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之一。在黃庭堅的所有詩句中,除了他在《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之外,就屬這句詩最富有哲理,在黃詩中算是我最喜歡的一句了。
先說一下原文: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宋朝的詩大都含有哲理,這首也不例外。再加上黃庭堅注重鍊字,這短短兩句詩信息量卻是很大。要想真正明白黃庭堅想要表達什麼,還要先知道這句詩背後的兩個典故。
蕉鹿夢的典故
再來說一下這句詩,先說「畢竟幾人真得鹿」這句,化用了《列子》中的一個典故。前方高能:這個典故有點兒繞!
鄭國有一個砍柴的人,遇到了一隻鹿,就把鹿打死。然後害怕鹿被發現,就把鹿藏在壕溝裡,用芭蕉葉蓋上。不一會兒他就忘記了藏鹿的地方,以為自己做了一個夢。順著路邊走邊說這件事。恰巧這件事被一個過路人聽到了,於是按照他所說找到了鹿。回到家,他對自己的妻子說:「那個砍柴的夢到打死了一隻鹿,卻不知道藏鹿的地方,而我得到了這個鹿,那個人做的夢是真的!」妻子對他說:「你大概是夢見砍柴的人打死一隻鹿吧?難道真的有那個砍柴的人嗎? 現在你真的得到了一隻鹿,恐怕你做的夢是真的吧? 」丈夫說:「我已經得到了鹿,哪兒還用管夢是誰的?」樵夫回到家後,不甘心失去這隻鹿,晚上做夢夢到了藏鹿的地方,還夢到了撿鹿的那個人。天剛亮,他就根據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那個人。兩個人,為了爭這一隻鹿,鬧到了官府那裡。法官說:「你當初真的得到了鹿,卻說自己是在做夢;現在做夢夢到了鹿,卻又說是事實。他拿走了你的鹿,卻又跟你爭這隻鹿。他的妻子又說是做夢取了別人的鹿。所以沒有人真正的得到這隻鹿。現在你們兩人有了這隻鹿,就把它平分了吧。」鄭君聽說後,說:「法官是在做夢給別人分鹿吧?」然後詢問國相,國相說:「他們是否做了夢,我也分辨不了。想要分辨是不是夢,只能找黃帝和孔子了。現在沒有黃帝與孔子,只能按照法官判的來執了。」
這短短的一句詩,其中竟然包含了這麼長的一段典故。那麼黃庭堅是想要表達什麼呢?我們首先要明白鹿代指什麼。因為福祿壽喜中的「祿」與鹿同音,所以鹿在古代是富貴的象徵之一。所以會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鹿中原」之類的說法。
鹿本來屬於樵夫,後來樵夫把現實當做了夢幻,失去了這隻鹿,最後連得到鹿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在做夢。這也暗示了富貴的虛無縹緲,讓人不知道自己是活在現實還是夢中,不知道夢醒後自己是否真正擁有。
不知終日為夢魚
這句詩中的典故相交於上面的那個簡單的多了。這個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裡面孔子與顏回對話:「你夢到自己是鳥,便會在天上飛翔;你夢到自己是魚,便會在水中潛遊。」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樣子,他就會做出什麼樣子的表現。
聯繫起來就會明白,這兩句詩意思就是:世上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得到富貴呢?人們只不過是活的像幻想中的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