論。郭沫若繼承了陽明學的實行觀點,主張「事上磨練」;熊十力則說「事上磨練」固然不錯,但必須加上「保任良知」四個字,叫作「保任良知,去向事上磨練」,方能無弊。今天看來,熊先生得到了陽明學的真髓。他自己也說,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仁、誠、本心、本體等範疇,就是陽明所講的良知。他的學生、現代新儒家第二代的旗幟性人物牟宗三創立的「道德形上學」特別強調良知本體,直接繼承了陽明心學的主要內容。

 

    陽明學不只是中國文化的無盡寶藏,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推進了他們的近代歷史進程。陽明四十二歲時,曾在浙江與日本禪僧了庵桂悟會晤。中江藤樹最先在日本傳播陽明學。大鹽平八郎則將張載太虛說與陽明心學結合起來,發展了陽明學,他本人甚至在陽明學鼓舞下,領導了大阪農民和都市貧民的起義,雖因失敗而自殺,卻發出了倒幕運動的信號。稍後的維新志士如梁川星巖、西鄉隆盛、吉田松陰等,都是陽明學的信徒。他們以陽明學為團結下層武士、平民的紐帶和行為動力,開展倒幕和維新運動。有學者認為,陽明心學影響了明治維新。岡田武彥先生甚至認為,中國陽明學在明亡以後,「遭到空前激烈的非難」;「然而在日本,陽明學則得到了徹底的發展」。

 

    朝鮮半島大約在陽明逝世前後就已經了解了陽明學說,有「朝鮮朱子」之譽的李退溪甚至撰寫了一部《傳習錄論辯》,專門駁斥陽明學說。退溪的巨大影響力,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朝鮮陽明學的發展。但他本人卻有很明顯的心學傾向,甚至提出了與陽明學頗為相通的「心即理」命題。17世紀,鄭霞谷潛心研究陽明學,開創了江華學派,一直流傳至今。同時,陽明學的實用因子也影響到作為朝鮮民族啟蒙思想前兆的實學派學者。實學思潮的重要學者,如李瀷、樸齊家、丁若鏞等,無不受陽明學之影響。朝鮮近代實學思潮代表學者樸殷植更是力圖通過陽明學實現「儒教求新」的目的,將當時流行的社會進化論與陽明學結合起來,開展了名為「大同教」的宗教運動。所以錢明認為,「陽明學乃是朝鮮實學思潮產生的重要哲學基礎」。

 

    以上簡要地介紹了陽明學在東亞傳播的情況,實際上也是為了說明,陽明學絕不僅僅屬於中國,也絕不僅僅屬於古代,恰恰相反,它作為東亞諸國共同的思想資源,在各國近代化進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陽明學的現代意義 陽明學的現代意義,其實是由陽明學本身的特質決定的。

 

    它的第一個根本特點,就是強調人的道德主體性,即道德自由。王陽明對自然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生命關懷,強調「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他發揮孔子的「仁愛」與孟子的「仁民愛物」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是一個生命整體,雖然人類必須取用動植物,但動植物仍有自身的價值。儒家肯定天地萬物皆有內在價值,要求一種普遍的道德關懷。

 

    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把「真誠惻怛」的仁愛之心發揮、擴充、實現出來,去應對萬物,使萬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致良知」包含著從人性上反思自己,反思人的貪慾、佔有欲及人對自然萬物自身權利與價值的不尊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過度取用與開發。

 

    陽明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知行合一。「知」在這裡指良知,陽明強調真知真行。陽明學告訴我們,要在日用倫常之間,在禮樂刑政之間,將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發用出來,用來敬老愛親,用來修身齊家,用來盡倫盡職,為政理事。做一分,就體認一分良知,體認一分良知,就要行一分這個道理。這一點,可以賦予今人實踐道德、完善自我的勇氣。

 

    陽明的親身經歷也提醒我們,為政之道在於明德、親民。陽明解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時,特別強調在明明德的基礎上親民。他首先是強調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為核心價值,引導和實現政治的正義。官德不僅僅是一種職業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業上的直接運用。為官不講官德,就是違背良知。進一步說,親民就是要以民為本,視百姓為骨肉親人,尊重民心民意,體察民間疾苦。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陽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社會教化、社會治理以及具體的行政手段結合起來,治理了很多難治之地,實現了民不駭政,四方鹹寧。陽明的為官之道,對於今天加強幹部修養,化解社會矛盾,轉變政府職能等,有借鑑意義。

 

    (本報記者李陳續、陳鵬整理)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人生大智慧,素其位而行的秘密
    《傳習錄》王陽明認為,作為一個人格高尚的人,應當在他所處的地位上採取適當的行動,思考問題不要越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凡是謀求能力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強做智慧不能認識的事,都不為致良知。「素其位而行」的思想,以往很多時候被認為是思想保守,沒有進取精神。其實,王陽明所說的意思是有其深刻含義的,對今天的我們也不乏啟發意義。從某個角度來看,王陽明是反對那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人,而不是要求人不思進取。而且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這個道理。
  • 王陽明:男人想有成就,需強大內心,人生低谷時,修煉好心學智慧
    事業是人生的根本,不斷地做事情,也能是我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需要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呢?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分享男人成大器所需要修煉這些心學智慧。
  • 王陽明:情緒不好是因為智慧不夠?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在王陽明看來,穩定的情緒不是天賦,而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通過智慧和修行就可以獲得的能力,而能夠做到情緒穩定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如何去擁有這種和智慧和修養?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意思是說: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練,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 王陽明:人生想要獲得成功,需要打敗3大「心賊」,早知道早受益
    王陽明是我國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把心學奧義發揚光大的一位聖人。可以說王陽明的成就,在整個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王陽明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坎坷無比,從遭廷杖到下詔獄,最後被貶龍場,受到眾人的誣告,可謂是歷盡了艱難。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能力可以決定你人生的起點,但是決定你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也就是說,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第一件事就是要立志,沒有志向的人,成不了事。那些精於各種工藝的人,都是本著自己志向的。
  • 王陽明6條人生智慧,不順時記心中,或許能扭轉局面,福報自然來
    提及王陽明,大家都不會生疏,陽明心學的發明者,知名度遍及中國以至於亞洲,是成千上萬有志之士心裡楷模和偶像。不要看王陽明成就很高,可是他年輕時生活卻曲折不已。科舉考試屢屢不中,仕途不如意,常常是遭小人算計,數次被貶,可謂是一言難盡。
  • 王陽明40種人生大智慧,一口氣讀完心學精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王陽明為何能絕境重生、龍場悟道?只因參透這兩點人生法則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儒家追求的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心學大宗師」王陽明的一生也不為過。有種說法,儒家歷史上產生過兩個半「完人」,一是萬世師表的孔子,一是開創心學的王陽明,還有半個,即晚清的曾國藩。但是王陽明的一生,實際上卻非常的坎坷。
  • 王陽明告誡:欲成大事,往往要學會的三大心機術,讓人生路更明朗
    人生之路需要方向,需要一些哲理來指點自己,可以讓自己少走許多彎路,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就提出了很多處世哲理,成了世人追捧的人生方向,有時候僅僅一句話,細細參悟,就能讓自己受益匪淺。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對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哪怕到了如今,更是成為許多商界大佬的枕邊書。
  • 王陽明:「人生不易,牢記五忌,與君共勉,順遂無憂。」(深度)
    王陽明說:人至中年,別犯五忌做事有度,才得自在。歷經世事,千帆過盡,方能明白「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想必「一代聖賢」王陽明是有發言權的,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誡世人:人生五忌,不要犯。1.忌猶豫不定成大事者,通常貴在堅持。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了解一下王陽明,就能少走很多彎路王陽明在歷史上確實是一個很牛很厲害的人物,王陽明不僅是個厲害的軍事家,還是一個更厲害的思想家,他的陽明心學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 心學大師王陽明預言:說天下要害有四處,若失了一處,大明必亡
    中國儒家思想裡面,孔子是開山鼻祖,孟子是經世致用的集大成者,南宋的朱熹是理學思想的開端,而明朝的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開端,他還將心學運用到了人際關係處理以及——帶兵打仗上!王陽明曾經說:「大明雖大,最為緊要之地四處(宣大薊遼)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 王陽明心學4大驚人智慧:「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 王陽明心學思想:用「致良知」揭開人性面紗,用「光明心」昭日月
    ——徐渭古時候,有這樣一個被人視為聖賢的人,他有著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也有著繼承前人又不同前人的思想主張,他就是一代儒學大家王守仁。王守仁,浙江餘姚人, 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二、王陽明的哲學思想有人說,王陽明的一生似乎只有兩件重要的事:前半生尋找人生的理論支撐,後半生將這種理論支撐運用到實踐中。01.
  • 36歲王陽明:從人生低谷走向了巔峰,我做了這3件事,你也可試試
    人生不會一直平平順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而那些成功的人同樣也是如此,走過無數個漆黑的夜晚,最後才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被貶龍場,待到再次被重視時,他卻因病離世。在他被貶龍場時也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反思,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就是只要心中充滿光明,光芒總會來到身邊!
  • 王陽明心學: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找到「自性」,才能「絕處逢生」
    而西鄉隆盛又是王陽明的鐵桿粉絲,就連被迫害流放的時候都沒有放棄學習王陽明的哲學。王陽明心學教導我們,要通過生活來創造自己。生活需要用自我的力量來生成自我,永遠不要鬆懈,永遠不要放棄自己。人生不可測,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多的是崎嶇坎坷,少的是安安穩穩。所以,我們得找個竅門。
  • 「千年不滅一盞燈」,「牛人」王陽明15句金句,句句蘊含人生哲理
    2.聲東擊西有謀略:即便自己兵力數倍於敵軍,王陽明也不輕易出擊,直到把敵人圍得水洩不通、餓得半死才會誘使敵人出擊。在王陽明的領導下,將士先後擊敗了很多處另朝廷頭疼的土匪,還平定了寧王叛亂,可以說王陽明是名副其實的軍事天才。
  • 王陽明哲學思想是什麼?
    王陽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陽明子是他的別號,浙江餘姚人。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九淵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 學心學智慧,做自己人生旅途的優秀「駕駛員」
    但對於人生,我們的心,就是我們自己人生旅途的「駕駛員」。但有時候,我們卻表現得像個不合格的「司機」。下面列出高明的「司機」與蹩腳的「司機」各自的特點,看看我們像哪一個?當人生遇到挑戰與坎坷時王陽明在人生的極大逆境之時,於龍場悟道,開創陽明心學。陽明心學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 王陽明:有本事的人,落魄時牢記兩點!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王陽明:有本事的人,落魄時牢記兩點!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真正的成熟,便是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貧困潦倒時,正是磨練1個人魄力的時候,要是能從逆境中自救,那麼就能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要是從此沒落,人生的黑暗將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