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爆發阿拉伯之春:背後是埃及惡劣的地緣環境

2020-12-09 古今縱橫發車站

2011年阿拉伯之春首先在突尼西亞爆發,瞬間就擴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埃及也不例外。同年1月25日埃及爆發了大規模遊行示威活動,據估計,埃及全國超過一百萬人參加了示威遊行。他們高喊著要現任總統穆巴拉克下臺。迫於壓力,2月11日,時任埃及副總統在國家電視臺宣布穆巴拉克已卸任總統。

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

那麼,已經統治埃及長達30年的穆巴拉克為何會突然下臺?阿拉伯之春為何能在埃及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要了解這點,我們就得從埃及的地緣環境入手。埃及,國土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公裡,體量大,如今的人口也超過了1億。從數據上看,埃及是有很大潛力成為一個大國的。

但數據只是數據,還要分析埃及的地緣條件怎麼樣。埃及雖然國土廣闊,但全國95%的土地都是沙漠,也就意味著埃及高質量、可以開發的土地只有5萬平方公裡。也就是說埃及的地緣環境並不好,雖然尼羅河的灌溉讓埃及的農業發展得很好,並且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阿拉伯國家的領頭羊。

全國幾乎都是沙漠的埃及

但人口的快速增長讓埃及的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1945年,埃及的人口只有2000多萬,2011年,埃及的人口已經由2000多萬上升到九千多萬了。如此快的增長速度,全球怕是找不出第二個了。埃及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埃及的經濟增長卻比較緩慢。意味著埃及的財富總量沒怎麼上升,要分財富的人卻多了好幾倍。

這樣的話,本就生活艱辛的埃及人就不滿意了。尤其是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全球各國的經濟都遭受到重創,與西方經濟緊密聯繫的埃及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埃及的失業率達到驚人的30%,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失業。

阿拉伯之春中憤怒的民眾

如此嚴峻的狀況使埃及國內非常多人對穆巴拉克政府非常不滿。況且,埃及與西方的來往越來越多的同時,西式民主制度也對埃及的年輕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畢竟穆巴拉克已經在位30年了,是個名副其實的「獨裁者」。如果他能讓埃及人人都有口飽飯吃,埃及民眾也不會計較這點。但當民眾找不到工作,吃不起飯的時候,穆巴拉克獨裁的表現就讓他們心生不滿,從而讓他們產生推翻政府的舉動。

所以,埃及惡劣的地緣環境、較多的人口使埃及的人地矛盾在較長的時間內都會非常突出。埃及要想不重蹈「阿拉伯之春」的覆轍,就必須控制人口增長,同時大力發展工業,增加就業崗位,做大蛋糕,否則的話,埃及這個神聖土地將永無寧日,無法實現長治久安。

相關焦點

  • 亞美尼亞和以色列都是西亞異類,哪國地緣環境更惡劣?
    首先,以色列自復國以來,和阿拉伯國家爆發了多次戰爭,即使戰爭結束,依然遭遇了阿拉伯國家的長期孤立,買石油都要從俄羅斯或者中亞購買。其次亞美尼亞長期和鄰國土耳其矛盾重重,又因亞美尼亞人聚居區納卡的問題,和鄰國亞塞拜然爆發了爭端,可以說東西兩側都遭遇了強大的壓力。所以說亞美尼亞和以色列兩國的地緣環境都是比較惡劣的。那麼兩國相比,哪國更惡劣一點呢?
  • 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2011年3月埃及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臺。三個月後,我和美籍日裔學者、《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國模式有過一場辯論。他提到了中國也可能爆發類似的革命,我說不會。我當時說:「至於中東最近出現的動亂體現出的,好像是人們要自由,而我覺得最關鍵的問題是那個地方的經濟出現了大問題。
  • 環球時報:「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原標題:張維為:「埃及之春」為何成「埃及之冬」 2011年3月埃及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總統黯然下臺。三個月後,我和美籍日裔學者、《歷史的終結》作者福山先生在上海就中國模式有過一場辯論。他提到了中國也可能爆發類似的革命,我說不會。
  • 引爆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到底為何發生?
    文|佳文近幾年來阿拉伯地區動亂不斷,無論是葉門被沙特多國聯軍封鎖,還是前不久的多國與卡達斷交都折射出當地錯綜複雜的形勢。關心時事的朋友經常能聽到電視上評論員對中東北非地區局勢的評價會追溯到「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是怎麼一回事?一切需要回到7年前的突尼西亞。
  •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張維為:美國「阿拉伯之春」裡用過的手段,在今天的香港比比皆是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這就是中國》第三十期: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
    8月12日,在東方衛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第30期節目中,節目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講解了什麼叫「阿拉伯之春」?為什麼美國支持「阿拉伯之春」?以及為什麼「阿拉伯之春」必然會變成「阿拉伯之冬」? 觀察者網整理演講部分,以饗讀者。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現在的突尼西亞怎樣了?
    2010年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了一場革命浪潮,首先發生的是北非國家突尼西亞,而其導火索實一起自焚事件。很快這場革命浪潮波及到埃及、敘利亞、利比亞、葉門等等阿拉伯國家。後來這被稱為「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濟德,一名26歲的水果小販布瓦吉吉推著他的小推車賣水果。
  • 遇見埃及,行走在「阿拉伯之春」後丨埃及自由行攻略
    旅行本來就是隨性而玩,遊記當然也就隨性而寫,如果碰巧能幫到未去卻又想去之人那就錦上添花了。遙遠的「東方」,神秘的國度——埃及,古代文明的代名詞,心之嚮往。阿拉伯之春後不久,又不懂阿拉伯語,三姐跟雨同學商量後毅然決然帶著我們7人踏上朝拜之旅。
  • 「阿拉伯之春」為何變「冬」?可用這個成語解釋
    在8月12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為什麼「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展開了主題演講。埃及內部主要有三股政治力量,伊斯蘭派、世俗派和軍隊,其中伊斯蘭派和世俗派長期對立。伊斯蘭派主張建立阿里發宗教的政治制度,他們認為埃及已經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了百餘年,這種局面必須結束。對他們來說,「阿拉伯之春」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同樣,世俗派要建立一個世俗國家,不允許國家回到哈裡發宗教國家。
  • 「阿拉伯之春」事件十年之殤 丨國破山河敗 城春血淚深
    圖:2016年8月,一名五歲敘利亞男孩經歷空襲後在救護車上滿臉灰土血跡,成為敘利亞內戰經典照片\美聯社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一名年輕大學生小販因為不滿執法人員不法對待而自焚,在西方國家推波助瀾之下,西亞北非國家的政權相繼出現了「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場運動被媒體捧為「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偶然中的必然
    最近一段時間,中東亂局主要體現在埃及局勢上。12日,埃及政府出動軍警包圍抗議者的營地,並警告說驅散抗議者的行動「是不可逆轉的」。穆兄會則發起總動員,呼籲支持者走上街頭。中東為什麼總是這麼亂?
  • 「阿拉伯之春」10年後:贏了「革命」,輸掉整個世界
    其影響之深、範圍之廣、爆發之突然、來勢之迅猛震動了世界,人們懷著對民主的熱望走上街頭,親歷頻繁的政權更迭。舊政府是被推翻了,但革命真的勝利了嗎?第三,權力中心轉移,地區力量洗牌埃及和敘利亞曾是中東地區舉足輕重的國家,但隨著「阿拉伯之春」爆發,埃及經歷嚴重社會動蕩,敘利亞更是陷入內戰泥潭,導致約660萬人流離失所,國力大不如前。
  • 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去世,他是怎樣從總統到囚徒的
    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國家除了君主制國家之外,基本上都是強人政治,從卡扎菲到薩達姆,從老巴沙爾到穆巴拉克莫不是如此。而強人獨裁統治恰恰是中東國家的特點。而強人政治一旦崩潰,就是自己死亡的開始。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埃及第四任總統。
  • 「阿拉伯之春」十年,當事國反思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 景玥 李瀟】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齊齊的自焚引發了一場「茉莉花革命」,隨即又點燃埃及、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等阿拉伯國家持續動蕩的導火索。「阿拉伯之春」十年後,相關國家有的政權頻頻更替,有的陷入常年內戰,還有的經濟發展緩慢、安全形勢難以恢復正常。
  • 「阿拉伯之春」後的埃及科普特人境況
    「1·25革命」時期2011年1月25日起,埃及的開羅、亞歷山大等城市爆發了一系列街頭示威、遊行、集會、罷工等抗議活動向政府表達不滿。在運動面前,埃及科普特人和其他埃及人一樣,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一些人積極參與,一些人猶豫觀望,另一些人則強烈反對。
  • 從阿拉伯之春到伊斯蘭之冬?
    文/奧利維爾·羅伊 譯/侯婕  和埃及一樣,在突尼西亞通過選舉上臺的伊斯蘭勢力,面對民意支持度不斷下滑的局面,想冒險通過獨裁手段繼續掌權。但是,他們要處理好阿拉伯之春遺留下的問題。  埃及政權的選舉和社會基礎並非是革命性的。除與阿拉伯之春主要勢力達成妥協外,穆爾西還要盡力拉攏支持政局新秩序的各方力量。他的聯合政府,是建立在商界、軍隊、沙拉菲教派和那些可能已對混亂局面厭倦的民眾基礎上的。  穆爾西採取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發展模式:他身邊的一眾學者都是支持自由市場理論的「芝加哥派」。他推崇解除市場管制、取消補貼及對外開放市場。
  • 美應反思「阿拉伯之春」如何變成「阿拉伯之冬」
    從18日開始,一直遭到襲擊的美國駐埃及使館開始限時辦公,停滯多日的籤證業務局部恢復,回國休假的美國駐埃及大使也取道德國返回開羅主持館務。埃及《消息報》評論稱,埃及國內的反美浪潮表面上看出現了一些緩和跡象,但孕育著極大的危險和隱患,「仿佛火山第一輪噴發之後到第二輪爆發前可怕的間歇,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就再一次以排山倒海之勢開始噴湧」。
  • 美媒為何質疑「阿拉伯之春」?
    近日美國公共廣播電臺雲,「阿拉伯之春」給埃及觸及的任何國家都帶來可怕的大屠殺。它帶來的政治變化是否利大於弊令人質疑,生活水平下降、犯罪增加、死亡數字上升、不確定性和不滿加劇。如果過去對「阿拉伯之春」成功與否尚有疑問,現在疑問蕩然無存(見環球時報2013-08-19)。這是埃及出現新一輪動蕩摩擦和有近900人死亡之後,美國媒體用如此尖銳的語言評判「阿拉伯之春」。
  • 「阿拉伯之春」:淪為「美式民主」試驗品的悲劇十年
    這場由國家發展不平衡和執法人員粗暴執法所引發的騷亂,立即被美西方國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稱」,並迅速席捲了整個阿拉伯世界。  如今十年過去了,阿拉伯民眾對於美西方當時所描繪的美好圖景徹底失望。經過十年動蕩,只有突尼西亞建立了所謂的「民主國家」;埃及爆發了兩次革命,人民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恐怖襲擊事件層出不窮;敘利亞、利比亞和葉門陷入長期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