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直接下載使用,如欲轉載請與原刊發媒體聯繫。)
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以八十九歲高齡過世了。不論島內藍綠陣營以及大陸都同表哀悼。
兩岸皆強調辜振甫和汪道涵九三年的新加坡會談,以及九八年辜汪上海會晤、江澤民和辜振甫的北京會面,為兩岸會談及重啟對話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九三年的兩岸會談及設定事務性協商的協議毀於李登輝的九五年訪美和北京最見失策的飛彈危機。
九八年的重啟交流和對話,又毀於李登輝的「兩國論」。是以要肯定辜振甫在兩岸事務上的事功,就有必要批判李登輝及其「臺獨」思維。從而也要看到在兩岸互動過程中,臺灣當局從「國家統一綱領」宣示,轉向追求「法理臺獨」和「公投制憲」;由一中原則轉向「臺獨」。
海基會其實承擔了緩衝和掩護的功能,這是知人論世不能不看到的另一面。是以辜振甫臨終前猶有遺憾兩岸未能走向制度化的交流和互動,但辜振甫最難明言也是最大遺憾或更在海基會的功能遭到扭曲。
從臺灣當局成立海基會伊始,辜振甫即獲邀出任董事長,和對岸隨後成立的海協會互為對口。主要的任務就是擔任兩岸官方接觸的白手套,是以雖說海基、海協是民間組織,但其所執行的工作皆來自政府公權力的授權。
就年紀論,當年辜振甫已屆七十五歲,大可息影林泉含飴弄孫,加上已確診罹患癌症,若無強烈的使命感和中國人的情懷,除開參與亞太經合理事會領袖會議外,實在沒有必要再為海基會奔波於新加坡和上海、北京之間。
九三年的新加坡會談為兩岸將近半個世紀的敵對狀態重啟對話和談判的大門。以今視昔,辜汪兩人固然為歷史留下一段值得回味的佳話;但必須指出的是若無兩岸兩會九二年香港會談,達致一個中國各自以言辭表述的共識,絕無可能有第二年的辜汪會談。
當然這也是辜振甫個人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必要也是誠意做出的承諾,然而在李登輝的策略下,辜汪會談不過是製造兩岸和解假象的一出過場戲。
李登輝在連任總統之後,最大的政治轉向就是擱置「國統綱領」,並企圖推行「兩國論」,這是離「臺獨」一步之遙的政治冒進,九九年提出表述,立即引爆兩岸危機。但李登輝的私心就在藉此製造危機、激發民粹對立情緒,以為「修憲」和延任「總統」做準備。
但是「兩國論」不但破毀了汪道涵訪臺的安排,美國方面也接連施加壓力。李登輝固然「延任」夢碎,海基、海協兩會事務性協商的功能也幾近喪失殆盡。辜振甫九八年的上海和北京之行非但未見拉近兩岸距離或打開僵局,個人處境反而更見尷尬、艱難。
政權轉移後的綠色執政者,「臺獨」傾向更強烈,辜振甫看似仍受推重,但在「去中國化」和「法理臺獨」,特別是「一邊一國」論的氛圍下,辜振甫續任海基會董事長已屬多餘。北京拋出回歸九二共識,臺灣當局卻說成是九二精神,辜振甫對九二共識的定見慘遭消音,只差沒有強迫辜振甫公開否認九二共識。
此時的辜振甫想要辭掉海基會董事長也不可得,然而這不是陳水扁的綠色政權對兩岸事務有任何誠意,或對辜振甫有任何倚重,不過是一時之間找不到更好的替代人選,並且寄望海基會多少能起若干緩衝和隔空傳話的作用。
辜振甫就其個人修養來說,可以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化貴族,從文化上認同中國的知識貴族。
對照臺灣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辜振甫卻堅持拒絕否認「九二共識」,這就非要有大定力和大識見不可。辜振甫在生前為自己的傳記定名「勁寒梅香」,取意「但知春意發,誰識歲寒心」。
兩岸的春天隨時可能出現,但還要看到辜振甫似的無懼嚴寒的苦心經營。
文章來源:《世界日報》社論 文章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