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講究原汁原味,把美食的調味權交給了食客,因此,衍生了潮汕一味美食一味醬的說法。外地人不理解為什麼吃潮汕菜時,每上一道菜都會上一碟蘸醬,而且每道菜配的蘸醬都不一樣,據說只有潮汕人才知道最佳搭配哦~
沙茶醬的發音來源於印尼語Satay,在很多地方也被音譯為「沙嗲」。馬來語satay發音為「sa dei」,在潮汕話中,「dei」與茶的發音很像,而潮汕地區又有強勢的茶文化,故而用「茶」字代替,稱為「沙茶」。
沙茶醬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地域的差異性,人們對其進行了口味上的改良,潮汕沙茶醬可謂是「後來居上」,製作工序繁複、原材眾多,先把油炸的花生米磨成末狀,然後用熟花生油、花生醬和芝麻醬把花生米末調稀,加入煸香的蒜泥、洋蔥末、蝦醬等多種材料和香料,佐以生抽、白糖、辣椒油等用文火炒透,冷卻後盛入醬壇內方成。
所以,如今人們提到沙茶醬,更多的就是指潮汕出品的沙茶醬。沙茶也由此成為潮汕醬料中的「百搭之王」,在潮汕美食中處於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潮汕,沙茶醬幾乎是萬能的。除了用來作為牛肉火鍋的蘸醬,還可以拌麵、拌飯、拌幹粿,炒牛肉.對於潮汕人來說,沙茶醬的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
說起普寧豆醬,潮汕人是再熟悉不過了,這是一種幾乎在每家每戶的廚房都能見到的調味品。民間流傳的《潮汕特產歌》中有:「普寧出名好豆醬,新亨出名老菜脯。」由此可見普寧豆醬名氣之大。
很早以前,普寧縣民各家各戶就有自行釀製豆醬的傳統,作為做菜調味佳品或作每日三餐雜鹹等,明代中期,普寧置縣。之後,人們便把豆醬加上「普寧」兩字,稱「普寧豆醬」,慢慢約定俗成。2009年,普寧豆醬製作技藝項目列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潮菜中,普寧豆醬幾乎是不可缺少的佐料,譬如「魚飯」,在碟子裡蘸上一點豆醬再吃,那味道真箇叫絕,用潮人常說的「醇香」和「鮮甜」來形容比較恰當。然而這種「香」不是花香的那種香,而是獨特的「醬香」;這種「甜」不是蜜糖的那種甜,而是獨特的「甘美」。
不僅僅是做蘸料,普寧豆醬也可以用於烹飪,蒸魚、炒田螺、燜苦瓜……幾乎無所不能。著名的普寧豆醬煮鱖魚、普寧豆醬焗蟹、普寧豆醬雞、普寧豆醬骨等,都離不開普寧豆醬。春菜、蕹菜、蘿蔔苗等,在煮熟後加點豆醬味道更佳。以普寧豆醬醃製各種醬菜,如醃白蘿蔔、嫩薑等,是非常地道的小菜,用以送粥是十分開胃的。
魚露與菜脯、鹹菜並稱為「潮汕三寶」,它是一種發酵類食品。據說早在宋末,潮汕漁民就把加工鹹魚時排出的魚汁單獨收集、貯藏、煮製,成為一種美味的調味品,這便是魚露的「前身」。而現今的魚露,是以海產雜魚和江河小魚為原料,經加鹽醃漬自溶、酶解,經提煉、精製而成。
在潮汕,人們更喜歡叫它「腥湯」——意為帶有新鮮魚腥味的湯汁。魚露與其他調料的複合度很高,無論是醬油、胡椒、糖、醋、芥末、五香粉,和魚露調和起來都不衝突。
興許沒有哪個地方,像潮汕人這樣將魚露用的如此變化多端:一是用作醬碟,撒入胡椒粉,用來蘸米粉湯裡的鮮肉片、配潮汕特有的煎蠔烙、就連吃「那哥魚」這種極腥的小魚還要點上「腥湯」,味道卻反而更鮮美;二是用作調味,潮汕仍有許多家庭沒有使用食鹽的習慣,而是用魚露代替。潮人烹海鮮河鮮調味時,也好用魚露,半匙魚露下湯,頓時一鍋生動,鮮味四溢!
橄欖菜在潮汕醬料中應該是較為出名的,製作需經八道工序:先選用碧綠豐潤的鮮橄欖,以水浸之,去其苦澀,再以香醇花生油和鹽反覆番炒,盡取香馥之味,留其珍貴橄欖油成份,加入精選芥菜葉,並控制不同火候,慢慢攪伴,欖汁、香油漸滲其中,使其逐漸烏黑亮澤。經十個小時以上的文火煎熬,佐以香料,方製成滑潤爽口的橄欖菜。
橄欖菜一般直接食用,是白粥、白米飯、麵條、饅頭的首選搭配佳餚,雖然橄欖菜屬於雜鹹系列,出身難言高貴,原料也並不複雜,但簡約中卻凸顯著潮汕人在生活的大智慧和對待自然的圓融心態。
潮汕經典小吃炸豆乾,外表看來金黃焦脆,內裡卻白而嫩滑,豆的清香和甜味是滷水豆腐特有的,嘗之又脆又軟。在吃炸豆乾時,必須要配上一小碟DIY的韭菜鹽水來去除炸過食物的熱氣。
一小碗清澈的鹽水,配上細細剁成末的鮮嫩韭菜,給輕炸好的老豆腐塊佐味,入口時冰涼淡淡的鹹味裹著香脆的熱氣,酥香外皮、細嫩豆腐、清新韭菜三者融為一體。
如果吃清蒸龍蝦或者白灼海鮮,一般選用金桔油,金橘油其實跟油一點關係也沒有,是用金桔汁、白糖和鹽一起熬製出來的類似果醬一樣的醬料,有誘人的琥珀色澤,粘稠似蜂蜜,吃起來清甜並伴有清醇的橘香味。
大凡採用炸的烹調方法的潮菜,其醬碟往往也離不開橘油,例如在吃經典小吃炸蝦棗的時候,潮汕人就習慣蘸一些桔油,外脆內軟的蝦棗,蘸上點甜略帶酸的桔油,可以有效的減輕油膩感。
配潮州著名的滷水菜餚的最佳搭檔一定是蒜蓉醋。地道的蒜蓉醋會用白色或淺粉色的潮汕糯米醋,這種醋酸味柔和,略帶一點甜味,還可略加一丁點糖或辣椒,與蒜蓉搭配就成了潮汕家庭最常見的醬料。
潮汕菜館常見的滷水拼盤,無論滷鵝、滷鴨、滷肉、滷豬腳等等皆可蘸蒜泥醋,第一可以助消化,第二順口,第三可以解膩。
在粵菜的專業烹飪術語中,有一種被稱為潮州姜的料頭,那就是南姜。所謂料頭,簡單說就是用來熗鍋起香增味的食材,比如中餐的蒜頭或西餐的洋蔥。就一道菜餚的色香味來說,料頭往往起著極關鍵的作用。
南姜雖然與生薑一樣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但質地堅韌,纖維木質化明顯,食用時往往要用石臼加鹽錘成細末,這就是南姜麩了。南姜麩可以曬成幹品使用,但即錘鮮食的味道才濃鬱。將南姜麩加白醋和白糖,稱為南姜醋,是潮菜常見的醬料,多用於牛羊貓狗等羶臊味較濃的肉食。
有一首叫《正月桃花開》的潮汕民謠,講述一位假裝懷孕的婦女,在一年中各個月份最想吃到的食物,歌詞中提到一種叫「青梅槌白糖」的民俗食物,指的就是這梅膏醬。
潮汕、梅縣、福建上杭一帶出產肉厚核小的青梅,但由於青梅不易保存,於是潮汕人多把青梅加鹽和糖醃製成如同果醬一樣濃稠爽滑的梅膏醬。
一份完美的梅膏醬應該是顏色自然橙黃,無沉澱;色澤光亮飽滿,不渾濁;香氣酸甜適中,不刺鼻;酸梅果肉清晰可見,回味濃鬱,流動性好;吃起來甜中帶酸,新鮮清新的梅味飽滿得仿佛觸手可及。
梅膏醬用作佐料的時候,常與幹炸果肉、炸蝦棗蟹棗等油炸菜式相搭配,梅膏醬也可作為調料使用,比如清蒸排骨和紅燜海參等,不過往往是與醬油、香豉、紹酒和芝麻醬等調料混合使用。另外,梅膏醬有一個極品搭配,就是燒鵝——燒鵝的皮烘燒的酥脆,夾起一塊蘸點醬,梅香四溢,酸甜可口,沒有一點油膩感,人間極品。
「朥」在潮汕方言裡,是豬油的意思,潮州人喜歡用豬油來炸蒜泥,慢火炸至金黃色就成為「蒜頭朥」,是調味的妙品。
豬油放上蔥花還可炸成「蔥珠朥」,新鮮的蔥花在熱朥中均勻煎炸至焦黃,關火後利用餘溫將兩者的香氣徹底混合融合,可口開胃,是調味法寶。
潮汕菜真是和蒜頭朥百般搭配。無論是炒青菜、肉類、海鮮,「蒜頭朥」一放,菜就好吃多了,甚至能吃出肉味來;不管是海鮮湯、肉菜湯,還是粿條湯、米粉湯、麵湯,只要是湯,都少不了它,立馬讓湯噴香撲鼻,光聞著都垂涎欲滴!
潮汕辣椒醬跟其他地方的辣椒醬十分不同,它不會很辣,反倒以鹹、香著稱,秉承著潮汕清淡的特色,還能恰到好處的帶出食物原本的鮮美。不管什麼食物,都可以拿它來搭配,絕無喧賓奪主之憂。
最地道的吃法還是配腸粉吃,在分量十足的腸粉中澆上店家秘制的醬油,再添加適量辣椒醬、菜脯粒,那滋味,仿佛是把整個潮州都吃到肚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