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詩詞中的道家思想

2020-12-16 騰訊網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是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的開創人。江西詩派以杜甫為祖,寫詩講究「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法」是取古人之言,經鍛鍊後為我所用。「脫胎換骨法」則是取法古人詩意靈感,變化脫胎為己用。

而這首古詩中用典就極為豐富,基本上一句一典。作為「雜詩」,其實就是類似於「無題」,詩人隨性而至,有感而發,並且懶得擬標題。他的詩意都在詩句裡面表露得明明白白,並沒有多麼深邃難懂。

我們要做的是理清黃庭堅用的這些典故,就能更好地了解詩人的想法,搞清楚這首詩的意思。

還是先看平仄吧。「此身天地一蘧廬」,首句第二字為「身」,平音,「蘧(qu第二聲)廬」收尾,為平聲收尾,所以這首詩的首句平仄為「中平中仄仄平平」,平起押韻格式,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幾處可平可仄的位置,平仄是符合格律的,「廬」、「疏」、「魚」押平水韻「六魚」部,這就是一首合律七絕。

首句「此身天地一蘧廬」直接感慨起筆,「蘧廬」是古時候的旅舍、驛站的意思。典出《莊子集釋》卷五下〈外篇·天運〉:

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這意思就清楚了:我這身體啊,不過是靈魂(道?)在天地間暫時借用的一個軀殼而已。

承句「世事消磨綠鬢疏」對首句的感慨做出解釋。什麼是「綠鬢疏」?濃綠為青,「綠鬢」其實就是烏青亮麗的鬢髮。世事紛繁瑣碎,將我原本烏黑的鬢角消磨得稀疏了。

黃庭堅一生仕途忐忑,屢次被謫,最終客死貶所。也確是江湖路長,歲月消磨。這兩句借用了莊子「蘧廬」典故,隱隱透露出一份對道家逍遙事外的向往來。

「畢竟幾人真得鹿」轉開一筆,以限定句法提出疑問,加強思考性。此處典故更深,「得鹿」出自《列子·周穆王》,並不是所謂「逐鹿中原」的意思啊。故事比較長,簡略交代一下。

鄭國有個樵夫打死一隻鹿,用蕉葉掩藏了,結果犯糊塗了,就自言自語「我是不是做夢打死一隻鹿藏在蕉葉下?」有人聽了,就跑過去撿了這隻鹿,回家跟老婆說:「樵夫的夢是真的呢!」老婆說:「只怕是你做夢吧?樵夫在你夢裡告訴你的他的夢?」這人就糊塗了:「管他誰的夢!鹿反正我得了!」

後來樵夫又夢到這人拿了他的鹿,告到官府,當官的也搞不清,就讓他倆分了鹿。鄭國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感嘆道:」唉!那官員也是在夢裡分鹿給他們吧!「大概就是個翻來覆去,盜夢空間的故事。典故其實和莊周夢蝶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鹿雖然是真的,到底誰的夢是真的?

下一句「不知終日夢為魚」同樣用了典故,出自《莊子·大宗師》:

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

你夢到你是鳥,便可在天空飛翔,夢到你是魚,便會在水中潛遊。你活得怎麼樣,取決於你自己的認知,而這種認知就像夢一樣不真實。後來多用「夢為魚」比喻遭到災禍。

這兩句的意思就出來了:這世間能有幾個人像在夢中得鹿一樣幸運?不過終日空想,庸庸碌碌,活得自以為是罷了。

黃庭堅果然很深的道家修為,難怪在蘇東坡、佛印三人中一直被認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

整首詩理解下來一股道家仙氣自然發散,看破天地大道,生死和人間幻夢。雖然並不是那種傳唱度非常高的詩,讀起來還是別有一番味道的。

相關焦點

  • 從「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看北宋黃庭堅的道家思想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詩,出自宋代王庭堅的《雜詩七首。這首詩延續了黃庭堅一貫的寫作手法:擅於用典,邏輯嚴密。有的人覺得黃庭堅的詩,讀懂很難、賞析更難、傳授則是難上加難,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詩詞背後的典故以及黃庭堅的道家思想。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原詩是這樣: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讀懂這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明眼人能夠發現,魯直的《雜詩》與義山的《無題》一樣博大精深。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該詩難於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句句用典,意境空曠。 蘧(qú )廬,指只能住一晚上的驛館,典出《莊子·外篇·天運》。 綠鬢,烏黑茂密的頭髮,典出南朝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詩》。
  • 黃庭堅的老莊情懷: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1、 黃庭堅其人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爾,唐諸人不迨也。」
  • 【無歡作酒】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然而與人世間,總有長情被辜負,能被成全之人屈指更寥寥。此詩取自北宋黃庭堅《雜詩七首其一》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是個不肯好好說話的人。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他說的話莫名其妙。物感於心,而情動於中。我卻愛極了他的拗句硬話,冷僻典故。他偏是寫讓很多人讀不懂的話,卻讓讀懂的人,說不出話。
  • 畢竟幾人真得鹿 不知終日夢為魚 出自哪裡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這兩句話出自宋代黃庭堅的《雜詩七首》。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時人評黃庭堅作詩「一字一句,必月鍛季煉,未嘗輕發」,而且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來處」。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黃庭堅) 高歌誰和餘?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辛棄疾) 荷花十裡,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 寒露讀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究竟為何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黃庭堅《雜詩七首》之一不解古詩深意,是因為我們與詩人古今環境不相同,悲歡不相通。今日寒露,秋意漸濃。讓我們一起走入黃庭堅的世界,探究「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為何意。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上方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
  • 黃庭堅最有哲理的一首詩,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也讓他的作品更加深刻,除了《牧童詩》這種充滿諷刺的驚豔之作外,還有像他晚年的組詩《雜詩》也是寫得很有趣,同樣有著深刻的哲理,特別是第一首,黃庭堅很明確地告訴了世人,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想要成功是很難,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那只不過是活在幻想中罷了。
  • 網上流傳的神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如何理解?
    很多人可能看到或轉過這句,卻未必有所理解。語出黃庭堅的《雜詩七首》其一。《雜詩七首》為黃庭堅七言絕句組詩。藝術性一般。不知何時火了第一首,應該是網絡捧紅的吧,尤其是這一句「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網上瘋傳的厲害。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這句詩出自黃庭堅的《雜詩七首》之一。在黃庭堅的所有詩句中,除了他在《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之外,就屬這句詩最富有哲理,在黃詩中算是我最喜歡的一句了。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宋朝的詩大都含有哲理,這首也不例外。再加上黃庭堅注重鍊字,這短短兩句詩信息量卻是很大。要想真正明白黃庭堅想要表達什麼,還要先知道這句詩背後的兩個典故。
  •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賞析古詩,話人生真諦!
    《雜詩七首·其一》宋代:黃庭堅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人置身在天地這個大的旅館中,世間瑣事把我們的黑髮都消磨的稀疏花白。人生又有幾個人得到了真正的富貴呢?只是活在夢中的遊魚罷了。這首詩開篇把天地比作旅館,那麼人生不就是一場旅途麼?萬事來過,人已蒼蒼。真正的富貴求之而得的又有幾個人?
  • 網絡爆紅音樂《執迷不悟》: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本來就稀薄寡淡,像是一本書中提到的——旅途中遇到的人,多是清塵濁水,後會無期。」若是都可以將世間的關係,情感之間的糾纏看得如此清楚,那往往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痴情故事。所以承認自己是個「俗人」又有何不可呢?前久看到這樣的一個文案,說李白寫了那麼多詩,像他那樣豪放不拘的人,肯定寫完就忘了,放不下的就只有我們這些俗人。還不說,真挺有道理的,但是放不下是人性執念一種,像極了接下來要說的這首網絡爆火的流行歌曲《執迷不悟》。
  • ins·病女·喪系頭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ins·病女· 喪系頭像:「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 阿城小說中的道家思想淺析——以《棋王》《樹王》《孩子王》為例
    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寫不出來。這樣就很好。這樣就增加了一篇新的小說,給小說的這個概念帶進了一點新的東西。否則,多寫一篇,少寫一篇:寫,或不寫,差不多。"似有意若無意,阿城小說中有著濃厚的道家色彩,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追求。本文將以阿城小說的"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系列為對象,分析其中蘊含的道家思想和理想追求。
  • 王維《鹿柴》返景入深林,入深林的是陽光還是人?
    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前兩句很好理解,山谷空蕩蕩,人語迴響重,更顯山之幽。這種理解我做為一個農村人,小時候是天天進山的,心裡總感覺有點不爽,實在是不太明白陽光折射或是反射進入樹林是怎麼個情況,從來只見過陽光透過樹葉照下來,那陽光絕對是直接來自太陽,而不會是來自大氣層的反射或折射,而且照這種理解,復照有是個什麼意思?怎麼解釋「復」字呢?帶著這樣一些疑問,我百度了「返景」,查到只有皇甫曾用過這個詞。
  • 經典碑帖: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卷》
    黃庭堅之所以有如此的影響,不僅是由於他的作品及理論開一代風氣,和他的思想人格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文筆對人的影響從來不只是作品本身影響,必然還涉及到作家本人。其一是因為文學即人學,一個文學家的創作和創作理論,一般是其思想人格在文學上的實踐。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思想人格如何,將會影響他的文學創作的方向和成就。
  • 北宋書法的巔峰——品一品黃庭堅的草書思想
    黃庭堅在提出「韻」的時候,也本著由人論書的標準:「觀魏晉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尤為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書家本人具有超凡脫俗的人格內涵之後,才能把這種精神氣度反應到書法作品上,黃庭堅把「韻」作為了書法筆墨紙外的較高的審美理想。黃庭堅把「俗」看作是「韻」的對立面。
  • 同本同源,知行合一,道家開史,道家思想的誕生
    而道教的核心思想,道家思想,的發展歷史,便是整個中國的思想史的縮影。爆的意思,在老君的道德經當中寫得非常清楚,老君的道德經的第25篇,曾經直接給,到下了一個定義,第25章就是老君給道這個詞下的定義,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上有一種物質,是,被混合而成的,在這個時間和空間的起點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他們沒有聲音,很安靜,而且看不見它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