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詩|第122天《夜歸鹿門歌》

2020-12-16 楚予微茫

楚予微茫

荊楚大地,予以文化

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

關注

第122天: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主播:秋雨荷塘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m4a

08:41來自楚予微茫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注釋】

⑴鹿門:山名,在襄陽。

⑵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⑶漁梁:洲名,在湖北襄陽城外漢水中。《水經注·沔水》中記載:「襄陽城東沔水中有漁梁洲,龐德公所居。」喧:吵鬧。

⑷餘:我。

⑸開煙樹:指月光下,原先煙霧繚繞下的樹木漸漸顯現出來。

⑹龐公: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鹿門山。荊州刺史劉表請他做官,不久後,攜妻登鹿門山採藥,一去不回。

⑺巖扉:指山巖相對如門。

⑻幽人:隱居者,詩人自稱。

【賞析】

開篇二句寫詩人傍晚江行的見聞。首句寫白晝已盡,黃昏降臨,幽僻的古寺傳來了報時的鐘聲,次句寫沔水口附近的漁梁渡頭人們急於歸家時搶渡的喧鬧,首句表現的是安寧靜謐的環境,次句卻表現喧囂,形成了鮮明而強烈的比照,這是遠離人寰的禪境與喧雜紛擾的塵世的比照。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第三聯,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詩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著崎嶇的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隱者為大自然所融化,至於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龐公的志節,他在《登鹿門山懷古》中也吟有「昔聞龐德公,採藥遂不返。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的詩句。

最後二句,這「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悟了「遁世無悶」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採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闢小徑。這裡沒有塵世幹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裡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閒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於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於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詩中所寫從日落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隱逸道路。

詩人以談心的語調,自然的結構,省淨的筆墨,疏豁的點染,真實地表現出自己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動人地顯現出恬然超脫的隱士形象,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前人說孟浩然詩「氣象清遠,心悰孤寂」,而「出語灑落,洗脫凡近」(《唐音癸籤》引徐獻忠語)。

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這些特點。從藝術上看,詩人把自己內心體驗感受,表現得平淡自然,優美真實,技巧老到,深入淺出,是成功的,也是諧和的。也正因為詩人真實地抒寫出隱逸情趣,脫盡塵世煙火,因而表現出消極避世的孤獨寂寞的情緒。

相關焦點

  • 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
    夜歸鹿門山歌 / 夜歸鹿門歌孟浩然 〔唐代〕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這裡沒有塵世幹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隱者在這裡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詩雖歌詠歸隱的清閒淡素,但對塵世的熱鬧仍不能忘情,表達了隱居乃迫於無奈的情懷。感情真摯飄逸,於平淡中見其優美,真實。顯然,這首詩的題材是寫「夜歸鹿門」,頗像一則隨筆素描的山水小記。但它的主題是抒寫清高隱逸的情懷志趣和道路歸宿。
  • 古詩詞誦讀《夜歸鹿門歌》
    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走過去,我也乘坐一葉小舟返回鹿門。鹿門的月光使山樹顯現出來,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之地。清冷的山巖路寂靜的林間道,唯有隱居的人在此飄逸來去。⑴鹿門:山名,在襄陽。⑵晝已昏:天色已黃昏。  第二聯,前句承「漁梁」詩意,是寫村人各自上岸還家;後句承「山寺」詩意,寫自己回到鹿門。這兩句是以人歸引出自歸,作為前文的具體補述。兩種歸途展現兩樣不同的心境,這又是一個比襯,從中表現出詩人與世無爭的隱逸志趣和不慕榮利的淡泊情懷。  第三聯,鹿門山的林木本為暮靄所籠罩,朦朧而迷離,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霧竟消,樹影清晰。
  • 夜歸鹿門歌:是什麼原因造成孟浩然嚮往歸隱的生活?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唐·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歸隱,是古代文人最終也是最為嚮往的一個歸宿。不少詩人,就通過文化來表達對這種生活狀態的描述和嚮往。
  • 唐詩46 《夜歸鹿門山歌》 (孟浩然)
    《唐詩三百首》【第三卷:七言古詩】                7.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 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 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光照亮輕煙繚繞的樹木,我忽然來到了龐公隱居的住處。巖壁當門對著松林長徑多寂寥,只有我這個幽人在此自來自去。 【講解】       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夜歸鹿門歌》,乃是他在隱居鹿門山後的一篇傑作。孟浩然本來家居襄陽城南郊外峴山附近,處於漢江西岸,名為「南園」。而鹿門山則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距離不遠。
  • 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寫淡泊寧靜之詩,求爛俗名利之事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縱覽孟浩然的詩,幾乎都是淡泊寧靜,空靈致遠。讀他的詩,有種清幽冷淡的情緒,驟然瀰漫讀者的內心。他對為官出仕的渴望,幾乎到了極端化。只是因為惹怒了當時的皇帝唐玄宗,被驅逐出長安,才萬般無奈放棄撈取世俗權力的念頭。正如這首《夜歸鹿門山歌》,乍讀寂寥清悠,可是仔細閱之,一個「歸」字,卻仿佛窺見了詩人言行矛盾而敞開的大門。
  • 唐詩三百首| 孟浩然《夜歸鹿門山歌》
    夜歸鹿門山歌【唐】孟浩然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 孟浩然的詩,美到極致
    《王孟詩評》:讀此四句,令人千萬言自廢(「我家」四句下)。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
  • 從「一山、一士、一考」及「兩詩」,看孟浩然的田園山水情
    比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等。讀了他的詩,不由得也有歸隱山林的念頭。孟浩然活了五十二歲,他的一生都寄情于田園,隱逸於山水。
  • 鹿門山中探訪孟浩然,千山詩山,名不虛傳!
    途經千百年來青燈不息的鹿門古寺,在方木搭成的曲折攀山道上,聽著松柏的濤聲,與旅友們輕聲談論古今興衰的歷史追憶。氣喘噓噓之下,便攀爬到瞭望江亭邊。舉目望去,煙波浩淼的漢江,似一條寬闊的錦練,曲曲折折,自霧隠了的襄陽城邊,飄奔東南而去。江面上,那從遠處飄來的一葉舟船,好象是正滿載著詩篇,與山水田園詩家孟浩然一起,緩緩而近。
  • 敕勒歌是詩嗎?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讀懂這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該詩難於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句句用典,意境空曠。 蘧(qú )廬,指只能住一晚上的驛館,典出《莊子·外篇·天運》。 綠鬢,烏黑茂密的頭髮,典出南朝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
  • 性愛山水喜泛舟的孟浩然:山水田園詩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
  • 寒露讀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究竟為何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之一不解古詩深意,是因為我們與詩人古今環境不相同,悲歡不相通。今日寒露,秋意漸濃。讓我們一起走入黃庭堅的世界,探究「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為何意。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
  • 雪紛紛,掩重門:下雪天讀這句詩,是什麼樣的心情?
    你可以邀上好友,圍坐爐前,共敘友情,用兩顆心的溫度趕走嚴寒;你也可以靜坐窗前,讀一本詩集,讓詩的美妙去溫暖你的心田。寒冷的日子,讀讀元代著名散曲家關漢卿的這首《大德歌》,希望它能給你帶來美好與溫馨。大德歌·冬關漢卿(元)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
  • 按詩尋覓,現實中的孟浩然隱居地,讓我有點小失望
    在去之前,又重溫了一遍孟浩然寫的〈夜歸鹿門歌〉: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我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過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見幽人獨來去。詩中給人的印象,鹿門山應該是在一條大河邊,龐德公隱居的地方,坐在船上是可以遙望到的。可是開車走了好長時間,大約一個鐘頭吧,才到了鹿門山,路上並沒有看到過一條靠近鹿門山的可以行船的河。真讓人有點懷疑這個鹿門山是詩中的鹿門山嗎?
  • 澗南園 鹿門灘 茶園 浩然亭 鹿門寺 重走孟浩然當年登鹿門山之路
    孟浩然故居在襄陽城南襄水入漢處附近,襄水即孟浩然詩中多次提及的北澗,因孟浩然家在澗南,故稱其家園為澗南園(今峴山觀音閣附近)。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時,經常在澗南園與鹿門山之間往返。澗南園舊址處的觀音閣(網友圖片)今年4月初,借了一隻木船,僱了一個船公,邀了幾位朋友,沿著孟浩然《登鹿門山》詩中所提及的路線,從觀音閣順流而下,駛向漢江對岸的鹿門山。
  • 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所謂「歌以言志,詩以詠志」。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 孟浩然在秋日寫的一首詩,無一高級字,卻被後世評價:超然入神
    可以說,孟浩然是唐朝第一個專注於寫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專注,讓他成為了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他的《春曉》、《夜歸鹿門歌》、《過故人莊》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今天要講的這首詩是他在秋日所寫,無一高級字,卻被後世評價「超然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