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人們對於水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了。但是水資源是有限的,於是缺水的問題就出現了(出現這個問題無非是水不夠用了)。我們從我國的年均降水量分布圖中可以看到,在我國的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年降水量基本都低於800毫米這個界限(除了在我國東北的長白山地區)。於是國家對於缺水這一問題,修建了利國利民的「南水北調」工程,使水資源從豐富的地區人為的引向水資源缺乏的地區,來解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局面。
我們仔細想想,我國時時刻刻都在喊著缺水,但是和我國華北地區和華中地區北部幾乎同緯度的韓國幾乎沒有從新聞上看到有缺水的問題。說到這裡筆者不禁有個疑問,韓國和我國華北地區一樣都是處於季風區域,都是處於雨熱同期的氣候區域內且韓國同我國只隔了一個黃海,潮溼的東南季風從海上吹過來並沒有遇到任何高山阻隔而對水汽造成損失。為何華北地區有缺水的問題而韓國卻沒有呢?
我們從韓國的年均降水量分布圖中可以看到,韓國全國幾乎全年的降水量都在1100毫米以上,幾乎是我國華北和華東地區北部的一倍以上。在韓國的南部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甚至可以達到1600毫米以上,這和我國南方省份相當,有些地區可能還沒有韓國南部高。而韓國的地形都是以丘陵山區為主,植被豐富,這些降水可以很好的被植被涵養下來,在晴朗的天氣慢慢的釋放。這就很好的解釋了韓國大體上不缺水的這個問題(當然近年來,極端天氣多發,誰也不能保證今後會不會缺水,像首爾等大城市,人口過度的集中,缺水問題也是一直都存在的)。
那麼為啥,韓國會有如此多的降水呢?我們從韓國的季風和周圍洋流的分布中我們可以得到答案。韓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只在河谷和沿海地區存在著面積不大的平原(這個和我國東南省份福建省非常的類似),在夏季東南季風從東南方向吹來的時候,充足的水汽經過地形的爬升,形成了充沛的降水。這可以從降水圖中可以看到,韓國的降水中心基本都是位於海拔較高和毗鄰季風方向的沿海地區。(南部是亞熱帶季風區域),冬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
在夏季還會有颱風登陸到韓國,但是颱風在我國的登陸點最常位於廣西,廣東,福建和浙江這些東南沿海地區,很少有直接繞開這些地區,直撲山東,遼寧等北方的沿海地區。這個原因也影響了同緯度的韓國的降水量要比我國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