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賞功」是古錢幣界一個爭論頗多的話題,此前進入博物館館藏的不過幾枚,且來源不甚清晰。民間交易時有「西王賞功」出現,真耶?假耶?源頭何在,也如霧裡看花。
但一個盜寶大案的破獲,為大家帶來了西王賞功錢的真實情況。這便是於2016年破獲的張獻忠江口沉銀案,前後共抓獲70多位犯罪嫌疑人。
據史料記載,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參加農民起義,1644年,他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後來兵敗四川,有大量金銀沉入岷江江底。自此,「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尋銀決」,在當地流傳。
2017年1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四川眉州市彭山區江口鎮附近的岷江河道進行局部圍堰,抽乾堰內江水後進行發掘。
出水遺物夾雜於砂卵石之間或分布於由磚紅色粉砂巖構成的基巖衝刷槽內,有各類遺物共計 3 萬餘件 。
其中,發現西王賞功金銀幣數量達到200餘枚,令世人矚目。
本文所說「西王賞功幣」的概念,不是流通貨幣,不具有通貨的性質。就其狹義而言,性質為獎勵軍功的紀念章,是明代賞功內容與錢幣形式相結合的產物,亦屬於廣義上的錢幣範疇。對於以往國內各大博物館有關西王賞功幣的收藏史、形制、性質及鑄造時地等問題,筆者已做過較為系統的論述。
限於當時條件,使用資料均為傳世品。今以四川彭山江口遺址出水西王賞功考古發掘品為重點,圍繞發掘品特點及其與傳世品的比較、對西王賞功銅幣傳世品的反思、發掘品的學術價值等問題展開討論,從而將會對西王賞功幣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先來看看,公安部門藉助媒體首先披露的是徐成雲團夥的作案過程——
2012年底至2013年期間,彭山人徐成雲找到同鄉經商的王敏、江口鎮雙江村漁民梁建波商量,一起到岷江河內尋找寶藏。隨後,曾在大連某部隊服役、從事專業潛水的宋先明也加入其中。4人共同出資,在成都購買了潛水服、氧氣瓶、木船、金屬探測儀等裝備,開始下水尋寶。
判決書載明,4人在水下共盜掘1個青岡木筒,裡面有一個五十九兩銀錠、6張金冊、1個金老虎印章、多枚西王賞功錢幣以及若干銀錠、碎銀等文物。這個4人團夥的盜掘過程充滿著爾虞我詐。
2013年清明節之後,宋先明先後兩次下水,在淤泥中尋得「金老虎印」上的金老虎和印章底座,但瞞著徐成雲悄悄交給王敏。王敏以800萬元高價,將「金老虎印」賣給了彭山當地文物商人袁耀東。
本次破案所追回的國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判決書顯示,徐成雲4人團夥賣給袁耀東的還有150多個西王賞功錢幣,7張金、銀冊子。袁耀東再轉賣給成都商人曾祥德,曾祥德為此支付了1600萬元。然而,曾祥德也並非這些文物的最終買家。據彭山警方介紹,為追回這批文物,他們四次前往西北,才將這批文物從西北一位名叫韓樹平的富商處追回。
徐成雲發現團夥中其他三人對他隱瞞盜掘的寶藏,非常生氣。於是,叫上兒子徐業前往成都學習潛水、購買裝備,重新與梁建波搭夥,繼續在江中「淘寶」。
法院審理查明:3人的新組合,共計挖到3個五十兩銀錠、2個金西王賞功錢、1個銀西王賞功錢。其中2個五十兩銀錠、1個金西王賞功錢、1個銀西王賞功錢,徐家父子均瞞著梁建波,私藏轉賣。
隨後,徐成雲父子將瞞著梁建波的2個金、銀西王賞功錢賣了15萬元,徐業分得5萬元,其餘2個銀錠由徐成雲保管。
媒體披露破案追繳回的「西王賞功」金錢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3月,又有謝欣、郭志紅、謝洪加入徐成雲團夥,但沒什麼收穫。
2015年1月,當地人陳翔及其嶽父又入夥,整個團夥人數增至8人,陳翔先後挖掘出1個五十兩銀錠,其嶽父挖掘出2個十兩銀錠。
2016年9月18日,彭山區法院一審判決,徐成雲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犯倒賣文物罪,共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處罰金12萬元。其子徐業,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罰金6萬元。其餘三人,謝欣、郭志紅、謝洪分別被判處一年六個月至二年,緩期一年六個月至三年不等,並處1萬至3萬元不等的罰金。而先後與徐成雲父子有關聯的其他團夥成員,王敏、宋先明、梁建波、陳翔等均「另案處理」。
2016年初,眉山市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在接受《華西都市報》採訪時,也曾談到「江口沉銀」的一些出水情況,其中特別提到了「西王賞功」——
在吳天文展示文物中,還有兩枚圓幣,一金一銀,中鏤空呈方形,刻有「西王賞功」的字樣。「這類似於現在的軍功章,是當時張獻忠封賞用的。」
資料顯示,西王賞功錢,是張獻忠所鑄造的非流通貨幣。相傳有金,銀,銅三品,皆世所罕見,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西王賞功存世罕見,早年所知金、銀皆為孤品,後在彭山區有新的發現。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質、銀質西王賞功各一,金質成交價格230萬元,銀質以55.2萬元成交。目前金銀銅三品仍然為珍品,根據出水情況,銀質稍多,金和銅均罕。根據品相成交價維持在數十萬元不等。
2011年岷江大橋至鎮政府一線江中出水的「西王賞功」金錢和銀錢
據吳天文介紹,該賞功幣集中出水於2011年,出水地點位於彭山岷江大橋至鎮政府一線的江中。
在彭山文管所,有一本《彭山縣誌》。上面這樣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
吳天文說,從記載看,清政府這次組織大規模打撈行動,確有所得,但寶物的數量,有浮誇之嫌。「事實上,當時人力、財力和物力,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有理由懷疑,仍有大量沉銀在江底。
隨著案件審理的進一步進行以及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西王賞功」終將剝去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而由此展開的對於「西王賞功」以及那段歷史的研究解讀,也將翻開新的一頁。
縱觀一百多年來的西王賞功幣學術史,包括其發現、流傳、收藏、研究的歷史。關於西王賞功幣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發現者,相傳為清代光緒末年的張掃巴,他在成都市上五洞橋一冷攤見到一枚西王賞功金幣,以八十文購入,卻將其熔化得金。清代光緒年間,即公元 1875 至 1908 年,文獻中所說的「光緒末」,若以最晚的 1908 年作為時間坐標,至今亦有110 年的歷史。
目前所見發現最早的西王賞功幣實物,是收藏家蔣伯壎的西王賞功金幣。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金錢
直徑:50.28 毫米
1963 年被上海博物館收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博曾經以珍藏唯一一枚西王賞功金幣而聞名於世,堪稱「存世孤品」。檢索有關西王賞功幣的發現、收藏及研究文獻資料,呈現出時斷時續、不甚連貫的特點。以2011年有較為明確出水時地的西王賞功金銀幣的發現作為重要節點,可將其學術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前段屬於西王賞功傳世品探索階段,即 20 世紀初至 21 世紀的前十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世紀20至40年代,有關西王賞功金銀幣的收藏與著錄見諸文獻較多。
1927至1932年,蔣伯壎任職於蜀地,得到一枚西王賞功金幣。
1933年,羅伯昭購得西王賞功銀幣一枚。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銀錢
張丹翁、羅伯昭先後於1933、1935年在上海《晶報》撰文,介紹有關西王賞功幣的發現、收藏情況,張丹翁首次提出了西王賞功金、銀、銅「三品說」。1938年,丁福保編《古錢大辭典》刊行,將與西王賞功幣相關文字內容及其拓本匯集書中。
1940年,丁福保編纂《歷代古錢圖說》由醫學書局出版,該書對西王賞功金、銀、銅「三品說」予以肯定,這一觀點通過此書在泉界更大範圍內得到傳播。
20世紀60年代初,關於西王賞功金幣的入藏事宜,今有檔案可查。主要是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上博兩家文博單位,圍繞著蔣伯壎收藏的這枚西王賞功金幣展開一系列活動,涉及到鑑定、徵集、收購等問題。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銅錢
後段是自2011年至今,特別是2017年考古發掘出水大量西王賞功金銀幣,使得其研究進入新階段。
這些金銀幣的基本特點是 :
第一,錢體較大,圓形方孔。
第二,闊緣,輪郭上密布縱向銼痕,大多與方穿左右兩側平行,個別銼痕略斜。
第三,地張較為粗糙。內郭較寬,四角 方正。
第四,正面方穿四周,鑄有「西王賞功」四字楷體陽文,對讀。四字分布均勻,筆畫較粗,用筆雄強。「西」「王」兩字上、下相對,每個字因所處空間呈橫勢,故兩字結體方正;「賞」「功」兩字左、右相峙,單字所處空間呈縱向,兩字結構均取縱勢。
第五,素背。內外郭、四字錢文的光潔度均高於地張。
第六,鑄造工藝水平相差較大,良莠不齊,優質者做工精整,拙劣者沙眼遍布。
第七,西王賞功發掘品的大小、重量,存在一定的差異。
四川省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銅錢
直徑:4.8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銀錢
直徑4.5釐米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西王賞功」銅錢
江口遺址西王賞功考古發掘品的發現,為傳世品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成為鑑別傳 世藏品的標準器。也為今後探索中國錢幣學的一個特殊門類紀念幣(章)體系構成增加了鮮活、詳實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