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明人倫和知行並進能否培養儒家聖賢?王陽明教育思想淺析

2020-12-16 黔客讀史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字伯安,因曾在陽明洞讀書講學,自稱陽明子,所以別號陽明,後世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家,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在當時聞名於世,而且在去世以後,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而鮮知其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

王陽明生平的教育活動

王陽明出生在官僚世家,自幼就抱有「讀書學聖賢」的志向,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浙江鄉試,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中進士,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他在做官從政的同時,堅持從事教育活動。

從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開始,王陽明便在工作之餘講學收徒,倡言「身心之學」,叫人「先立必為聖人之志」。他與翰林庶吉士湛若水結交,「共以昌明聖學之事」。

因得罪太監劉瑾,被貶謫貴州龍場驛驛丞後,開創「龍岡書院」,在貴陽的書院任主講。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間,曾興辦社學,修建濂溪書院、陽明書院,又集門人於白鹿洞書院講學授業,還在浙江設立稽山書院,從事興學、講學共二十三年。

尤其在他五十歲後從嘉靖元年到嘉靖六年期間他曾專門在稽山書院、龍泉寺中天閣聚眾講學、著書立說時,四方遊學之士多集合於餘姚一地,「環坐而聽者三百餘人」,盛極一時。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

一、從心學理論出發論述教育根本問題和教育目的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著作《傳習錄》、《大學問》及與友人的書信中反映。他以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心學理論為基礎,論述教育根本問題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理論基礎:心學理論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宇宙萬物都靠心的認識而存在,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內心深處,他完全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陷入唯心主義。

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也……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答顧東橋書》

王陽明認為「心」與「理」是合二為一的,除「心」之外一無所有,理在心而不在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二)關於教育根本問題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弊,習之為害,故去弊與害而明復,非自外得也。——《別黃宗賢歸天台序》

王陽明從「心即理」出發,把內心修養作為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存心、盡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類的修養方法。他說「君子之學,唯求得其心,雖至於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於吾心之外也」。學問之道就是求得其心。

(三)關於教育作用

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紫陽書院集序》

王陽明關於教育作用的主張,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慾、去習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慾。

(四)關於教育目的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惻隱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需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禮。——《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教育目的是「明人倫」,人人都有「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聖人和一般人之間是不同的,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天理純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私慾蒙蔽。要想去掉私慾,恢復本心,必須用「致良知」的工夫,「存天理,去人慾」,以實現「明人倫」的教育目的。

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答顧東橋書》

王陽明所謂的「人倫」,即是儒家三綱五常等封建道德觀念,其實質就是培養具有儒家封建道德觀念的「聖賢」,維護封建倫常的社會秩序,藉此挽救因道德淪喪引起社會動蕩的明朝統治。

二、從「求其心」出發認為凡有助於此者均可作為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教育目的,王陽明從「求其心」出發,認為凡是有助於此者均可作為教育內容,讀經、習禮、寫字、習射等無不可學,但在「勝私復理」方面其各有教育作用。

「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於吾心,猶之產業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目而已。——《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關於讀經的作用,王陽明認為「六經」不過是「本心」的記帳本,但讀經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尋求方法,復明本心的常道。他主張讀書時必須與自己的心結合起來。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擬形於心……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王文成公全書》君子之學於射,以存其心也。——《王文成公全書》

關於寫字、習射,王陽明認為對陶怡本心很有價值,可以使妄、浮、餒、墮、傲等五心不存,達到「致良知」的目的。

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於邪僻。——《傳習錄》

王陽明根據教育內容的主張提出著名的「訓蒙教約」,其訓練標準為孝涕忠信禮義廉恥八目,所設科目為歌詩、習禮、讀經三項。他認為歌詩得誦讀可以使人精神宣暢、心平氣和;習禮可以使人禮貌習熟、德性堅定;讀書可以使人義禮浹洽、聰明日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日課程,先考德、次背誦、次習禮,次復頌書講書,次歌詩。

三、提出知行並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王陽明提出的教育方法,主要有知行並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等。

(一)知行並進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夫問、思、辯、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而必伸紙執筆,操堌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答顧東橋書》

與王陽明在哲學上提出的「知行合一」相聯繫,他在教育方法上主張「知行並進」。提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謂之知」的觀點,更加注重行的傾向。雖然他所謂的知、行是封建道德觀念的知、行,但在學習上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自求自得

夫學貴得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答羅整庵書》

王陽明為了達到使學習者「致良知」、「明人倫」的目的,強調要引導學習者「各得其心」,學習貴於自得,才能左右逢源。要達到自求自得,王陽明認為必須採取獨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懷疑,不盲目迷信書本、聖賢,並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使之「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輕易受別人左右。王陽明認為學貴自得,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批判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三)循序漸進

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傳習錄》

王陽明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為學要循序漸進,他主張「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還以澆灌樹木為例,「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澆灌,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致合抱,澆灌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它了。」形象地說明教學如不考慮學習者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只是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傳習錄》

王陽明強調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習者的資質、個性、長處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他還把教育比喻成治病,「良醫之治病,隨其疾之虛實強弱,寒熱內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洩之,要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不問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養心之學,亦何以異於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是他長期教育實踐的總結,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結語

王陽明在做官從政的期間,從未放棄教育事業,聚眾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其教學活動地點有江浙、貴州、江西、北京等地,所授弟子門人更是遍布全國各地。

他在從事教育活動的同時,系統地闡發其教育理論和思想,把內心修養作為教育的根本問題,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將讀經、習禮、寫字、習射等作為教學內容,提出知行並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培養了大批具有封建道德觀念的儒家聖賢和人才,如孫應鰲、李渭、馬廷錫、蔣信和朱克明等知名儒士,對我國封建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參考資料:

1.王守仁(著);趙平略(校注).王文成公全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6月.

2.王柄照,郭齊家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第四版)[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版.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黔客君刪除

相關焦點

  • 王陽明心學思想:用「致良知」揭開人性面紗,用「光明心」昭日月
    ,他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創立陽明心學,挑戰並打破宋明時期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是朱熹後的另一位大儒,為儒學思想的又一文化高峰。王陽明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在從政、軍旅、居家之時,都不忘興學、講學,由此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為卓有成就的大教育家。郭沫若說: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 王陽明:立志高遠做聖賢,萬古雲霄一陽明
    04致 良 知王陽明在龍場悟道的時候提出了「心即理」。進一步講,心就是「良知」。那為什麼叫「致良知」呢?朱熹講格物致知,格物指從這個物體裡去體認外在的天理。王陽明卻認為,「格者,正也」,格物的意思是端正它,糾正它,是要去接觸各種的外物和外事,但每一次都是把我的「良知」(純粹的、端正的本心)投射出去來改正、匡正它,把良知投射到外部世界,給它以價值和標準,而不是通過觀察外在物體去體悟天理。「致良知」就是進一步強調主體性。
  • 王陽明的坎坷人生與思想智慧
    讀書是學聖賢的前提。那時讀書主要是讀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與北宋以來理學家的著作。理學是北宋發展起來的一種儒學形態,主要學者包括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等。尤其是二程和朱熹,是理學的大宗,他們的學問被稱為程朱理學,是官方的正統學問,讀書人必須修習。
  • 王陽明哲學思想是什麼?
    說起王陽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輩——象山先生陸九淵,王陽明繼其學說思想說發展起來的心說與陸九淵一道所構成的陸王心學,成為唯一堪與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謂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儒家思想流派,對中國當時以及後世之讀書人之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和影響,也在中國文化思想史及哲學史上書下濃墨一筆。在哲學方面,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說,否認心外有理。
  • 明朝兒童教育是怎樣的?王陽明在當時提出的教育觀念,獨樹一幟
    按照史書的記載,陽明先生的提議就是「致良知、明人倫」,那麼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裡面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教育哲學呢?帶著這個疑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記得之前在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這本書的時候,王陽明先生,他可是真真正正的跑到了私塾和社學之中好好的進行了調研,然後提出了自己的教學觀點,那就是明人倫,知行合一。
  • 王陽明:「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王陽明在龍場這個地方悟道,但當時所悟的並不是「致良知」,而是心學的核心之一,即「心即理」這一論斷。王陽明至於「致良知」,其實是他在晚年時才提出來論點。那麼,「致良知」是什麼意思呢?王陽明有自己的解釋,按照四句教的說法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的「致良知」,在他看來,就是知善知惡,也就是說,徹底的了知善與惡的起因與真相就是「致良知」。說白了,就是內心天然知道的是非善惡就是「致良知」。
  • 「致良知四合院」助力中國企業家新長徵
    本次學習會由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簡稱「致良知四合院」)主辦,上海致良知學習小組以及蘇州致良知學習小組承辦,學習會希望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思想智慧造福企業、造福社會,為企業家提供經營管理的思想理論。 北京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2014年由創始人白立新博士與50多位企業家共同創辦。
  • 「心火考研」考前必背-中外教育史人物教育思想-王安石 王守仁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改革太學:創立「三舍法」。主要內容:將太學生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程度不同、依次遞升的等級;(二)恢復和發展州縣地方學校。王安石執政後,即奏請恢復和整頓地方學校;(三)恢復和創設武學、律學和醫學。通過恢復和創設,使北宋的專科學校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四)編撰《三經新義》為統一教材。宋神宗下詔設置經義局,訓釋儒家三部經書:《詩經》《尚書》《周禮》,命王安石主持。《三經新義》不僅成為士子必須學習的官定統一教材,而且也是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和標準答案。
  • 王陽明早期思想演變階段,心學集大成後的思想體系介紹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淺析:儒家文化中關於家訓教育思想
    淺析:儒家文化中關於家訓教育思想儒家家庭教育要取得成效,離不開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了諸多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中一些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所普遍沿用,成為了儒家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
    王陽明心學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理論: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王陽明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天理即是靈明不昧的本心,而人慾則是私心雜念。王陽明「心即理」的思想和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菩提達摩大師在《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中道:「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即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
  • 王陽明早期思想的演變
    王陽明經「龍場悟道」創立「致良知」心學理論,開闢「內聖外王」新路徑,強烈衝擊了當時的宋明官方道德哲學。特別是青年王陽明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更是「遍求百家」出入佛老,在精神的漫遊中經歷了無數的苦悶和曲折。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概述王陽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陽明心學由王守仁創立,心學門人認定,心學是傳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屬儒家正統。學術界普遍認可,心學在宋代新儒學的基礎上,承程顥和陸九淵的主要思想,與朱熹理學多有差異,集明朝儒學之大成。陽明心學的主要思想有:1、 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2、心即理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即是理。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筆者以為, 致良知與四句教都是圍繞一個問題而展開討論的, 即本體功夫之辨。本體, 即心之本體, 也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良知;功夫也就是致良知的功夫, 對王陽明來說, 本體與功夫是徹上徹下, 打並為一的, 這正是他心學理論的特色所在, 這一特色在致良知之說與四句教中是貫徹一致的, 也是王陽明融匯佛儒的最主要的體現。致良知一說是王陽明本體功夫論思想的系統化, 而四句教則是在前者基礎之上進一步地補充完善。
  • 缺良知的「致良知」與被成功學玩壞的「陽明學」
    圖片來自致良知四合院官方公眾號今天,一篇《爭議「致良知」》的文章廣為傳播。文章質疑一個叫做「致良知四合院」的組織「搞傳銷」。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致良知四合院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這是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王陽明心學為核心的「學習型」組織。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在此基礎上,王陽明開創出了以「致良知」工夫詮釋《五經》《四書》的具有強烈一己之風格的釋經學。  長期以來,中外陽明學界對這一王陽明「一生中最著名、受討論最多的事件」的思想內涵及其意義多有揭櫫。16  具體來看,王陽明龍場悟道與《孟子》關係匪淺,他自謂:「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後,便已不出此意。」17從文獻出處看,王陽明的「良知」二字自然直接來自於《孟子》,而其晚年的「致良知」是綜合《大學》「致知」和《孟子》「良知」而來。
  • 王陽明「心學」七重境界:當良知與天相通,心靈便實現涅槃
    儒家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新的問題,城鄉經濟的發展預示著過去的思想腐化了,這個時候,王陽明站了出來,儒家就這樣被改造。王陽明苦學多年儒家思想,求學過程相比於現在而言要苦太多,但他並不覺得求學是苦的,因為想要求得回報,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什麼,付出的過程或容易、或艱辛都是很正常的。他在沒有創造出心學之前,對於儒家有著不一樣的想法之時,就會陷入痛苦,這種痛苦沒有表現在生活,而在於對思想的"摧殘",而這是要比"餓肚子"更痛苦的事情。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對於這一問題,拒絕儒家價值的人會傾向於認為儒家只關注血親之愛,缺乏公共維度,難以成為現代價值的基礎。與此同時,那些強調儒家人倫面向的學者,會十分重視差等格局對於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認為「人倫秩序」對儒家來說是決定性的,缺乏人倫維度的儒家已經失去了儒家的根本價值支撐。並據此認為,儒家並不是抽象地肯定「公共性」,而強調「家」作為儒家社會秩序的基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