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品牌、渠道,華為小米的艱難「美國夢」

2020-12-19 砍柴網

不久前彭博社報導稱,中國兩大智慧型手機巨頭(華為和小米),正與美國手機運營商Verizon和AT&T就2018年在美出售其旗艦智慧型手機進行商討,欲在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搶佔一席之地。這意味著國產手機在收割完印度市場之後,國產手機真正開始了全球化徵途——向歐美進軍。

為何要進軍美國市場?

在國內市場,手機廠商或擅長在線上渠道布局收割紅利,或擅長通過布局線下門店收割二三線、三四線手機市場,而運營商渠道雖然依然重要,但不是最為核心的渠道,而在美國,則情況有所通過,所謂的線上渠道與線下門店優勢在美國市場行不通,而在美國市場,智慧型手機的銷售基本是被運營商所壟斷。

數據顯示,運營商渠道在美國佔總出貨量的80%以上甚至接近90%,絕大部分美國消費者購買手機都通過美國四大全國性的運營商:AT&T、Sprint、T-Mobile以及Verizon。這就是為何華為小米進軍美國市場,首先就要先從運營商入手。

華為小米進軍美國市場其原因顯然都與國內智能機市場逐漸飽和相關,在國內的增長壓力越來越大,要尋求新的增長空間,進軍海外市場已經是必然需要走的一步棋。其次是走高端戰略的需要,美國是目前的經濟文化的中心,在國內市場品牌認可度逐漸提升的情況下,若要走高端市場進一步提升品牌溢價,顯然不能局限於國內市場,必然需要在美國這個全球科技與經濟中心拿下品牌認可度,與iPhone正面PK,被國際市場認可,才有資格說在國際舞臺上挑戰蘋果三星。

尤其對於小米而言,進軍美國市場可能對其品牌溢價的提升有一定的助力。

但問題在於,華為小米雖然在國內市場知名度高,但在美國市場,卻是全新的品牌,如果要站穩腳跟,需要從零開始。說到華為,其實華為的美國夢由來已久,進軍美國市場似乎是華為一直以來的夢想,但在過去卻屢屢受挫。

早在2012年,美國政府的一份報告將華為和中興這兩家中國通信設備提供商貼上了安全威脅標籤,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撓華為的進入,因為他們認為華為是一家具有中國軍方背景的通信設備製造商,運營商使用它們的設備將會給他們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華為也曾反覆表示,這一說法毫無法律依據,但是這一報告認定如此,華為無法向美國一線無線運營商出售電信設備。早在2013年,餘承東表示,華為其實很希望進軍美國市場,但得面對現實。華為之所以主動放棄美國市場,實在是因為搞不定美國的政府和運營商。

但從目前來看,華為事實上是在重啟它的美國夢。美國市場是蘋果的大本營,也是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最難攻佔的一個市場。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小米在美國啥都賣,就是不賣手機,而美國市場也是華為多年來心頭之痛。而華為小米真的準備好了麼?

專利依然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一方面,我們知道,在美國市場,迎來了利好,中國手機廠商可以直接與美國手機運營商合作,通過亞馬遜、沃爾瑪等其他零售商分別銷售其預算設備和非智慧型手機設備。但在美國要想混出名堂,必須得直面兩大坎,一是專利,二是蘋果,三是渠道。

首要風險就在於專利訴訟戰。過去,HTC與三星在美國市場都在專利上栽過跟鬥。HTC在美國市場的一次專利大戰,也是其從巔峰墜落的轉折點,比如在2012年4月19日,HTC在美國正式禁售,理由是因為侵犯了蘋果的專利。而三星也遭遇過蘋果的專利大棒。2014年,蘋果再次起訴三星侵犯五項專利,索賠20億美元,2015年12月7日,三星同意向蘋果支付5.48億美元的賠償金。

之所以如此,在於手機產品各項底層技術幾乎其起源自美國,包括應用處理器專利、攝像頭模組專利與Baseband基帶部分專利等,在美國,許多專利流氓依靠專利訴訟索賠與授權來盈利,小米華為在這個時候選擇進軍美國,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它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但很難說已經覆蓋美國專利產權的所有的訴訟與自身專利的薄弱環節,因此,未來的隱患依然在此,容易成為美國專利訴訟的獵物。

甚至有業內人士指出,小米未來在美國的營收可能還難以抵消美國相關廠商與專利流氓對其發起的專利訴訟費用。

基本上可以預知,小米華為進軍美國市場,蘋果必然會非常警惕並且會及時預防,甚至可以想像的是,蘋果現在就已經在準備專利訴訟了。而小米華為既然已經做出了進軍美國市場的決定,那麼在專利上也會做出了一定的準備。但可以想像,專利大戰將是不可避免,而華為小米也需要從現在起就做好準備。某種程度上說,進軍美國市場,專利依然是最大的風險點所在。

性價比是否存在必然的優勢還存在疑問

利好因素在於,美國運營商逐步削減補貼,因此消費者自己全價購買手機的比例不斷上升,加之iPhoneX的價格不斷高企,美國消費者購買iPhone的性價比不太高,而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所銷售的產品非常具有價格優勢,因此華為小米這個時間點選擇進入美國市場顯然是考量到了這重利好因素。儘管美國的消費者不差錢,但也不是完全不看重價格,從當前iPhoneX在美國銷量不佳可以看出,這是華為小米的機會所在。

但與此同時需要看到,在國內,國產手機受益於高進口關稅,這提高了國外手機的價格,使得國產手機比較具有性價比優勢。但在美國,情況可能就反過來了,中國智慧型手機將與蘋果三星比,可能性價比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另外,性價比並不能在美國成為賣點。

品牌體系與渠道體系的建立才是破局的關鍵

目前華為、小米與美國運營商在智慧型手機銷售方面沒有合作關係,美國消費者主要通過亞馬遜和百思買等電商平臺購買兩家廠商的部分機型,這在美國並不是主流的銷售方式,美國大部分手機都是通過運營商銷售出去的。如何與美國四大運營商打好關係,並將產品在四大運營商全面鋪開建立銷售渠道體系才是關鍵。

但從當前來看,目前小米華為還處於與其中的一兩家運營商巨頭談判的階段,能否談成,談到什麼階段,具體會有哪些苛刻的條件尚未可知,總體而言,要搞定美國的運營商,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環節,早前《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因為安全方面的原因,在美國手機銷售市場佔據逾80%份額的運營商不願與華為合作。

為何華為在歐洲吃的開但是混不好美國的原因在於,華為在歐洲可以買網絡設備與通信設備,繼而可以綁定手機銷售,而通信設備可以打響華為的品牌知名度繼而手機也可以藉助華為網絡通信上的知名度推動銷量,但在美國,多年前華為就被美國以安全為由,要求在美國禁止銷售網絡設備,而這就阻斷了華為這一歐洲模式在美國複製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華為小米對於美國消費著而言兩者沒有什麼不同,而與其他任何國產手機品牌也沒有什麼不同,這可能也同樣影響到運營商對其合作的態度。

在美國市場,目前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普遍走向飽和,iPhone在美國市場具備很強的用戶粘性,畢竟蘋果本身是軟硬體一體化封閉戰略,並且經歷了多年的用戶市場教育,一般的美國用戶很難從iPhone的服務體系之中跳出來去選擇一家完全沒聽說過的中國品牌,儘管它會更加便宜。

比如有業內人士提到,在如今的美國市場,華為還處於非常邊緣的地位,其銷量甚至還不如我們或許都沒怎麼聽說過的Blu和主打性價比的一加品牌。因此,要在美國市場做大規模,品牌營銷與品牌知名度如何從當今已經非常成熟的美國智慧型手機市場中打出來,才是最難的,而華為小米又需要在高端市場與蘋果肉搏,因為畢竟美國市場,是高端市場佔據主流。在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幾乎為0的情況下要在美國市場挑戰蘋果,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品牌體系與渠道體系的建立才是破局的關鍵。

總體來看,華為小米進軍美國市場,心態還是可以放鬆的,緊張的應該是蘋果,畢竟,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失敗了也並不會影響到它的根本,畢竟美國市場不是國產手機的主流市場,失敗了可以退出,還有龐大的中國本土市場作為依附,而小米更有龐大的印度市場作為退路,因此,如果從這個角度看,華為小米進軍美國只要能生存下來,那就可以說是成功了,至於說挑戰蘋果,目前來看還不現實。

作者: 王新喜

相關焦點

  • 小米狂購專利是為進軍海外,更為防華為背後捅刀
    這不是沒有跡象可尋,之前在谷歌I/O 2016開發者大會上,就宣布和小米合作推出小米盒子,這是小米真正第一款面向美國市場的設備。不過這幾年小米的海外之路可是走得不太順,雖然早已在印度市場發布過小米4i等產品,但是一度受制於與愛立信的專利糾紛,拓展計劃無法展開。因為涉嫌侵犯愛立信所擁有ARM、3G等相關技術等8項專利,當法院禁止了小米侵權產品入境。
  • 美國谷歌恐失算:華為籤署OIN互不侵犯;小米包裝盒也不能自主?
    近日,高配5999元號稱高端品牌的小米10系列,其海外版的包裝盒設計引發了不小爭議:在小米10海外版包裝盒的側面明顯位置,清晰大字標註著:「輕鬆訪問你使用最多的美國谷歌應用」,其實這段話確實很平常,提示小米10海外版內置了谷歌應用。
  • 大疆無人機,中國科技界最硬品牌,美國封禁不了的飛行夢
    世界上有很多的品牌在學習和模仿。然而一個個的開始失敗。大疆一飛沖天,逐漸站穩了腳跟。這個品牌更是被美國以安全為由封禁。結果士兵在亞馬遜購買大疆巡邏。美國扶持的無人機品牌價格昂貴,技術落後。直接走進死亡。更重要的是,無人機領域裡面。大疆採用了純國產。專利幾乎都是自己的。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拿大疆沒有辦法。
  • 俄羅斯手機市場洗牌:中國品牌佔2席,小米第三,第一不再是華為
    谷歌不再向華為提供GMS服務、美國晶片禁令等,都讓華為的手機業務遭遇重創。可以預見,若是以上兩大問題不解決,明年華為手機業務將出現大幅下滑,令人擔憂。2018年,華為打破了三星在2007-2017年蟬聯俄羅斯手機冠軍的歷史,並在2019年,延續了榜首的位置。然而,面對沒有GMS服務、晶片短缺的困境,華為在俄羅斯還是有些力不從心。如今,華為晶片無法生產,且無法採購高通、聯發科的晶片,這讓華為的手機業務十分艱難。
  • 小米撿了華為的漏,世界第三的位置能坐多久?
    小米重返世界第三。但是Q3漂亮財報的貢獻絕大部分來自海外,撿漏華為、海外疫情加重等短期利好均不可持續。而在國內,線下渠道建設仍然是小米的薄弱之處。華為收縮,1億部手機的市場空間空出來了,可小米接得起嗎?
  • 華為手機是日本製造?晶片一半專利來自美國?事實到底如何?
    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手機的性能和配置要求也越來越高,要說現在哪款國產品牌最能達到中國消費者的期望,大部分人肯定會說是華為。華為一直是中國的驕傲,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全球都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實力非常強,在技術上有望趕超蘋果,銷量吊打三星。
  • 中國品牌影響力榜單公布,三星華為小米包攬前三
    近期,中國社科院課題組主編的《中國品牌影響力研究報告(2019)》在京發布。發布會由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中國質量萬裡行促進會聯合主辦,責任雲研究院、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承辦。報告從知名度和美譽度兩個維度評價品牌影響力,並以「負面輿情」減分項進行調整,綜合計算品牌影響力指數。品牌知名度是品牌的全網傳播熱度,包括品牌在網際網路、微信、新浪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渠道的傳播熱度;品牌美譽度是品牌企業的社會責任指數,包括本質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和責任管理等四大維度。
  • 【CES2017】將白色 MIX 在 CES 發布,華為都敲不開的美國手機市場...
    在 2016 年 5 月,小米商城英文站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四個國家正式開售四款小米產品、包括小米手環、頭戴式耳機和兩款移動電源。這些在國內備貨充足的產品,在國外被搶購一空,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當時在 Amazon 的非官方渠道上,官方標價 15 美元的小米手環還曾被標價 69 美元出售。
  • 華為成為中國智能機市場第一名 3大法寶超越小米
    媒體普遍認為,Nexus 6P的推出,將會幫助提升華為在全球手機市場的品牌形象,重新在因為「網絡設備國家安全風波」之後退出的美國市場構建手機業務。華為之前一直是一家世界級的電信設備製造商,這使得華為在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積累和專利數量,遠遠超過小米在內的中國其他對手。一個數據顯示,華為有關手機的發明專利數量超過1.2萬件,小米公司僅為10件,甚至沒有華為的零頭。
  • 小米撿了華為的漏,世界第三的位置能坐多久?|深度
    鬥法多年的華為,在遭遇美國實體清單制裁後,終究沒有扛過斷芯之痛,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其多年血戰才獲得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喪失,為了留存血脈忍痛出售榮耀。就算美國取消對華為的制裁,拿到晶片,至少也是三個季度以後的事情了。 在商業戰場上,時間勝於一切。
  • 小米高管對華為遭遇美國封鎖幸災樂禍,不怕自食其果嗎?
    聽起來像是在強調兩家或者多家公司之間的友好競爭,但過去數年來各種品牌之間的口水戰不斷、彼此互相抹黑、嘲諷、吐槽的戲碼,也讓吃瓜群眾感到過癮。但是呢,最近小米高管(小米手機部門戰略研究總監王陽)在微博上一臉得意地對華為進行了不點名「預言」,卻讓人怎麼看都不舒服。
  • 財報對比背後:華為尺有所短 小米寸有所長
    也許是由於小米和華為都有智慧型手機業務的原因,或許是華為和小米有意無意間會發生高管間的口水戰,所以,當華為和小米日前各自發布2019年全年財報後,便引發了業內對於華為和小米財報的對比,以期得到誰強誰弱的結論。其實華為與小米在財報上的比較就像尺寸之爭,尺大於寸是必然。最終的結果是華為在業內關心的研發、營收、利潤等財務指標上全面碾壓小米。
  • 華為整體岀售榮耀,深圳國資牽頭40家企業接盤,知情人士稱...
    聲明指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 為什麼華為出售榮耀會成為其品牌標籤?
    想當年雷軍攜小米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用網際網路思維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打造出網際網路手機的細分品類,異軍突起。一時之間國內其他手機品牌瞬間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彼時,華為手機並不走眼,並不像現在貴為與蘋果、三星相提並論的世界級大品牌,然而,雷軍攜小米兵臨城下。
  • 小米在深圳修建總部大廈,要跟華為做鄰居,進一步助力當地的發展
    小米在深圳修建總部大廈,要跟華為做鄰居,進一步助力當地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國內科技行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卻刺激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企業家帶領著他們的團隊爭先加盟入駐,漸漸地我們發現國產品牌日益壯大,甚至將一些國際知名品牌擠出了中國市場,其中談到成就最為突出的當屬華為,其發展甚至引來了美國的覬覦,如今才會對其多家打壓。
  • OPPO、vivo為何擊敗華為小米?去三線「手機一條街」看看!
    此外,基於信息限制的品牌概念也被隨之「普及」,比如在另一家通信渠道店內,頗為「懂行」的店員向新浪科技如此表達了對國產手機品牌的看法:小米是最容易發熱的手機,所以都有「為發燒而生」的說法;華為則不重視產品美觀,因為主要賣向非洲;魅族手機則出自一個沒怎麼上過學的人之手,質量可想而知;而OPPO和vivo,以前就以電子產品起家,擁有耳熟能詳的「步步高」基因。
  • 前瞻全球專利周報第16期:華為「測溫」手機專利曝光,未來或成新機...
    華為申請「測溫」手機專利:主要用於測量顯示人體、物體溫度 近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公開了一項名為 " 帶溫度測量及顯示結果圖形用戶界面的手機
  • [觀點]小米在歐美線上銷售配件的意義在哪?
    而 2014 年,華為在跟隨小米的網際網路營銷腳步發現無法超越後,在華為總裁任正非的要求下轉變策略,縮減低端機型,主推高端品牌,榮耀繼續緊盯小米,海思發力技術研發,也在這一年海思實現技術突破,推出的麒麟 920 在處理器性能和基帶技術上都表現突出,銷量、利潤、品牌等都得到提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與此同時,加上第四季度銷量猛增超過四成給以小米巨大壓力。
  • 30餘家渠道商入場救榮耀,晶片事件給中國敲響警鐘?
    、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深圳特區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華為被美國持續打壓以來,榮耀的供應商、生產工廠、渠道和分銷商都面臨困難。這種情況下,華為出售榮耀,是在「保護渠道有水流,別乾枯了,別害了上下遊」。聲明還稱,所有權的變化不會影響榮耀發展的方向,榮耀高層及團隊將保持穩定。
  • 華為壯士斷腕剝離榮耀!復盤榮耀崛起之路
    雷達財經梳理發現,為了對標小米,2013年12月16日,華為將榮耀品牌獨立,榮耀正式成為華為的智能終端子品牌。2020上半年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是在中國市場上是唯二增長的品牌。收購榮耀是產業鏈自救,華為坦陳消費者業務面臨艱難時刻雷達財經注意到,聲明指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