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讀懂這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2020-12-16 騰訊網

黃庭堅是個特立獨行的美男子,他是北宋最瀟灑的倔強。

黃公子「詩詞書畫」樣樣精絕,他的詩作更是博採眾長,卻又獨闢蹊徑、自成一家,開江西詩派之先河。

公子的詩作講究鍊字,意境空曠而優美,給人「詩書相映,詩畫相融」的即視感。

而且,他還善於用典,與大唐李義山有異曲同工之妙,以至於他的很多詩作跟「義山詩」意氣相投,深奧難譯,大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明眼人能夠發現,魯直的《雜詩》與義山的《無題》一樣博大精深。

《雜詩》全詩如下: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該詩難於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句句用典,意境空曠。

蘧(qú )廬,指只能住一晚上的驛館,典出《莊子·外篇·天運》。

綠鬢,烏黑茂密的頭髮,典出南朝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

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還是鹿死誰手的鹿,或者是心頭撞鹿的鹿,不得而知。典出《列子·周穆王》,《紅樓夢》中林黛玉提到的蕉葉覆鹿,就是說的這個典故。

夢為魚,是北冥有魚的魚,還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魚,或者是相忘於江湖的魚,更不好斷定。典出《莊子·大宗師》。

我認為「終得鹿」的「鹿」是功名利祿的「祿」,「夢為魚」的「魚」是市井庸愚的"愚"。

研究一首詩詞,應該站在詩人的角度進行分析,設身處地的,想詩人當時所想,憂詩人當時所憂,然後結合我們自身生活現狀進行理解剖析。

我對這首詩的理解如下:

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世事紛亂難熬,不覺已禿了頂。

到底有多少人過上了嚮往的生活呢?不過是稀裡糊塗的,虛度一生。

讀到這首詩時,仿佛眼前有一個禿頂的中年男人在夕陽下感嘆:人生不復,年華易老,得失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忽然間,一股思慮伴著涼意襲來:擦,多年以後,我不會也如眼前這個男人這般吧!

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首,蘇東坡對他而言,亦師亦友。這兩個才華冠絕大宋的男人,命運也驚奇的相似,一生坎坷,受盡磨難。

古文人大有氣節。就像他的字號一樣,黃庭堅,字魯直,魯莽率直,寧死不屈的直。

黃庭堅為人處事向來傲慢直接,不論是在詩文創作還是為官政見上,他都非常有個性。

像黃魯直這樣的理想型文人,並不適合混官場。做官之後,他和蘇老師一樣,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這老哥倆,就是北宋文壇的一對被貶雙子星。

仕途不暢,功名虛妄,夢想泡湯,人生迷茫,誰說不憂傷。

生存尚且不易,談何光輝理想。

對很多人來說,才華就是用來被桎梏的,寫寫詩發發牢騷,抒發一下人生感悟,何嘗不是一種通透與美感。

江湖路遠,少年終老。

曾經課本上絞盡腦汁也讀不懂的詩詞文章,而今在歲月的打磨下,終見清晰。

古詩詞意味悠長,不同的人生境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黃庭堅的道家修為極深,轉念一想,「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何嘗不是在說:究竟有幾個人能成仙了道,超然物外呢?大家都不過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擺弄罷了。

名利糾葛,真我難尋。

現實的生活裡擠滿了爭名奪利的人類,你攪拌其中,不可獨沐春風不沾寒冰。也許,你拼盡全部力氣,最後不過竹籃打水一場空。

不由得想到明嘉靖年間羅狀元的一首《醒世歌》:

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下揚州。

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

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心處便無憂。

而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杆暗點頭。

一杯下肚,蘇學士又上頭了:呵呵!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鹿我所欲也,魚亦我所欲也,如若不可兼得,做一尾無知而無畏的魚,淺遊江河,自愚自樂。不忘亦不負,何其有幸。

飛雪飄過,白茫茫江湖真乾淨。

相關焦點

  • 從「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看北宋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詩,出自宋代王庭堅的《雜詩七首。這首詩延續了黃庭堅一貫的寫作手法:擅於用典,邏輯嚴密。有的人覺得黃庭堅的詩,讀懂很難、賞析更難、傳授則是難上加難,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詩詞背後的典故以及黃庭堅的道家思想。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原詩是這樣: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 【無歡作酒】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然而與人世間,總有長情被辜負,能被成全之人屈指更寥寥。此詩取自北宋黃庭堅《雜詩七首其一》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是個不肯好好說話的人。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他說的話莫名其妙。物感於心,而情動於中。我卻愛極了他的拗句硬話,冷僻典故。他偏是寫讓很多人讀不懂的話,卻讓讀懂的人,說不出話。
  • 寒露讀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究竟為何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之一不解古詩深意,是因為我們與詩人古今環境不相同,悲歡不相通。今日寒露,秋意漸濃。讓我們一起走入黃庭堅的世界,探究「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為何意。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
  • 畢竟幾人真得鹿 不知終日夢為魚 出自哪裡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話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雜詩七首》。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而且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詩詞中的道家思想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創人。江西詩派以杜甫為祖,寫詩講究「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法」是取古人之言,經鍛鍊後為我所用。「脫胎換骨法」則是取法古人詩意靈感,變化脫胎為己用。
  • 網上流傳的神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如何理解?
    很多人可能看到或轉過這句,卻未必有所理解。語出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其一。《雜詩七首》為黃庭堅七言絕句組詩。藝術性一般。不知何時火了第一首,應該是網絡捧紅的吧,尤其是這一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網上瘋傳的厲害。
  • 黃庭堅最有哲理的一首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他的作品更加深刻,除了《牧童詩》這種充滿諷刺的驚豔之作外,還有像他晚年的組詩《雜詩》也是寫得很有趣,同樣有著深刻的哲理,特別是第一首,黃庭堅很明確地告訴了世人,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想要成功是很難,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活在幻想中罷了。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賞析古詩,話人生真諦!
    《雜詩七首·其一》宋代:黃庭堅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人置身在天地這個大的旅館中,世間瑣事把我們的黑髮都消磨的稀疏花白。人生又有幾個人得到了真正的富貴呢?只是活在夢中的遊魚罷了。這首詩開篇把天地比作旅館,那麼人生不就是一場旅途麼?萬事來過,人已蒼蒼。真正的富貴求之而得的又有幾個人?
  • 黃庭堅的老莊情懷: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送顧子敦赴河東》詩:「無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謂「句法」,從這句詩裡可以看出,黃庭堅論詩的句法尚簡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與王觀復第二書》中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後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齒鑿痕,乃為佳耳。」三是講究章法。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這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之一。在黃庭堅的所有詩句中,除了他在《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之外,就屬這句詩最富有哲理,在黃詩中算是我最喜歡的一句了。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宋朝的詩大都含有哲理,這首也不例外。再加上黃庭堅注重鍊字,這短短兩句詩信息量卻是很大。要想真正明白黃庭堅想要表達什麼,還要先知道這句詩背後的兩個典故。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 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棄疾) 荷花十裡,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 網絡爆紅音樂《執迷不悟》: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所以承認自己是個「俗人」又有何不可呢?前久看到這樣的一個文案,說李白寫了那麼多詩,像他那樣豪放不拘的人,肯定寫完就忘了,放不下的就只有我們這些俗人。還不說,真挺有道理的,但是放不下是人性執念一種,像極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首網絡爆火的流行歌曲《執迷不悟》。
  • ins·病女·喪系頭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ins·病女· 喪系頭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3.堅持和相愛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放棄卻是一件非常容易,這真的是不公平。
  • 這首詩的名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你不可能不知道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在浩瀚廣闊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名垂青史的畢竟只有少數得到命運女神垂青的幸運兒,而我們,窮其一生恐怕也逃不出「大多數」這個無奈卻平淡的集合。可正像杜少陵所說的那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王安石一首充滿禪理的詩,寫得很深刻,讀懂了也就明白了許多道理
    王安石搞了一個變法,使得他在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真君子,但是又有人持相反的意見,認為他就是一個小人;其實無論怎麼評價王安石,那都無數抹殺,他對於北宋的貢獻;他的變法儘管在剛開始的時候有些激進,但是出發點無非是希望北宋可以強大,僅僅憑藉這一點,人們就無權指責他;畢竟人無完人
  • 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入深林的是陽光還是人?
    昨天跟小孩一起學王維的《鹿柴》,很簡單的一篇小詩,從小就很熟悉,然而重新來讀,卻有了不一樣的理解。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很好理解,山谷空蕩蕩,人語迴響重,更顯山之幽。
  • 蘇東坡最令人斷腸的4首詩,寫盡了人生的3種悲痛
    我分別說幾首不同情況下蘇東坡的悲涼:悼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 蘇東坡贈送友人的這首詩,表面上是寫梨花,實際上卻說的是人生
    ,而這首詩則是他去徐州赴任時寫給孔宗涵的作品。「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帶著滿腔惆悵怔怔的站在東欄旁開得如雪的梨花樹下,人生又能有幾個清明看得這楊柳梨花?在通讀過這首詩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首非常傷感的作品,蘇軾因為梨花的盛開,不禁感到感嘆,一方面他是抒發了時間的流逝,感嘆人生短促,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於人生的領悟,從失意中看透人生,得到思想的解脫。
  • 都知道「人生七十古來稀」,卻不知上一句更灑脫,讀懂才算活明白
    對於如今不少人來說,15歲確實有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志氣,30還在啃老,40過得迷迷糊糊,50過得稀裡糊塗,60耳朵快聽不見了,70高血壓不允許從心所欲。雖然這樣的人生看似書寫得有些潦草,但卻是最真實的。 仔細研究這段話,人生最難的到底是哪個階段?有人認為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壯年時,也就是40不惑時,但我卻認為最難的是「七十而從心所欲」。
  • 《紅樓夢》最經典的9首詩詞,讀懂了才是人生!
    今天,詩詞君就帶大家一覽《紅樓夢》中最經典的9首詩詞,讀懂了它們,也就讀懂了人生。01 《滿紙荒唐言》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開篇就引人無限遐想,到頭來才發現,所謂人生,不過是一場黃粱夢,一瓣水中花。經歷的多了,才知道有些事不必糾纏,有些人不必留戀,失去的終將用另一種方式回到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