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精神的高雅追求,它以獨特的視角,提煉生活、濃縮自然,將時代的根性與精華從瞬息萬變的浪潮中剝離出來,凝刻成雋永的真章,喚起觀賞者心靈的共鳴。
美食,溯源自然之材,經爆炒烹煮、燉焗燴烤初塑其形,由巧手點繪、心思妙飾再襄其意,使之升華了果腹的初衷,以色味輕撫世間無常、以形神綿延生活滋味。
當藝術戀上美食,它會不會也有了溫度;當美食融入藝術,它是否也像名畫那般,與時間共存?這一切,我們給你答案......
當藝術在甜蜜中起舞:敘一席溫暖時光,啟一程味蕾之旅
2017年12月26日,「秘密花園 · 第十二夜」迎來了第四夜的至味盛宴,這一次我們激蕩起藝術與美食的火花,走進設計大咖、TINYworkashop創始人顧瀚允的私享藝文圈。
與他的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徜徉浪漫花海,和著唇齒間或詩意內斂、或奔放寫意的甜蜜滋味,探尋關於美好的超然覺知,聆聽時光背後的冷暖情長。
藝文美食錄:喚醒藝術的味蕾,與食物相濡以沫
藝術指導、TINYworkashop創始人顧瀚允表示:「美食和藝術有時候都是唯心的,就像大部人都會告訴你,媽媽燒的菜最美味,不是嗎?」
美食其實也是一種藝術。我們有關於繪畫的教育、音樂的教育、舞蹈的教育,但,從來沒有過關於「吃」的教育。什麼是美食?它也有著特殊的評價體系和本質,否則,美談何而來?但我一直覺得,這裡面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東西就是回憶。所有美好的東西,其實都伴隨著一種回憶,一張畫、一段旋律、一段影像和一種味道。
資深青年美術教育家、藝術家秦科表示「味蕾是父母給予的,走的越遠越想家,想家的時候就最想吃家裡的飯!」
我認為美食與藝術的共同之處就是樸實與真誠吧。我是教古典寫實油畫的,經常會手工做一些顏料和畫底,從研磨到繪畫一般都會付出很多精力和時間,這些都是我們繪畫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最後的作品才能感覺是那個味道!美食不僅有匠人精神,更能品出其中的藝術趣味!繪畫不僅是藝術的一種表達手法,前期更需有匠人精神!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精神!在我的世界裡,二者合二為一缺一不可!
藝術北京博覽會執行策展人李斌表示:「因為吃飽而產生的快樂,是人們進行藝術創作最本源的衝動。」
《禮記》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如何吃,怎樣分配食物是人類從開始以來便面對的首要問題,即使到了現在,大的道理也沒有改變。只不過當下一切都數位化之後,所有的食物都變成虛擬世界的圖片和連結,供大家選擇與分配。對於藝術也同樣如此,藝術在轉換了身份以「圖像」的面貌出現在更多人面前時,圖像成為萬物互聯表面的那層面紗。 食物的性格融化在你的性格裡面,而藝術則將這種性格描畫出來、保留下來、流傳下來,接著去影響下一代的一切,這就是「文化」。
職業藝術家譚天斷言:「和什麼人,品什麼味兒。生活嘛,要的是一個痛快淋漓。」
對我而言,美食的定義並不是食材和料理手法,而是環境。換而言之,就是在什麼狀態和什麼樣的人吃什麼。環境和食材都很簡單,人比較複雜。
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平淡的食材也能成為珍饈美味,最惡劣的環境也能成為天堂。人對了,環境也就對了,吃什么喝什麼都開心;人不對,瓊漿玉液又有什麼意義?
自嘲為」落魄藝術家「「的原曉光表示:」那口讓我們心馳神往的留香,是想像賦予的味道。」
我吃過各種各樣的葡萄,但最惦念的,永遠是那年早晨在那不勒斯的老巷子裡,我錯過的那一串。
因為得不到,才令人遐想,遐想意味著賦予,即創造。美食是這樣,生活是這樣,人生是這樣,藝術也是這樣。它滿足你的幻想,然後產生另一個幻想,最終你會在這些未知之間產生極大的精神和心理愉悅。
「LungoPo/波河沿岸」版畫工作室創辦人李歌吟:「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沙漠之中,但因一口甘甜,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自認為生活上是個無聊的人,不喜歡走動,也沒什麼興趣愛好。但所幸我會結交一些愛吃好玩的朋友,尤其是幾個會約在自己家裡聚會的朋友,每次都是大家輪番下廚,共同實現一場饕餮盛宴,最後在談笑間大快朵頤。
這樣的聚會,即便在最忙碌的時候,也從未是一種負擔,已經成為我一年的生活中最重要的調劑與記憶。就像都市生活中的「大人們」,可以從工作中抽身去遠方享受一次旅行,可以在天天面對屏幕與表格的生活之餘,動手實現一件自己的藝術作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王靜表示:「等待著美好,在這一刻每個人的心都是靜的。」
生活時而忙碌時而閒散,閒時帶學生們進行野外平地堆燒,將枝枝杈杈的木柴和一些耐火磚塊,散落在踩好點的秋後的玉米地旁,學生們紛紛拿出捏造好的素坯器皿和進行柴燒的玉米、生雞、紅薯、土豆等。在堆置木柴的同時,會有幾位同學撿些玉米葉子當荷葉,把生雞包起來,再從不遠的河溝邊挖些溼泥進行包裹,叫花雞就誕生了。
一切就緒點火開燒,火光在燃燒中蔓延,圍繞著柴堆,每一張年輕的臉上都映照著興奮和喜悅。時間流逝,灰燼散落,叫花雞、玉米、土豆、紅薯同這些陶器經過火的親吻,都有著天然的味道。回到原始,回到最初,一種心境的美器美食。
知名畫展人鄧相偉表示:「它們就像是紛繁複雜的枝條,瀰漫著我的夢境,我奔忙在這其間。」
我感覺藝術是創造一種幻象來平衡人的精神 ,而美食是創造一種錯覺來平衡人的味蕾和身體,而這種外在需求和內在渴望都是互補的,以達到一種平衡。
文天麗影藝術微噴工作室創辦人郝可夫表示:「一日三餐,不僅是門必修課,也形成了一種文化。」
美食,總能誘惑人的味蕾,讓人趨之若鶩。然而在我心中,最誘人的味道就是——小時候的味道!
我生在山西太原,雖然父母都很會做飯,但還是無法提起我對於麵食和陳醋的熱愛。2006年我來北京上大學了,在外面的人總是惦念家鄉的人、家鄉的事、還有家鄉的味道。不知道是從哪天起開始不自覺地滿街尋找山西麵館,也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從家裡帶幾瓶子寧華府的醋,這個改變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現在回老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思鄉之情也更濃。老家的美食不僅使我憶起小時候的味道,也同時撫慰我的鄉思之苦。
延時美好生活:有態度的實踐,有深度的情懷
味蕾是情感的閘門,時刻牽引著我們的心弦;藝術是溝通的紐帶,模糊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今天我們將藝術與美食融合在一起,不僅是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懷抱創新的精神、秉持包容的態度,你會發現藝術與美食,並不是城市中割裂存在的孤品, 而是相輔相成的依靠。
生活亦是如此,領域的邊界並不能成為阻隔交流的鴻溝,不同行業間的交融並蓄,反而能激發出新生的力量,點燃智慧的火花,這也是此次活動舉辦地融創北京品牌體驗中心,一直深刻踐行的理念。
作為精細輸出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融創北京品牌體驗中心關注並持續引入當下正在發生的創新生活方式,聚集了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美食家、茶藝師、手作藝人、生活方式平臺、美學生活實踐者等創新力量,讓生活在各類新鮮元素的交集、跨界、融合與重構中,綻放出創新傳承、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兼備的時代力量。
這樣一個多元、複合的跨界空間,是融創北京區域公司對城市、自然、人文的理解,以及對生活方式不斷探索後的實踐與積澱。虔心關注每一位業主的生活品質,融創在保持穩步拓展與區域深耕的同時,以卓越產品力為這個時代的居住理想締造富含城市精神的作品,而非產品;以臻心服務,為業主營造「專屬·尊享、健康·陽光、愉悅·睦鄰」的高品質社區生活。
在這樣一個生活展示體驗的平臺,您不僅可以跟隨VR技術,親身體驗融創海南高端旅居項目的感官盛宴,尊享融創為客戶需求匹配的個性化、專業化置業、售後等全維服務,所有成功購房的業主,更可享受來自融創北京品牌體驗中心提供的業主專屬服務,如業主專場觀影會、高端跨界活動優先參與權、以會員價格購買融創北京「生活實驗室」微店的創意衍生品等多項業主福利,讓美好蔓延進日常的點滴,讓理想的生活觸手可及。
這場瀰漫著思想火花的美食盛宴,只是融創北京品牌體驗中心的一幕日常,每天這裡都有精彩的故事和嶄新的生活靜待發酵。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將繼續迎來八場從天空到陸地、從山川到海洋、從茗茶到紅酒、從異國到東方的味雷盛宴,它們激蕩起或辛香、或鮮美、或醇厚的口感,讓你想起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唱過的歌,讓你想去邂逅、去品嘗、去擁抱生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