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2021-01-11 之娛人

大家好,我是和你們一樣愛好娛樂,每天關注娛樂新聞的【之娛人】,跟著我帶你們每天看最新資訊。

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唐太宗在安西設置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但安史之亂後,唐太宗無力控制西域,西域各國又紛紛獨立。

又名「羅布淖爾」,尉犁因「羅布泊」而得名,意為「水草肥美的湖泊」。十九世紀末,瑞典探險家為了進行考古調查,進入我國新疆地區進行挖掘,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發現烽火臺遺址。該寺坐落於尉犁縣的沙漠地帶,東距營盤古城47公裡,東距樓蘭古城233公裡,屬孔雀河烽火龍群。考古學家說,孔雀河烽火群共有11個烽火小組,沿孔雀河北岸呈西北—東南方向,距庫爾勒市與營盤古城約150公裡。

二十世紀初,英國探險家在尉犁詳細考察了孔雀河烽燧群,繪製了部分烽火圖樣,並拍下了大量照片。從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到現在,新疆文物部門多次對孔雀河烽燧群進行考古調查。隨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新疆考古局在克亞克庫都克烽火遺址開展主動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學家介紹,克亞克庫克烽火遺址是在一大片紅柳沙丘上修建的,是由烽火主體、民居等建築組成的結構完整、功能齊全的綜合性軍事設施。

根據考古小組的統計,考古人員在遺址內發掘出1100多件各類文物,其中有珍貴的紙文書、木瀆等700多件。考古學家介紹,紙文書出土時多為團狀,經初步釋讀,確認此烽火遺址為遊弈所所在地。其文書性質主要是唐武周至開元年間,遊弈所與下轄各烽鋪和上級管理機構之間的一份軍事文書,內容詳細記載了與孔雀河沿烽火有關的各級烽火臺名稱。文件上又見授勳告身、帳單、私信、書冊、文獻等。出土文物木牘保存完整,字跡清楚,內容主要記述烽鋪與遊弈所間計交、平火制度。

考古學家推測,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火遺址,為焉耆鎮下轄的安西四鎮之一。出土文物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書、木牘等文獻資料,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學等多個方面,對孔雀河沿線各級兵營名稱進行了詳細記載,填補了唐代軍鎮防禦體系史書記載的空白。這為研究唐代邊塞生活和軍事管理體系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以史料證明了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統治。

以上是(之娛人)為大家介紹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言評論哦~了解更多的娛樂資訊,請關注(之娛人)!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之娛人)首發,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打卡新疆】哇哦!新疆考古,成績亮眼!
    新疆考古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 2019—2020年 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 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
  • 回眸新疆「十三五」 | 考古發掘工作碩果纍纍 文物「安全網」越織...
    考古發現令人矚目  「多個考古項目不斷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12月5日,在新疆考古成果匯報會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盛讚新疆考古工作。  「十三五」期間,自治區文物局穩步推進國家「考古中國」系列重大項目,5年實施主動性項目64項,出土文物萬餘件,多項考古發掘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
  • 新疆考古交出亮眼成績單
    新疆考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績單。2019—2020年,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其中一項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尉犁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獲2019年度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絲綢之路考古重大成果。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誰也沒有想到,這塊頭骨化石經過專家的研究,竟然比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更珍貴。考古工作者們歷盡艱辛,最終成功修復了這件頭骨化石。這件頭骨化石成功修復後,竟然一下子填補了人類考古史上的三個空白。  一、是填補了頭骨化石復原的空白頭骨化石由於其結構較薄,在歷經千萬年的巖石土壤的擠壓,極易損壞和變形。而損壞的頭骨化石,由於沒有明確的參照,修復一直是個難題。  「鄖西猿人」的頭骨被發現時,頭骨已經擠壓變形,腦腔內的軟物質已被堅硬鈣質膠結物替代。
  •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2014-07-27 10:29:59臺灣《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南回公路拓寬及截彎取直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興建中的金侖高架橋下,一個距今1600年前的虷仔侖遺址卻悄悄出土,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郭素秋表示,遺址屬於三和文化,探坑挖掘顯示遺址保存狀況良好,發掘的文物將有助於填補臺灣空白的歷史。
  • 新疆「疏勒城」青海吐蕃墓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每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提出了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  這些上榜項目填補了哪些考古空白?提出了什麼樣的新線索……十大考古辦公室及相關專家對其進行了解讀(以年代為序)。
  • 七百餘件古代紙文書、木牘出土於新疆孔雀河烽燧群
    澎湃新聞獲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掘出土了珍貴的唐代紙文書、木牘786件,是近年新疆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通過文書可初步推斷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為唐代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下軍事設施。
  • 新疆在千年前就有百褶褲、燈籠褲、吊帶褲,很有「國際範兒」吧?
    洋海古墓發現的這兩條褲子,是由兩個40歲左右的男子穿著,考古人員根據他們墓葬裡出土的馬鞭、馬嚼子、戰斧和弓判斷分析,他們很可能是牧民,也可能是士兵。新疆的考古證實,即便吐魯番人早在3300年前就已經發明了褲子,但是,在距今3300年至2500年的漫長時間裡,新疆仍有古人和中原地區的古人一樣,是不穿褲子的,他們只穿有兩條褲管的「脛衣 」,或和今天長筒靴非常類似的「皮褲」。
  • 新疆「疏勒城」、青海吐蕃墓等入選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日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項目等入選。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每項考古新發現都深化了我們對一個學術領域的認識,也提出了新的線索和需要持續關注的研究方向。這些上榜項目填補了哪些考古空白?
  • 河北發現千年古墓,出土一桌美酒佳餚,竟意外填補中國歷史的空白
    中華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有很多優秀文化是不能隨著文字保存下來的,這些流失的文化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損失。而有些文化就隨著字畫,瓷器,銅器等文物流傳下來,這個時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來發現其中的秘密。不過,真正令專家感興趣的還是供桌上的食物,在墓穴中隨葬菜餚,還是考古史上的第一次。專家們走上前去,仔細查看才發現,這棺槨前邊擺放著一張供桌,兩邊放置有椅子,而桌上陳列著瓷碗,瓷筷,酒杯等飲食用品,瓷碗中還裝著梨,葡萄,桃子,板慄等水果食物,只不過經過一千年的風乾,這些食物早已變成了空殼。
  • 臺灣東海邊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臺灣《中國時報》圖中新網7月27日電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南回公路拓寬及截彎取直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不過興建中的金侖高架橋下,一個距今1600年前的虷仔侖遺址卻悄悄出土,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郭素秋表示,遺址屬於三和文化,探坑挖掘顯示遺址保存狀況良好,發掘的文物將有助於填補臺灣空白的歷史。
  • 河北周家莊墓地與殷墟發現屬同一文化 填補冀中南地區歷史空白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中新網石家莊12月10日電(李曉偉 趙丹媚)近日,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國內專家對河北欒城周家莊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進行現場檢查與驗收。記者10日從考古現場了解到,該墓地初步斷定為商代後期貴族墓葬,填補了冀中南地區商代後期考古發現空白,並將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的商代後期考古發現串聯起來。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爐 多項具有國際意義填補空白
    中新網北京5月5日電 (記者 應妮)首次在線上舉行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日出爐,多項具有國際意義並填補相關空白,其中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發現了世界最早玉器砂繩切割技術,比中美洲同類技術早六千多年。
  • 河北發現千年古墓,出土一桌美酒佳餚,意外填補歷史空白
    華夏文明傳承至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歷史探索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文物重現在世人眼前。文物的存在體現了先民們的智慧,代表了中華文化厚重的歷史沉澱,對研究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具有重大意義,還可以最大程度還原歷史,解讀歷史。
  •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填補空白
    本報訊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發布會日前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該書的問世填補了內蒙古歷史地圖研究的空白。    《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由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地理信息局組織,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學術機構從事中國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以及內蒙古地方歷史和考古研究卓有成就的13位學者負責編撰,內蒙古自治區地圖院製作,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書中地圖共計79幅,包括序圖、歷史沿革地圖和地名索引三部分。
  • 盤點202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聞!
    我們已經迎來了2021年,2020年,我國考古學者依然孜孜不倦的追尋,不斷為世人發掘中華民族凝聚千年的文化歷史瑰寶。今天就讓小新帶大家一起,根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的《2020年國內十大考古新聞》榜單,回顧這一年,最值得驕傲的中國考古大事件吧!1921年,我國現代考古學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
  • 岐山發現罕見窟龕雕像群 填補關中窟龕空白(圖)
    本報訊 周秦文化研究會會員於安君,近日在蔡家坡鎮一山崖上無意中發現了一處雕刻手法獨特的窟龕雕像群。有關文物專家認為,從雕刻風格推斷,至少是距今1600多年前北魏至西魏時期雕刻,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同時也填補了窟龕在關中地區的空白。
  •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近3000枚竹簡木牘
    江西日報訊(記者鬱鑫鵬)除了珠光寶氣之外,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文字信息非常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其中就包括出土了近3000枚記載重要歷史信息的竹簡木牘(其中木牘近百枚)。專家稱,這些簡牘,是江西考古史上首次發現,也是我國簡牘考古極其重要的大發現。
  • 陝西臨潼村民對文物搶奪,繳回的金棺銀槨,其真相填補了歷史空白
    磚室裡面的壁畫考古人員繼續清理,還真發現了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墓室的壁畫,它們分別位於墓室東西北的三面磚牆上,也正是因為搬不走所以才能保留下來,通過它們,考古人員推測出古墓的年代,從畫風上看是屬於唐代古墓,而壁畫內容上看是僧人在禮佛,考古人員推測這座古墓很可能跟佛教有關聯,能找到的線索也只有這些了,想要解開古墓之謎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文物的收繳。
  • 一個考古學碩士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解讀及預測
    當前,在「作為歷史學的考古學」學科定位下,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不僅是「為……提供了重要資料」,「為……提供了實證」,「印證了……文獻」。也可以是「首次發現……」、「填補了……的空白」。不斷出現的考古新發現對以往的研究和傳世文獻,起著「證史」的作用,在一些空白領域,甚至可以起「寫史」的作用,考古發現不斷改變著我們對歷史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