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奇珍:張獻忠「西王賞功」錢!

2020-12-14 騰訊網

「西王賞功」是古錢幣界一個爭論頗多的話題,此前進入博物館館藏的不過幾枚,且來源不甚清晰。民間交易時有「西王賞功」出現,真耶?假耶?源頭何在,也如霧裡看花。

但一個盜寶大案的破獲,為大家帶來了西王賞功錢的真實情況。這便是於2016年破獲的張獻忠江口沉銀案,前後共抓獲70多位犯罪嫌疑人。

據史料記載,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參加農民起義,1644年,他在成都稱帝,建國號「大西」,後來兵敗四川,有大量金銀沉入岷江江底。自此,「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尋銀決」,在當地流傳。

2017年1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聯合對四川眉州市彭山區江口鎮附近的岷江河道進行局部圍堰,抽乾堰內江水後進行發掘。

出水遺物夾雜於砂卵石之間或分布於由磚紅色粉砂巖構成的基巖衝刷槽內,有各類遺物共計 3 萬餘件 。

其中,發現西王賞功金銀幣數量達到200餘枚,令世人矚目。

本文所說「西王賞功幣」的概念,不是流通貨幣,不具有通貨的性質。就其狹義而言,性質為獎勵軍功的紀念章,是明代賞功內容與錢幣形式相結合的產物,亦屬於廣義上的錢幣範疇。對於以往國內各大博物館有關西王賞功幣的收藏史、形制、性質及鑄造時地等問題,筆者已做過較為系統的論述。

限於當時條件,使用資料均為傳世品。今以四川彭山江口遺址出水西王賞功考古發掘品為重點,圍繞發掘品特點及其與傳世品的比較、對西王賞功銅幣傳世品的反思、發掘品的學術價值等問題展開討論,從而將會對西王賞功幣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先來看看,公安部門藉助媒體首先披露的是徐成雲團夥的作案過程——

2012年底至2013年期間,彭山人徐成雲找到同鄉經商的王敏、江口鎮雙江村漁民梁建波商量,一起到岷江河內尋找寶藏。隨後,曾在大連某部隊服役、從事專業潛水的宋先明也加入其中。4人共同出資,在成都購買了潛水服、氧氣瓶、木船、金屬探測儀等裝備,開始下水尋寶。

判決書載明,4人在水下共盜掘1個青岡木筒,裡面有一個五十九兩銀錠、6張金冊、1個金老虎印章、多枚西王賞功錢幣以及若干銀錠、碎銀等文物。這個4人團夥的盜掘過程充滿著爾虞我詐。

2013年清明節之後,宋先明先後兩次下水,在淤泥中尋得「金老虎印」上的金老虎和印章底座,但瞞著徐成雲悄悄交給王敏。王敏以800萬元高價,將「金老虎印」賣給了彭山當地文物商人袁耀東。

本次破案所追回的國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判決書顯示,徐成雲4人團夥賣給袁耀東的還有150多個西王賞功錢幣,7張金、銀冊子。袁耀東再轉賣給成都商人曾祥德,曾祥德為此支付了1600萬元。然而,曾祥德也並非這些文物的最終買家。據彭山警方介紹,為追回這批文物,他們四次前往西北,才將這批文物從西北一位名叫韓樹平的富商處追回。

徐成雲發現團夥中其他三人對他隱瞞盜掘的寶藏,非常生氣。於是,叫上兒子徐業前往成都學習潛水、購買裝備,重新與梁建波搭夥,繼續在江中「淘寶」。

法院審理查明:3人的新組合,共計挖到3個五十兩銀錠、2個金西王賞功錢、1個銀西王賞功錢。其中2個五十兩銀錠、1個金西王賞功錢、1個銀西王賞功錢,徐家父子均瞞著梁建波,私藏轉賣。

隨後,徐成雲父子將瞞著梁建波的2個金、銀西王賞功錢賣了15萬元,徐業分得5萬元,其餘2個銀錠由徐成雲保管。

媒體披露破案追繳回的「西王賞功」金錢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3月,又有謝欣、郭志紅、謝洪加入徐成雲團夥,但沒什麼收穫。

2015年1月,當地人陳翔及其嶽父又入夥,整個團夥人數增至8人,陳翔先後挖掘出1個五十兩銀錠,其嶽父挖掘出2個十兩銀錠。

2016年9月18日,彭山區法院一審判決,徐成雲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犯倒賣文物罪,共判處有期徒刑7年,並處罰金12萬元。其子徐業,犯盜掘古文化遺址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處罰金6萬元。其餘三人,謝欣、郭志紅、謝洪分別被判處一年六個月至二年,緩期一年六個月至三年不等,並處1萬至3萬元不等的罰金。而先後與徐成雲父子有關聯的其他團夥成員,王敏、宋先明、梁建波、陳翔等均「另案處理」。

2016年初,眉山市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在接受《華西都市報》採訪時,也曾談到「江口沉銀」的一些出水情況,其中特別提到了「西王賞功」——

在吳天文展示文物中,還有兩枚圓幣,一金一銀,中鏤空呈方形,刻有「西王賞功」的字樣。「這類似於現在的軍功章,是當時張獻忠封賞用的。」

資料顯示,西王賞功錢,是張獻忠所鑄造的非流通貨幣。相傳有金,銀,銅三品,皆世所罕見,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西王賞功存世罕見,早年所知金、銀皆為孤品,後在彭山區有新的發現。2011年嘉德春拍出品金質、銀質西王賞功各一,金質成交價格230萬元,銀質以55.2萬元成交。目前金銀銅三品仍然為珍品,根據出水情況,銀質稍多,金和銅均罕。根據品相成交價維持在數十萬元不等。

2011年岷江大橋至鎮政府一線江中出水的「西王賞功」金錢和銀錢

據吳天文介紹,該賞功幣集中出水於2011年,出水地點位於彭山岷江大橋至鎮政府一線的江中。

在彭山文管所,有一本《彭山縣誌》。上面這樣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玉器等物」。

吳天文說,從記載看,清政府這次組織大規模打撈行動,確有所得,但寶物的數量,有浮誇之嫌。「事實上,當時人力、財力和物力,是很難做到的。」因此有理由懷疑,仍有大量沉銀在江底。

隨著案件審理的進一步進行以及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西王賞功」終將剝去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而由此展開的對於「西王賞功」以及那段歷史的研究解讀,也將翻開新的一頁。

縱觀一百多年來的西王賞功幣學術史,包括其發現、流傳、收藏、研究的歷史。關於西王賞功幣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發現者,相傳為清代光緒末年的張掃巴,他在成都市上五洞橋一冷攤見到一枚西王賞功金幣,以八十文購入,卻將其熔化得金。清代光緒年間,即公元 1875 至 1908 年,文獻中所說的「光緒末」,若以最晚的 1908 年作為時間坐標,至今亦有110 年的歷史。

目前所見發現最早的西王賞功幣實物,是收藏家蔣伯壎的西王賞功金幣。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金錢

直徑:50.28 毫米

1963 年被上海博物館收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上博曾經以珍藏唯一一枚西王賞功金幣而聞名於世,堪稱「存世孤品」。檢索有關西王賞功幣的發現、收藏及研究文獻資料,呈現出時斷時續、不甚連貫的特點。以2011年有較為明確出水時地的西王賞功金銀幣的發現作為重要節點,可將其學術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前段屬於西王賞功傳世品探索階段,即 20 世紀初至 21 世紀的前十年。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世紀20至40年代,有關西王賞功金銀幣的收藏與著錄見諸文獻較多。

1927至1932年,蔣伯壎任職於蜀地,得到一枚西王賞功金幣。

1933年,羅伯昭購得西王賞功銀幣一枚。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銀錢

張丹翁、羅伯昭先後於1933、1935年在上海《晶報》撰文,介紹有關西王賞功幣的發現、收藏情況,張丹翁首次提出了西王賞功金、銀、銅「三品說」。1938年,丁福保編《古錢大辭典》刊行,將與西王賞功幣相關文字內容及其拓本匯集書中。

1940年,丁福保編纂《歷代古錢圖說》由醫學書局出版,該書對西王賞功金、銀、銅「三品說」予以肯定,這一觀點通過此書在泉界更大範圍內得到傳播。

20世紀60年代初,關於西王賞功金幣的入藏事宜,今有檔案可查。主要是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上博兩家文博單位,圍繞著蔣伯壎收藏的這枚西王賞功金幣展開一系列活動,涉及到鑑定、徵集、收購等問題。

上海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銅錢

後段是自2011年至今,特別是2017年考古發掘出水大量西王賞功金銀幣,使得其研究進入新階段。

這些金銀幣的基本特點是 :

第一,錢體較大,圓形方孔。

第二,闊緣,輪郭上密布縱向銼痕,大多與方穿左右兩側平行,個別銼痕略斜。

第三,地張較為粗糙。內郭較寬,四角 方正。

第四,正面方穿四周,鑄有「西王賞功」四字楷體陽文,對讀。四字分布均勻,筆畫較粗,用筆雄強。「西」「王」兩字上、下相對,每個字因所處空間呈橫勢,故兩字結體方正;「賞」「功」兩字左、右相峙,單字所處空間呈縱向,兩字結構均取縱勢。

第五,素背。內外郭、四字錢文的光潔度均高於地張。

第六,鑄造工藝水平相差較大,良莠不齊,優質者做工精整,拙劣者沙眼遍布。

第七,西王賞功發掘品的大小、重量,存在一定的差異。

四川省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銅錢

直徑:4.8釐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王賞功」銀錢

直徑4.5釐米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西王賞功」銅錢

江口遺址西王賞功考古發掘品的發現,為傳世品研究注入了一股新鮮活力,成為鑑別傳 世藏品的標準器。也為今後探索中國錢幣學的一個特殊門類紀念幣(章)體系構成增加了鮮活、詳實的實物資料。

相關焦點

  • <古物尋蹤>實拍張獻忠「西王賞功」銅幣
    <古物尋蹤>【實拍張獻忠「西王賞功」銅幣】1644年,明末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據川時,自稱「大西王」,西王賞功錢是張獻忠在四川鑄造的一種賞功獎章,論功行賞用以獎勵有軍功者,有金銀銅三種材質,大小在46毫米,厚度2毫米,在江口沉銀彭山江口遺址發掘之前
  • 中國存世量最少的古錢幣:西王賞功古幣十大珍品之一
    西王賞功錢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是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四川鑄造,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為大西國國主賞功之錢幣(或者叫獎章)。 西王賞功 明朝末年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所鑄造非流通貨幣。相傳有金,銀,銅三品,皆世所罕見,泉界大珍。
  • 中玉文化——罕見錢幣珍品:「西王賞功」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而且中國的錢幣不但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其中更是不乏價值頗高、極其珍貴的錢幣品種,就像我們今天說的「西宮賞功」。賞賜錢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錢幣,由於其鑄造量小、質地貴重,流傳於世的數量極少,歷來都是珍貴的收藏品。其中泉界大珍——「西王賞功」因世所罕見,被譽為中國古錢五大名珍之一。2011年,曾被認為是「孤品」的「西王賞功」金、銀幣在中國嘉德上拍,金幣成交價為230萬元,銀幣成交價為55.2萬元,轟動一時。之後「西王賞功」錢幣大熱,市場上出現了很多臆造品,真品卻難得一見。
  • 張獻忠「沉銀」撈出水 「西王賞功」金、銀幣露真容(圖)
    【相關閱讀】張獻忠沉銀打撈出水 發現50兩大銀錠12釐米金封冊(組圖)張獻忠寶藏知多少?江中沉銀地點確定價值30億人民幣(圖)張獻忠「寶藏」所在地已確定 專家呼籲儘快組織考古發掘圖為工作人員展示「江口沉銀遺址」發現的「西王賞功」金、銀幣。
  • 西王賞功存世稀少,是古錢幣中的大珍
    西王賞功,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有金,銀,銅三品,屬泉界大珍,皆世所罕見。西王賞功相傳起源於公元1644年,當時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佔據川地,自稱「大西王」,在今成都建大西國,改元大順。特鑄此種「西王賞功」紀念大錢,以獎勵有軍功者,其作用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功勳章。此錢幣存世極其罕見,舊譜評其為五十名珍之一,是很多泉迷收藏的終極目標。
  • 張獻忠沉銀遺址出水文物超10000件 含西王賞功金幣
    /home/img/file/20170320/20170320133545_1826.mp4scolplayer視頻播放器張獻忠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 楊琳 何浩源 郝飛)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項目於2017年1月5日啟動,截止3月15日已發掘面積10000餘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餘件,包括西王賞功金幣
  • 西王賞功錢 銅質
    類似錢幣還有後代滿清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翼王石達開鑄造有「翼王賞功」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西王賞功」在古泉界多麼響亮的名頭。20年前,要想看看它的廬山真面目,只有到上海博物館才行。它是多少泉迷夢寐以求的珍品,又是多少泉迷終極的目標。2000年以後,「西王賞功」的神話被打破了。
  • 盛世典藏 歷史長河中的遺珠—西王賞功 金幣
    >藏品介紹: 西王賞功錢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是明朝末年起 義軍首領張獻忠在四川鑄造,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為大西國國主賞功之錢幣(或者叫獎章)。明朝末年起 義軍首領張獻忠所鑄造非流通貨幣。相傳有金,銀,銅三品,皆世所 罕見,泉界大珍。西王賞功」金錢,歷史記載發現只有幾枚。
  • 關於江口沉銀的一場辯論——西王賞功錢範的真假身份
    西王賞功錢範正方首先,這枚錢範是此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中出來的東西,其真偽性是不容置疑的。在這枚錢範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西王功」三個字,以及錢的外郭等內容。西王賞功金銀幣從該錢範所反映出來的信息看:西王賞功金銀錢在鑄造過程中顯然是沒有採用翻砂法,而都是模具鑄造的。
  • 稀有的西王賞功錢,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西王賞功錢是我國眾多錢幣中非常特殊的一種,錢幣造型精美,存世量極少,是我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以前有朋友問文瀚樂拍「賞功錢?這個賞功錢究竟是做什麼的?」下面就來仔細說道一下。先說什麼是「西王」,這個稱號是當年張獻忠自封的。
  • 國博館刊︱江口沉銀:火攻之後沉入江底的西王賞功幣
    根據筆者所見到的標本來看,西王賞功金幣8枚,一般為金黃色或暗黃色,有的錢體表面局部殘存疑似火燒痕跡。錢徑5.02—5.05、厚0.16—0.24釐米,重30.37—53.56克。西王賞功銀幣11枚,因錢體氧化,呈灰黑色。錢徑5—5.05、厚0.19—0.22釐米,重33.22—37.84克。根據統計數據分析,西王賞功金幣的錢徑基本一致,相差不大,厚度相差較大。
  • 關於中國西王賞功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古董鑑定知識:每天早上8點更新】 關於中國西王賞功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每個人的審美觀點,觀察角度,心理預期等諸多因素導致鑑定評價標準的差異。目前全球錢幣收藏愛好者們普遍認.
  • 張獻忠「沉銀」打撈出水 除銀錠外還有啥?
    1月5日,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中心區域發現的一批珍貴文物神秘面紗揭開,除發現刻有「大西」年號的銀錠及「西王賞功」金、銀幣外,最為珍貴的是長12釐米、寬10釐米、重730克,刻有29個字的金封冊,經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傳唱已久的張獻忠江口沉銀童謠被證實,這些寶物三百年後再面世
    而這句童謠說的就是300多年張獻忠的藏寶之地,明末時期的張獻忠盤踞西南等地,猶如一個流寇四處劫掠,而張獻忠將他所有劫掠過來的金銀財寶一起遠走高飛,但是被楊展於水上擊潰,而張獻忠也就將自己所有的金銀全部封存在江口,並且以石龍對石虎作為參照物。
  • 「張獻忠沉銀」考古發掘文物增至三萬多件,今秋尋找沉船
    金冊「西王賞功」金幣「西王賞功」銀幣「大順通寶」銅幣這次發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的器物為主,包括屬於張獻忠大西國冊封妃嬪的金冊,西王賞功金幣、銀幣和大順通寶銅幣,銘刻大西國國號的銀錠等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說,陳世奇曾是張獻忠手下敗將,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完全結合起來了,說明千真萬確,這些銀子就是張獻忠掉到水裡頭的。銀子是張獻忠的,對此,與會專家並無疑義。在江口沉銀遺址發掘出了世間罕有的「西王賞功」金銀銅幣,以及發掘出的金冊、銀冊、大量銀錠,和史料記載張獻忠經歷的戰事相吻合。但對於同時發掘出大量金銀首飾是否是張獻忠的,一些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花錢欣賞:不是錢的銅錢,古玩地攤10元一枚,看得多,買的少
    這種不是錢的「花錢」,源於漢代,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但不作流通使用,早期使用時主要是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圖為河南省滑縣縣城道口鎮三河灣的古玩收藏、寵物花卉市場上的一枚「天下太平」花錢。中國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圖為滑縣縣城道口鎮三河灣的古玩收藏、寵物花卉市場上的一枚「天官賜福花錢。
  • 張獻忠江口沉銀被盜文物賣了3億 一個印章800萬
    多年來,張獻忠在江口沉銀的傳說一直流傳,除了引發學界關注,傳說中沉入水底的寶藏也引發貪婪者的覬覦。面積不大的岷江河道江口段,各地聚集而至的盜挖者,潛入滾滾江流。隨後,金虎印、西王賞功金銀幣、金冊子、金銀錠等一件件文物被帶出水面,不僅製造了多個暴富傳說,同時也讓張獻忠江口沉銀這段歷史的輪廓愈發清晰。
  • 張獻忠江口沉銀遺址啟動水下考古 曾多次被盜掘
    童謠裡的「銀子萬萬五」,被認為是傳說中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被擊敗時藏起來的巨額財富。但這些「寶藏」究竟在哪裡?是否真的存在?一直眾說紛紜,但這些問題即將有個結果。1月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召開通報會,宣布啟動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 「張獻忠遺寶」流傳300年,未見真容,後來如何被發現並挖掘的
    ▲張獻忠和李自成張獻忠是明朝末年與闖王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清軍入關後號稱百萬的李自成「大順軍」迅速敗亡,而張獻忠的「大西軍」則進入四川繼續活動,直到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底才被清和碩肅親王豪格率軍擊敗,張獻忠本人也中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