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於四川的酸辣粉像極了四川人民火辣辣的性子。
提起如今的四川,人們的印象都覺得四川整體上就是一種慢生活,人們非常享受日常。
在重慶、成都等地,隨處可見火鍋店、茶館、麻將館,人們三五成群聊得輕鬆快活,不見快節奏的壓迫感。
但這樣安逸的好日子其實也不過是短短幾十年。
不止四川,各地都是經過幾十年前的特殊困難時期才慢慢進入到現在比較好的生活階段。
不要把四川人今天崇尚的慢生活看做是一種不思進取,只要有需要,四川人隨時能自強不息去勤奮拼搏。
這一點,從一碗四川酸辣粉的發明就能看到。
「幹了這碗粉,人生還有什麼過不去?」
四川菜系自成一派,四川美味多不勝數,四川泡菜、四川火鍋、剁椒魚頭等等風靡大江南北,令人垂涎。
但酸辣粉這種小吃,並沒有在四川名菜跟前變得遜色,反而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
一大因素是酸辣粉「小而美」,低價而實惠,又凝聚了正宗川味的鮮香麻辣等特點,大大滿足了大眾口味、價位跟品味的需求。
手工製作的紅薯粉絲是酸辣粉最大特色,琥珀一般光滑透亮,柔軟爽滑的口感,帶著紅薯本身的天然清香。
辣椒油、香油配上花椒、料酒等調味,加上花生、黃豆雞湯等佐料,紅油香辣,酸中帶著回甘的甜氣,叫人第一碗先大快朵頤。
第二碗,才是細細品嘗。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四川的酸辣粉會那麼受歡迎,也不明白四川的酸辣粉為什麼只用紅薯粉。
其實,只要你能了解下紅薯在四川歷史上的地位,就能知道四川酸辣粉非紅薯粉不要的原因。
對於專業級的吃貨來說,了解美食文化,也是一種吃貨的自我修養。
四川酸辣粉起源自四川川西一帶,就是渝川黔地界,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重慶、四川、貴州交織之處的川西壩子。
那裡風景原始、人文自然,有九寨溝、臥龍保護區、都江堰等等多個原生態景區,也分布著羌族、藏族、彝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民俗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川西壩子雖然有「小江南」的別稱,但那裡四周高山環繞,盆地低洼,氣候反覆不定,各處溫度隨著地理高低、時間變化而差異巨大。
世世代代在川西定居的民族想要適應這樣的氣候生存下去,就要懂得適應環境。
在山脈跟盆地之間,紅薯成為了最容易種植的糧食。
根據《農業考古》作者張茜2013年9月發表在《甘薯在四川的傳播及對四川飲食文化的影響》的記載,為我們做了更可信的註解。
文中說:「清雍正十一年四川首次出現了種植甘薯的記錄,它不僅發揮救災、充飢的重要作用,改善了民眾的飲食生活,也豐富了四川飲食的品種。」
甘薯,就是紅薯。
歷史上的四川曾經多災多難,生活艱苦、民生不安。
紅薯的出現在四川溫飽不繼的年代,給了四川人口腹跟精神最大的撫慰,是四川人的一大生機。
靠著紅薯吃飽肚子,四川人發揮了頑強自立的奮鬥意志,一代代人努力,擺脫了困境,也把四川家園建設美好。
了解到這些,當你吃到酸辣粉的時候,就不單單覺得酸辣粉只是好吃,背後的飲食文化是酸辣粉的靈魂支撐,讓你更加胃口大開。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現在這個社會,失業、降薪、失戀、離婚等等都屢見不鮮,讓人備受打擊。
但不可否認,快樂跟幸福的瞬間也一定會有,生活總是一半甜一半苦摻雜著。
不管是難過還是高興,吃就完事了。
人只要吃得下,明天就一定還有希望。
還是開頭那句話:「幹了這碗粉,人生還有什麼過不去?」
心裡給自己一個願景,不好的遲早會過去,好的會越來越好。
這不僅僅是四川人的精神,也應該是每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