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群
初次見到陳登群,是在她位於香港市中心的灣仔駱克道大廈10樓的「四姐川菜」私房菜館。這是一個到香港打拼的重慶妹,她開的私房川菜館在香港獲獎無數,更是引得周星馳、馬雲成為她的座上賓。就是這樣一個熱情洋溢的重慶妹,食客們都親切地叫她「四姐」。
賭氣離開重慶到香港辛苦打拼
1964年,陳登群出生於重慶大足,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排行老四,大家都喜歡叫她「四姐」。
家庭條件較好的陳登群從小就很有經濟頭腦。1978年,剛初中畢業的她拿著父母給的600元啟動資金,準備到主城做生意。
懷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兒,每天天不亮,陳登群就到朝天門市場去批發塑料涼鞋等貨品回大足賣,短短五年時間她就掙了2萬多元。後來,家裡人覺得女孩子不該四處奔波,應當找個體面的工作,然後再嫁人。1983年,她進入大足菸草公司,成為一名文員,「菸草公司的工作比較輕鬆,每天就是坐在辦公室裡,不用再像以前一樣四處奔走販賣貨物。」後來因個人感情問題,她賭氣離開重慶到香港投靠姐姐。
剛到香港時,陳登群只有22歲,由於沒有文憑,只能到餐廳打工。「剛來的時候,想當服務員都沒有人要,因為不會講廣東話。」她說,連當地方言都聽不懂,能做什麼?為了生存,她只能到餐館洗碗。回憶起那段日子,陳登群感嘆其中的艱辛真是說都說不完。「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是一想到我從千裡之外的重慶來到香港,就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績!」抱著這樣的信念,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她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那些年,陳登群做過很多工作,搞過進出口貿易,也去臺灣老闆開的公司裡打過工,還在政府的福利機構工作過。一直到她結婚生下女兒,才專門在家帶女兒。
麻辣重慶味道在香港一炮而紅
1997年,陳登群的一個朋友打算把開在灣仔的店鋪轉手。那時候還沒有人在香港開重慶小麵館,她也不知道重慶小面的獨特味道香港人能不能適應。儘管前景不明,但她仍打算試一試。「那時候,家裡人都不同意,因為我平時在家連廚房都很少進,卻想要自己開麵館。」
為了呈現地道重慶味,店裡的花椒、海椒等作料,都是從家鄉重慶運過去的。這些作料都是家人幫忙到大足的農村去收,然後託運到深圳,一次一兩百斤,都是陳登群自己用小推車一車一車地拉回香港。在這家麵店裡,陳登群既是老闆也是小工,不管是炒料、煮麵,還是招呼客人、收錢,都是她一個人在幹活。漸漸地,她的重慶小麵館在香港小有名氣,還吸引了周星馳、任達華等明星慕名前來品嘗。
2002年,陳登群在香港市中心的灣仔駱克道租下了一個店鋪,主打重慶味道,除了重慶小面,還有重慶家常菜,這家菜館的名字就叫「四姐川菜」。在她看來,只要從重慶引入地道川菜,把內容和質量保證了,不愁沒有回頭客。重慶涼麵、酸菜魚、回鍋肉……這些菜品贏得眾多不怎麼吃辣的香港人的喜愛。
香港有很多這樣的私房菜館,完全靠口耳相傳,賣的是口碑,也是人氣。「我現在完全不擔心客源,店裡的每一道菜的配方都來自重慶,廚師都是我回重慶請的。」陳登群說,地道重慶味是「四姐川菜」能取得如今成就的精髓。
「你們來之前,馬雲剛在我這裡吃了午飯,早來一步你們就能見到了。」陳登群笑著說,別看「四姐川菜」店面不大,但是到店裡吃飯的客人可謂臥虎藏龍。除了香港本地人,還有不少老外。這些完全沒有交集的客人,唯一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是「四姐川菜」的擁躉。
希望讓更多人嘗到地道重慶味
如今,「四姐川菜」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想要到陳登群的川菜館吃飯,還得提前半個月訂位。有客人曾建議陳登群加價來調整客源,或者多開幾家分店,但都被她拒絕了。「錢是永遠賺不完的,我現在開店除了是為了生活,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早已和我的客人變成了朋友。」
「每次在香港我一說自己是重慶人,別人總是會豎起大拇指。」陳登群說,在外近30年,她對故鄉的牽念也越來越濃。父母在世時,陳登群每年會回重慶幾次,除了看望老人,還要到曾經生活、工作的地方看看。
兒子仔仔儘管是在香港出生的,卻會說一口地道的重慶話,性格裡也有一股重慶人的豪爽勁兒。「不管我人在哪,我永遠都忘不了自己是一個重慶人。」陳登群說。
「起初香港是我最不喜歡來的地方,現在變成了我最不捨得離開的地方。」陳登群說,離開重慶來到香港,她經歷了人生中最辛苦的歲月,但也是在那段時間結識了很多的朋友,有了很美好的回憶。「我沒有別的大目標,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品嘗到真正的重慶味。」
本報記者 鄭亞嵐
■人物
陳登群,1964年出生在重慶大足。1986年到香港打拼,1997年開了自己的麵館,2002年開始轉型做私房菜館。如今,她的私房川菜館在香港獲獎無數,深受食客的喜愛。
■聲音
「不管我人在哪,我永遠都忘不了自己是一個重慶人。」
■對話
重慶晨報:一路走來,你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麼?
陳登群:其實,我這一路可以用順風順水來形容,我想這得益於我們重慶人的性格,任何事情都看得開、豁達,所以再大再難的事情我們都可以挺過來。
重慶晨報:重慶有哪些讓你最難忘的記憶?
陳登群:我最懷念的是我以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八一路和國泰中心附近,那裡有我最美好的記憶,以至於那裡現在變樣了,我回去都不願再經過,不想破壞在那裡最美好的回憶。
(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