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太平輪》中,金城武飾演的臺灣醫生嚴澤坤在基隆下船時,被碼頭警察盤問為何自己的國語說得很好。嚴澤坤回答道,因為曾經去過"滿洲",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東北。
這個小細節在影片中微不足道,嚴澤坤也可謂是一個同樣「微不足道」的群體縮影——二戰前後生活在"滿洲"的臺灣人。這是一個絕少有人關注,但影響極為深遠的群體。整個二戰期間,通過種種途徑奔赴"滿洲"的臺灣人數量很多,僅有明確記載可供查考的就有5000餘人。
和光丸,是當時臺灣人前往「滿洲國」的主要商船之一這其中,包括了第一任「滿洲國」「外交部長」謝介石、溥儀的「御醫」黃子正、「養樂多爺爺」陳重光、臺灣著名影星張冰玉和著名作家鍾理和等鼎鼎大名的人物。
臺籍的「滿洲國」「外交總長」謝介石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籤訂,臺灣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臺灣島上軍民雖有反抗,但最終不得不淪為亡國奴。1932年,日本吞併中國東北,建立傀儡政權「滿洲國」,遜帝溥儀被送到滿洲,成為元首。
幾乎與此同時,臺灣人謝介石被任命為「滿洲國」的「外交總長」。消息剛剛傳到臺灣,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當謝介石成為「滿洲國駐日大使」衣錦還鄉的時候,日本駐臺灣的軍政部門給予謝介石極高的禮遇,這給本島人往往不能得到重用的臺灣社會造成更加劇烈的震動。
臺灣人在臺灣,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被殖民者,受到日本人的歧視。而在「滿洲國」,臺灣人則被當地人看作日本人,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日本當局認為利用臺灣人在「滿洲國」做官,可以起到弱化中國人對日本人敵視情緒的作用。
偽滿洲國第一屆「內閣」合影,中間為溥儀,右起第五個為謝介石而且「滿洲國」的經濟相較臺灣發達不少,這也導致他們的薪水足足達到在臺灣任同等職務者的三倍之多。況且滿洲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作為一個新近開發的地區,也的確需要大量的外來開發者。
以上種種因素,以及謝介石的飛黃騰達,刺激了大量臺灣青年,促使他們紛紛奔赴滿洲。對於從臺灣來到「滿洲國」的同鄉們,謝氏也竭盡所能地提供幫助。 據謝介石的後人回憶,在「新京」(長春)謝介石家中,用於招待臺灣同鄉的流水席幾乎從未間斷過,臺灣同鄉會的活動也在其家中頻繁舉辦。
很多臺灣人正是通過謝介石的引薦,才得以在「滿洲國」順利步入仕途,其中包括了「滿洲國」「外交部政務司歐美科科長」林景仁、「外交部科長」王溫石,以及溥儀的「御醫」黃子正。
「醫生島」與溥儀的「御醫」日治時代的臺灣,臺灣人只被允許就讀醫學和農學相關專業。
而且,報考臺灣本土的臺北醫科大學,競爭壓力很大。但設置在「滿洲國」的滿洲醫科大學等學校,招收名額要多上不少,錄取率自然相對也高。
更重要的是,這些院校的師資力量也較臺灣本部醫學院更佳,滿洲醫科大學甚至在全日本的醫學院校排名中也能躋身前五名。
滿洲醫科大學大量臺灣青年自然更希望去「滿洲國」就讀醫學院。與此同時,很多臺灣本土醫生也選擇到「滿洲國」去開設醫院,懸壺濟世。
正因此故,當時東北人對臺灣島的最深刻印象,即臺灣是一個「醫生島」。這些生活在「滿洲國」的醫生,不僅醫術精湛,而且普遍會講國語、日語,在「滿洲國」很受歡迎,社會地位也非常高。
這些來到「滿洲國」行醫的臺灣醫生中,最著名的當屬溥儀的「御醫」黃子正。溥儀雖然貴為日本人扶持的「皇帝」,但他完全不相信日本人,日本人也對溥儀處處提防。
在 「御醫」選擇的問題上,日本人不同意溥儀任用中國醫生,而溥儀當然也反對任用日本醫生。黃子正因為其臺灣人的身份,得到了雙方的認可,經由謝介石介紹,順利成為了溥儀的「御醫」。在二戰結束前,黃子正原計劃跟隨溥儀飛去日本,結果在瀋陽機場與溥儀一起被蘇軍俘虜。
右側人物即為黃子正流亡地與聚寶盆儘管日本人只允許臺灣人學習醫學和農學,政治、經濟和文史等相關「敏感」專業都被絕對禁止就讀,但高壓手段絲毫阻止不了對日本統治的厭惡和反對情緒在臺灣青年人中蔓延。
臺灣的日本殖民當局對這批青年嚴厲打擊,很多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年輕人因此離鄉背井,而「滿洲國」就是他們流亡的主要目的地。
他們的逃離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從1942年開始,因為太平洋戰爭局勢的變化,日本軍方開始在臺灣徵集臺灣青年入伍參軍。這批臺灣青年被稱為臺籍日本兵,被分配到南洋各戰場中。而臺籍日本兵所在的戰場大都是例如拉包爾、呂宋等戰況異常慘烈之地,出陣者九死無生。很多臺灣青年為了逃避上戰場的命運,通過各種途徑,投親靠友前往「滿洲國」。很多臺灣人也因為在「滿洲國」工作,如現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躲過了被徵調上戰場的命運。
這批青年中,有臺灣第一位本土歌星林氏好,以及臺灣歷史上第一位本土飛行員謝文達,以及連戰的祖父連橫。臺灣的著名作家鍾理和也帶著自己青梅竹馬的女友鍾臺妹私奔到了「滿洲國」,並將自己在東北的經歷寫成了小說《原鄉人》。
《原鄉人》書影同時,不少臺灣商人也選擇到東北經商,投資實業,這裡又可以算是他們的「聚寶盆」。
後來成為日本貴族院議員的許丙,這一時期便在東北投資了大量產業,甚至成為溥儀的好友和顧問。這位許丙大名鼎鼎,是當時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橋林家的大管家。
所謂五大家族,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形成的壟斷臺灣經濟各關鍵領域,並在政界有著重要影響力的五個家族,各雄踞一方。按照它們所處的地理位置自北而南排列的話,分別是:以礦業起家的基隆顏家,以金融業為主的板橋林家,以農墾業為主的霧峰林家,與日本當局關係最為密切,至今仍在臺灣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鹿港辜家,以製糖業為主的高雄陳家。
除了許丙,辜家的繼承人辜振甫也提到過他本人曾在滿洲考察多時。來「滿洲國」經商的臺灣商人還有後來的「養樂多爺爺」陳重光等人,其中陳氏的人生經歷非常傳奇。
來自臺北大稻呈的陳重光,當時的名字還是陳義堂。他偶然間聽說東北局勢緊張,物資奇缺,便產生了將臺灣茶葉引入東北的念頭。在他的操作下,八百箱從臺北迪化街購入的茶葉陸陸續續自基隆港裝船運往東北,從此臺灣茶葉開始行銷「滿洲國」,而陳重光也成為了第一個將臺灣茶葉外銷的商人,並且自此開始不斷積累資本。臺灣光復後,回到臺灣的陳氏首先將日本活性乳酸菌飲品養樂多引入臺灣,成為日臺合資的養樂多公司首任董事長,故而他在臺灣又被叫做「養樂多爺爺」。
「滿洲國」臺灣人的矛盾與鄉愁在「滿洲國」的臺灣人,雖然過著比在臺灣本土好得多的生活,但他們的心境相當尷尬。
大部分臺灣人離開故鄉,是為了脫離在臺被殖民的身份,到了「滿洲國」,確實也成功地被當地人看作日本人,在某些方面享受著和日本人一樣的待遇。
但東北人在「滿洲國」受到的待遇和臺灣人在本島的待遇並無二致,感同身受的情景使得很多臺灣人內心飽受煎熬,這種心情使得他們總是竭盡所能向本地人伸出援手,因此臺灣醫生對當地人普遍非常友好。
鍾理和夫婦但在東北人的認知中,臺灣人是日本人統治「滿洲國」的幫兇與工具,臺灣人對此也心知肚明。他們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內心的複雜糾結卻可想而知。
以謝介石和謝文達為代表的一部分臺灣人最後選擇離開「滿洲國」,前往中國內地。謝介石後來在北京作為寓公而終老,謝文達則選擇加入中國空軍。而其餘在「滿洲國」的臺灣人,則一直留在這裡,直到抗戰結束。
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滿洲國」宣布解散。之後不久,內戰爆發,在東北的臺灣人又一次面臨了抉擇。有一部分人選擇繼續定居東北,終其餘生再未回到臺灣。但更多人直接回到了臺灣。有些人則選擇參加內戰,最終也輾轉回到臺灣。
可是當他們踏回寶島的土地時,卻發現這曾經魂牽夢繞的故鄉,在經歷了二戰末期盟軍的多次大規模轟炸後,是如此殘破,與腦海中數十年前的記憶相去甚遠。這時他們已經不明白,他們的故鄉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由於歷史的原因,不論是留在東北的臺灣人,還是最終返鄉的臺灣人,對這段過往大都避而不談,甚至故意隱瞞,以至於知道這段「臺灣人闖滿洲」歷史的人寥寥無幾。但這終究是一代人的心酸記憶,不該被遺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