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歸隱,是古代文人最終也是最為嚮往的一個歸宿。不少詩人,就通過文化來表達對這種生活狀態的描述和嚮往。如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王維的「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李白的「秋水明落日,流光來遠山」……孟浩然的這首《夜歸鹿門歌》,同樣也是歌詠歸隱情懷的詩。
這首詩表面上看來,似一幅潑墨山水畫,是詩人遊玩山水的小記。其實主題是詩人表達出嚮往歸隱山林的隱逸情懷。詩中,從山寺的日落到月出,從行舟到山路步行,是以一種入世出世的隱者心態,將自己這些年的心理狀態的表露。詩人此時,仕途不順,意欲在鹿門山尋一僻靜處,過是歸隱的生活。此文正是歌詠這一志趣。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黃昏的時候,山寺的鐘聲迴蕩在山谷,漁梁渡口處,一片喧鬧的聲音。」這是詩人傍晚時,在江邊行走時的見聞。江邊、日落,景物尤美,此時的深山古寺中,傳來一陣報時的鐘聲,與渡口的漁人歸家來往的聲音,形成此起彼伏的對照。
渡口的喧鬧,是入世的繁雜。黃昏時分,歸來的漁人,與買賣的客主以及等待的家人,寒暄、交流,這種熱鬧是夾雜著生活氣息的的動;而山寺的鐘聲,是帶著禪意的出世之音。這兩種聲音,在日落的黃昏,通過時間和空間碰撞,更是在詩人的心靈上重重一擊。詩人在舟上,正好介於二者之間,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徘徊……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這兩句,是繼續前文的描寫。意思是說「漁人們,沿著沙岸向村子走出,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漁人們各自回家,喧鬧漸漸散去,在結束一天的勞累之後,終於迎來了片刻的休息和安寧;而詩人在目睹這一切後,帶著祥和平靜的心,前向鹿門。同樣是出世和入世的比襯。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這一段的描述,是詩人乘舟來到了鹿門山後,不知不覺間到了當年龐公隱居的地方。鹿門山,在月色的掩映下,本來林木朦朧迷離,被山月的清光朗照,暮霧消散。本來就有心歸隱的孟浩然,被這種微妙的感受影響,與山林、山月、山寺相融一體,與禪境和禪意相通。是隱者的情趣和意境。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詩的結尾處,詩人作了提煉和總結,大意是說「這清冷的山巖路、寂靜的林間小道,只有隱居在此人,方得飄逸來去。」在這裡,「幽人」既是指龐公,也是詩人自己。當他行走在當年寵公走過的路,居住在他歸隱的山林,這是兩個時空、兩代文人之間的默契和共鳴。
只有親臨鹿門山,孟浩然才更懂得龐公的樂趣和偉大。「遁世無悶」的真諦,在此刻仿佛無須打通,已經為詩人解開。山路、山石、山月、木屋、樹林與之相伴,耳畔是清風與鳥鳴,是幽靜與恬淡,或許還有一絲寂寞和孤獨,卻沒有惶恐與紛擾。這是詩人與世無急和隱逸樂趣,不慕名利與淡泊的情懷。
編輯語:無論這種歸隱的生活,是詩人主動嚮往,還是迫於無奈的情況,詩人通過文字,所表達出的素雅和風趣,是繁華世間的人們所羨慕的生活。在平淡中,見真實與空靈,在淡泊中見性情。一代文人,是什麼讓他產生了歸隱的想法,是什麼讓他看破了紅塵與俗物,嚮往簡單、清貧而真實的生活呢?(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