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是個特立獨行的美男子,他是北宋最瀟灑的倔強。
黃公子「詩詞書畫」樣樣精絕,他的詩作更是博採眾長,卻又獨闢蹊徑、自成一家,開江西詩派之先河。
公子的詩作講究鍊字,意境空曠而優美,給人「詩書相映,詩畫相融」的即視感。
而且,他還善於用典,與大唐李義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以至於他的很多詩作跟「義山詩」意氣相投,深奧難譯,大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明眼人能夠發現,魯直的《雜詩》與義山的《無題》一樣博大精深。
《雜詩》全詩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該詩難於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句句用典,意境空曠。
蘧(qú )廬,指只能住一晚上的驛館,典出《莊子·外篇·天運》。
綠鬢,烏黑茂密的頭髮,典出南朝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
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還是鹿死誰手的鹿,或者是心頭撞鹿的鹿,不得而知。典出《列子·周穆王》,《紅樓夢》中林黛玉提到的蕉葉覆鹿,就是說的這個典故。
夢為魚,是北冥有魚的魚,還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魚,或者是相忘於江湖的魚,更不好斷定。典出《莊子·大宗師》。
我認為「終得鹿」的「鹿」是功名利祿的「祿」,「夢為魚」的「魚」是市井庸愚的"愚"。
研究一首詩詞,應該站在詩人的角度進行分析,設身處地的,想詩人當時所想,憂詩人當時所憂,然後結合我們自身生活現狀進行理解剖析。
我對這首詩的理解如下: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世事紛亂難熬,不覺已禿了頂。
到底有多少人過上了嚮往的生活呢?不過是稀裡糊塗的,虛度一生。
讀到這首詩時,仿佛眼前有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在夕陽下感嘆:人生不復,年華易老,得失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忽然間,一股思慮伴著涼意襲來:擦,多年以後,我不會也如眼前這個男人這般吧!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首,蘇東坡對他而言,亦師亦友。這兩個才華冠絕大宋的男人,命運也驚奇的相似,一生坎坷,受盡磨難。
古文人大有氣節。就像他的字號一樣,黃庭堅,字魯直,魯莽率直,寧死不屈的直。
黃庭堅為人處事向來傲慢直接,不論是在詩文創作還是為官政見上,他都非常有個性。
像黃魯直這樣的理想型文人,並不適合混官場。做官之後,他和蘇老師一樣,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這老哥倆,就是北宋文壇的一對被貶雙子星。
仕途不暢,功名虛妄,夢想泡湯,人生迷茫,誰說不憂傷。
生存尚且不易,談何光輝理想。
對很多人來說,才華就是用來被桎梏的,寫寫詩發發牢騷,抒發一下人生感悟,何嘗不是一種通透與美感。
江湖路遠,少年終老。
曾經課本上絞盡腦汁也讀不懂的詩詞文章,而今在歲月的打磨下,終見清晰。
古詩詞意味悠長,不同的人生境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黃庭堅的道家修為極深,轉念一想,「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何嘗不是在說:究竟有幾個人能成仙了道,超然物外呢?大家都不過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擺弄罷了。
名利糾葛,真我難尋。
現實的生活裡擠滿了爭名奪利的人類,你攪拌其中,不可獨沐春風不沾寒冰。也許,你拼盡全部力氣,最後不過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由得想到明嘉靖年間羅狀元的一首《醒世歌》: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下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一杯下肚,蘇學士又上頭了:呵呵!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鹿我所欲也,魚亦我所欲也,如若不可兼得,做一尾無知而無畏的魚,淺遊江河,自愚自樂。不忘亦不負,何其有幸。
飛雪飄過,白茫茫江湖真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