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群正在為客人上菜。
陳登群,52歲,重慶大足人。因在家中排行老四,所以人稱四姐。1986年到香港發展,後來經營起一家名為「四姐川菜」的私房菜館,廣受食客追捧。眾多香港政要、商界精英、明星大腕等成為「四姐川菜」的常客。
■ 感言:在香港要是想家了,就到四姐這裡來,四姐給你做家鄉菜!
「四姐川菜」私房菜館隱匿於香港最繁華的灣仔告士打道,就在一棟被其他建築包圍的大樓裡。要找到這家私房菜館,只能靠熟人推薦、到當地美食博客上尋蹤或從賓館的門童處打探。但這並不妨礙其門庭若市,而要在這裡預訂桌位,至少要提前半個月。
在這裡,你可以發現,原來嗜麻好辣不分國界——這裡的食客無論是金髮碧眼,還是皮膚黝黑,都埋頭在火紅的辣椒中,享受舌尖到味蕾的極致體驗。
餐廳掌門人名叫陳登群,是一位人稱「四姐」的重慶人。她總是穿著最普通的家常服裝,笑呵呵地穿梭於一張張餐檯之間,「想吃啥子只管說,四姐給你做!」她常常這樣對食客們說。
麻辣,是川菜的靈魂,紅通通的油辣子海椒一下肚,全身毛孔舒張,頓感汗流浹背;麻辣,也像是與重慶女人打交道,一根腸子通到底,感到渾身舒暢。
小小私房菜館「臥虎藏龍」
今年2月的一天傍晚,採訪組一行來到「四姐川菜」餐館,廚房正在源源不斷地出菜。這個由公寓改成的私房菜館只能擺下十多張餐檯,多是大型的家庭式圓桌,餐具是大而厚實的青花瓷盤,菜的分量十足。
當時正值用餐高峰,餐廳裡連能供我們站立的地方都沒有。這時,一位客人看了看我們,示意同桌一行起身埋單,為我們騰出了位置。離開時,他們向四姐淺淺鞠躬,用日語道別。
在這個飄著花椒和油辣子海椒香味的餐廳裡,食客中說粵語、韓語、日語、英語、德語的都有。他們中不乏來自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以及瑞銀的金融界才俊,也有商界的傳奇,這裡更是明星大腕的聚集地:梁朝偉、劉嘉玲、楊千嬅、丁子高、周慧敏、倪震等明星都曾是這裡的座上賓。
但無論是誰,都是衝著這裡正宗的重慶麻辣滋味而來:
經四姐改良後的水煮魚用的是少刺的桂花魚或龍利魚,飄蕩在撒滿幹辣椒和乾花椒的紅湯中。打底的是豆芽和重慶運來的紅薯粉,紅薯粉很有嚼頭,將附在上面的湯汁一起吸進嘴裡,十分美味。
涼麵是重慶直送的水葉子面,口感彈牙而帶韌性;面身毫不吝惜地撒上炒香的花椒、花生碎、白芝麻、油辣子海椒、芽菜和碧綠的蔥花,麻、辣、酸、鹹、甜等各種滋味,在大廚的彈手揮撒間保持著美妙的平衡。
……
正在包間就餐的德國人Patrick Marous認識四姐已經5年,他最喜歡這裡的擔擔麵、麻婆豆腐和酸菜魚。他用不純熟的普通話一字一句地告訴我們:「四姐川菜最好吃!」但和吃川菜比起來,他更喜歡四姐的麻辣個性,很喜歡和四姐拼酒。
「結果如何呢?」記者問。
Patrick聳聳肩膀攤攤手:「I always lose!(我總是輸)」
從重慶小麵館到「四姐川菜」館
四姐出生於重慶大足,在家排行第四。1986年,在定居香港的大姐和三姐的邀請下,她辭去重慶菸草公司的穩定工作,去了香港發展。在香港,四姐洗過盤子,做過進出口貿易,去過臺灣人開的公司,還為政府的福利機構工作過。後來,她結婚生下一兒一女後,家境殷實的婆家硬是讓她辭職在家帶孩子,四姐深感失落。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到香港發展的內地人逐漸多了起來,當了幾年家庭主婦的四姐萌生了開個重慶小麵館的想法,也可藉此多認識幾個老鄉。於是,她託重慶老家的親戚將花椒、海椒等調料寄到香港,在灣仔道134號租了間30多平方米的門面,擺了4張餐檯,麵館便開了起來。
這家起名「Q嘜川面」的麵館主營重慶小面、酸辣粉,還賣些夫妻肺片、蒜泥白肉等涼菜,很快在香港紅火起來,不少香港政要、商界精英、以及明星都慕名而來。
在眾多名人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星馳。「星爺每次來,都戴著鴨舌帽和口罩,帽簷壓得很低。」在她的記憶中,周星馳喜歡坐在進門第一張餐桌背向大街的位置,他不帶經紀人,自己填寫點菜紙,每次都點一碗小面、一盤夫妻肺片和一盤涼拌青瓜,吃完後微笑著向她道別。
也是在這裡,四姐認識了後來力主她開餐館的日本人飯田。這位五十多歲的日本人在成都留過學,總是用四川話跟她交談,每次都不遺餘力地表達對回鍋肉、麻婆豆腐和幹煸四季豆的喜愛。一到周日,四姐忙完麵館的活後,下廚為他做這三道菜。飯田邊吃邊讚不絕口,建議她開個餐館。
於是,2002年,四姐在駱克道一棟公寓樓裡租了一套公寓,改裝成有八張餐檯的私房菜館,經營回鍋肉、水煮魚、涼麵等她從小吃到大的家常菜。餐廳沒有店名、更沒有店招,接待的多是麵館的老顧客。
餐館經營的是川菜,顧客們都管她叫「四姐」,後來餐館因房租到期搬遷到現在的位置,她便用「四姐川菜」作了店裡的招牌。
她和客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直到川菜館開起來,我才發現『鬼佬』(粵語中對於外國人的俗稱)一樣喜歡麻辣!」四姐坦言自己開餐館的初衷是想多認識些重慶老鄉,誰知開業以來,俄羅斯、瑞士、阿爾巴尼亞、越南、南非等來自全球很多國家的客人都到過這個餐廳,其中不少人成了她的朋友。因為四姐不會英語,一些不懂國語的外國客人來吃飯,還會專門帶上翻譯。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吃飯絕非果腹那麼簡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也能在餐桌上產生。四姐總是記著每位客人的口味,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即使不是菜單上的菜品,顧客只要提出需求,她便想方設法地去做。正是靠著這份用心,四姐和顧客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餐館剛開張時沒有人氣,飯田每天都會帶著一幫客人來吃飯,直到一個月後餐館生意好起來,他來的次數才慢慢減少。
2003年,SARS(非典)疫情在香港爆發,餐飲業首當其衝受到影響,不少餐廳倒閉。飯田和他的一幫朋友們又天天出現在餐館,直到疫情結束。
2008年,香港金融海嘯影響實體經濟,有不少餐館倒閉。又是一幫老顧客天天帶著朋友來關照四姐的餐廳,直到香港實體經濟慢慢復甦。
同樣是那一年,四姐遭遇了一次「經濟危機」。當時,她想通過銀行按揭貸款,在餐廳附近買套總價200萬港元的小房子。誰知在付了20萬港元定金後,被銀行告知不能為她辦理按揭。如果四姐不能在一個月內付清房款,20萬港元定金便要打水漂。四姐東拼西湊湊足了80萬港元,還有100萬港元的缺口,當時受金融危機影響,家裡也一時拿不出這麼多流動資金,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客人小季。
小季是餐廳的常客,跟四姐相識已經好幾年,平時他總是告訴四姐,遇到困難就去找他,四姐只當句玩笑話。這次,四姐硬著頭皮給小季打了電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說想借100萬港元,沒想到小季竟爽快地答應了。
去小季辦公的地方取支票的那一天,四姐才知道,原來這名年輕人是香港一家著名國際金融服務公司的明星分析師。小季婉拒了四姐寫借條的要求,四姐就用手機拍下了支票作為紀念。半年後,四姐按期歸還了借款,這張面額為100萬港元的支票照片,至今還保存在她手機中。
後來,「四姐川菜」越來越聲名遠揚,預訂桌位得提前半個月,不少老顧客都埋怨臨時來了吃不到四姐做的麻辣川菜。於是,四姐又到銅鑼灣開了家分店,生意一直很好,訂桌位仍然很難。有朋友勸四姐在餐費上加價,她不肯,理由也簡單:「客人這樣幫襯我,做川菜又用不到生猛海鮮,價錢不能加!」
視頻僅供延伸閱讀,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