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網特稿 4月11日,第29屆搖滾名人堂頒獎禮在紐約布魯克林落幕,涅槃樂隊在靈魂人物科特·柯本逝世20年之後,最終入選。儘管如此,這項榮譽相比涅槃樂隊在樂壇的地位來說,似乎根本不值一提。
點擊查看視頻:涅槃樂隊《seasons in the sun》MV
1994年4月5日,科特·柯本在飽受胃病、毒品和輿論的流言蜚語折磨之下,選擇在西雅圖的家中用一把獵槍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用歪歪扭扭的筆跡在遺書中寫道:「我已經很多年不能從音樂,以及讀和寫中得到激情了。」如同一場狂躁而扭曲的夢,涅槃樂隊的輝煌也隨著這場悲劇煙消雲散。
刻度:柯本的自殺不是傳奇的終點而是起點
在全世界的樂迷心中,包括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受到「打口文化」滋養的一代年輕人心中,科特·柯本的自殺並不是傳奇的終結,而是一個起點。柯本的死使他成為歷史,成了樂壇上無法超越的符號。每年的4月5日都變成了一個節日,有無數支樂隊唱著涅槃的歌,向他們致敬。
柯本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7歲,永遠年輕。而昔日年輕的我們漸漸穿過時間之箭,遠遠超過27歲這個刻度,甚至有一天面目全非。
身份:格格不入的消費社會「寵兒」
在我們年輕時,總是裝模作樣地擺弄吉他,彈起涅槃的歌。我們一無所知,卻自以為無所不知。而在此時此刻,我可以去寫一堆涅槃樂隊的歷史,講講他們和槍花的事兒,還有他們怎麼支持同性戀,講講「心形盒子」,還有他們在不插電音樂會上惡搞《Sweet home Alabama》;講講柯本是怎麼跳到鼓架上,還有他自殺時用的姿勢,他的遺書,他的胃病和極具天賦的畫作,還有他是怎麼莫名其妙地搞砸了MTV採訪的。可是這些好像都不重要。在此時此刻,當我們試圖去談論科特·柯本時,言語終於失去了力量。在現在,或是曾經消逝的無數個時刻,當柯本被當做英雄、殉道者和偶像時,你再怎麼抒情都是理所當然——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涅槃的音樂太悅耳了。這似乎和朋克精神背道而馳,而朋克是什麼?它也許只是消費社會的一點兒小小的幻覺而已。這更像一個圈套,涅槃在商業上的成功最終摧毀了他們。曾經被趕出家門,在橋下流浪,百無聊賴地釣魚的科特·柯本,忽然成了唱片工業的寵兒。他變得富有、名望卓著,而他始終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而樂迷和媒體正是喜歡他的「格格不入」。這是一個如此荒誕而詭異的世界,柯本只有疲憊地順從和反抗,甚至無法分別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從《In Utero》可以聽到,它已經榨乾了柯本最後一點兒精力,之後只剩下模仿《All Apologies》的《Do Re Mi》。
紀念: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當很多人試圖把柯本變成神,又試圖把他還原成普通人的時候,樂迷和柯本仿佛陷入了雙重誤讀的陷阱,人們希望按自己的方式理解科特·柯本,賦予他所不能承擔的東西,還把這種誤讀當作熱愛的唯一理由。但這沒關係,也許柯本只是屬於世界的一部分,不需要去解碼和理解,他只是曾經存在過,僅此而已。
在年輕的時候,我一直聽著涅槃的歌,我熟悉他們的每一個和弦。涅槃是很多人年輕時的背景音樂。那是一段洋洋自得的日子。涅槃是一個標記,屬於很多年輕的人們,此外還有格瓦拉、鮑勃·馬麗、迪倫和約翰尼·卡什、列儂、克萊普頓,還有了不起的吉姆·莫裡森。還有好多人,比如地下絲絨和亨德裡克斯……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變老了一點兒,就會變得非常不好意思。因為你曾經年輕過。
科特·柯本去世20年了,我們在生活中停下來,談論他的時候,其實是在談論自己的青春。其實,我不希望他是一個符號,一個偶像,或是隨便什麼。但是涅槃和我們的生命裡的最美好的一段時間有關係,是我的幸運。他屬於很多人。他屬於我,我是這麼想的,雖然這不意味著什麼。
▍關於科特·柯本的電影 ▍
導演: 大衛·馬克 David Markey
主演: 涅槃 / 科特·柯本 / 金·戈頓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 歷史
故事:導演David Markey在1991年的後半年,帶著自己的攝影機,和當時還處在萌芽時期的兩支朋克樂隊「音速青年」和「涅槃」一起,紀錄他們的歐洲巡演之旅。當中還穿插了其他朋克樂隊像Dinosaur Jr、Babes In Toyland等的表演。
2、《涅槃樂隊現場!今夜!全滿!演唱會》 Nirvana Live! Tonight! Sold Out!(1994)
導演: 凱文·科斯雷克 Kevin Kerslake
主演: 科特·柯本/涅槃樂隊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故事:涅槃樂隊演唱會紀錄片
導演:Rob Fox
主演:科特·柯本/尼克·凱夫
類型:紀錄片 / 音樂
故事:集合一群怪胎藝術家的影像
導演:道格·普瑞
主演:科特·柯本/ 7 Year Bitch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歷史
故事:紀錄片涵蓋了幾乎所有90年代初期西雅圖的垃圾搖滾樂隊
導演:尼克·布魯姆菲爾德
主演:尼克·布魯姆菲爾德 / 科特·柯本
類型:紀錄片 / 音樂 / 傳記
故事:綜合了錄像、談話片段和未曾公開的照片,為觀眾展現出一個驚人醜惡的情景。這部記錄片屬 CINEMAX Reel Life 記錄系列, CINEMAX Reel Life 專以製作社會名人題材的記錄片,曾獲奧斯卡獎、學院獎和艾米獎。
6、《朋克25年》25 Years of Punk (2001)
主演:比利·喬·阿姆斯特朗/科特·柯本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故事:回顧了朋克運動在紐約和英格蘭的興起,包括70~80年代地下朋克運動的場景以及90年代朋克的復興。
7、《娛樂圈101個震撼時刻》101 Most Shocking Moments in Entertainment(2003)
導演:Chad Doreck
主演:本·阿弗萊克/伍迪·艾倫/科特·柯本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故事:電影揭示了娛樂圈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悲劇性的時刻,這些特殊的時刻震驚了美國公眾。
導演:蘭斯·班斯
主演:科特·柯本 / Chad Channing
類型:記錄/音樂/劇情
故事:涅槃樂隊紀錄片
9、《This Is Known as The Blues Scale (2004)》
10、《NotNa (2005)》
導演:蘭斯·班斯
主演:科特·柯本 / Anton Corbijn/Joseph Arthur
類型:記錄/音樂/劇情
故事:涅槃樂隊紀錄片
11、《安東·寇班導演的作品》(The Work of Director Anton Corbijn 2005)
導演:安東·寇班
演員:Joseph Arthur, Bono, Nick Cave
類型:紀錄片 / 音樂
故事:根據Joy Division樂隊伊恩·柯蒂斯遺孀狄波拉口述拍攝的紀錄片
導演: 格斯·范·桑特
主演: 麥可·皮特 / 盧卡斯·哈斯 / 艾莎·阿基多 /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故事:布雷克是一個通身充滿憂鬱氣質、內心敏感纖細的音樂人。商品社會和都市喧囂已經讓他精疲力竭,他從大都會逃脫,躲在森林中的別墅。幾日的獨處後,布雷克獨自在地下室演奏最後一支曲子,隨後仰望天堂,不再回還……本片根據涅磐樂隊主唱柯特·科本生前最後的一段經歷改編,榮獲2005年坎城電影節技術大獎。
導演:AJ Schnack
故事:本片根據著名音樂記者Michael Azerrad在1993年創作的傳記《做你自己:涅槃的故事》時所留下的採訪柯本的珍貴錄音磁帶為基礎創作而成。在這部記錄片中,科本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從童年到青春期,那些進行音樂探索的日子,以及之後是如何面對那些紛至沓來的名譽。出現在影片中的對話都此前從未公開發表過的,它向人們勾勒出了一個被全世界談論了十幾年,卻始終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的孤獨的藝術家形象。
導演:P David Ebersole
演員:Patty Schemel, Courtney Love, Eric Erlandson
類型:紀錄片 / 音樂
故事:柯本的遺孀考特妮和她原先所在的Hole樂隊的成員們已準備好再次相聚。這將是她們闊別十年後的再聚首。
15、珍珠果醬二十年 Pearl Jam Twenty (2011)
導演: Cameron Crowe
演員:珍珠果醬/科特·柯本
類型: 紀錄片 / 音樂
故事:以回顧樂隊的事業歷程為主題,記錄了Pearl Jam樂隊這20年來的心路歷程及發展經過。電影包含了Pearl Jam樂隊這20年來每位成員的成長經過、臺前幕後的故事,以及樂隊的一些最珍貴的回憶,還有一些大家從未聽說過和見過的畫面以及採訪內容。
附:科特·柯本人物小傳:
英文名Kurt Donald Cobain,1967年2月20日—1994年4月5日,美國音樂家,以身為垃圾搖滾樂隊涅槃樂隊的主唱、吉他手與詞曲創作者著名。
憑藉著第二張專輯《Never Mind》中的主打單曲《少年心氣》,成功打入主流市場,並推廣了另類搖滾的延伸曲風:垃圾搖滾,躍身成了「X世代」的「旗艦樂隊」,而樂隊的領銜者柯本則被媒體奉為同輩的「發言人」。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柯本被藥癮纏身,並被圍繞著他與他的妻子、音樂家寇特妮·洛芙的職業及私人壓力壓得難以喘氣。1994年4月5日,柯本被發現死於西雅圖的家中,官方裁定死因是飲彈自盡。柯本的死並成了爭論不休的話題。
涅槃樂隊自他們的首張同名專輯開始,單在美國便擁有2500萬的專輯銷售量,在全球更超過了5000萬。
科特柯本的遺書全文:
致巴達:
這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傻子發出的聲音,他其實更願做個柔弱而孩子氣的訴苦人。這張條子應該很容易理解。所有的警告都來自於這些年來的『朋克搖滾101』,自從我第一次介入那包含著獨立性、應當稱為道德原則的東西之後,你們團結一致的擁戴已證明是非常真實的。我已經好多年都不能從聽音樂,寫音樂以及讀和寫東西中感到激奮了。對於這些事我感到了一種難以形諸文字的負罪感。比如說,但我們來到後臺,燈火熄滅,人們狂躁的咆哮響起,這一切對我的影響就遠不如對Freddy Mercury(「QUEEN」樂隊主唱,1991年因愛滋病辭世。)影響那麼大,他似乎喜歡而且把玩那些從人群中而來的愛與讚美——那正是我讚賞與嫉妒的一切。
事實上我無法欺騙你們,無法欺騙你們中的任何一人。那對你對我都不公平。我能想起的最大罪惡便是欺騙人們,裝模作樣,做出一副我100%地快樂的樣子。
有時候我似乎應當在出場之前有臺打卡機。我盡了我全部的力量去喜歡這一切,我的確也喜歡。但這還不夠。我喜歡這一事實,即我和我們樂隊感染和款待了不少人。我太敏感了。我必須清度麻醉才能重獲我在孩提時代曾有過的熱情。在我們最後的三次巡演中,我對所結識的所有的人和我們音樂的歌迷都有了更多的欣賞,但我還是無法克服我對每個人都抱有挫折感、負罪感和同情。在我們所有人中都有善意,我就是太愛人們了!愛的太多以至於讓我感到真的太他媽憂鬱,一個略為憂鬱的、敏感的、不領情的、雙魚座的耶穌式的人物!
我有一個女神般的妻子,她為理想和打動人而拼命努力,我還有個女兒,她讓我回憶起我的很多過去,她對那些她遇到的人致以全部的愛和快樂的吻,因為每個人都那麼好,而且不會對她有任何傷害。這也讓我驚恐萬分,以至於我只會瞠目結舌。我沒法容忍那種想法,就是弗蘭西絲將變成象我這樣自我毀滅、走向絕路的搖滾歌手。
我快樂的擁有一切,非常快樂。我充滿感激。可自打我7歲以來,我總的來說就對人類充滿了仇視,僅僅因為人們似乎太過容易地友好相處,而且還會同情,同情!僅僅因為我覺得自己對人們有太多的愛與同情。從我那燃燒而令人慾嘔的胃之深處感激你們所有人,感激你們在過去歲月所有的來信和關心。我是個太過反常和抑鬱的小子!我已經沒有任何激情了,所以要記住「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和平,愛,同情。
Kurt Cobain
Frances 和 Courtney,
我會伴你們到老
Courtney 請繼續前行,
為了Frances ,為了她的生活
沒有我她的生活會快樂許多。
我愛你們!愛你們!!
關鍵詞解釋:
垃圾搖滾:又譯油漬搖滾(英語:Grunge,另被稱作西雅圖之聲),是隸屬於另類搖滾的音樂流派,起源於1980年代中期美國的華盛頓州,特別是西雅圖一帶。垃圾搖滾是硬核朋克、重金屬與獨立搖滾的延伸,普遍使用猛烈的破音電吉他作演出,與歌曲力度、淡漠或滿斥憂慮的歌詞形成強烈對比。
X世代:這一詞彙最先出現在傳奇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相片特輯,他用這來形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一代。這特輯1953年於英國的picture post及美國的holiday刊出。羅伯特·卡帕自己的解釋:「我們稱這個未知的世代為x世代,這世代中,我們意識到,縱使我們滿腔熱誠,有些事情還是憑我們的財力及能力都做不來的。
作家John Ulrich曾定義,x世代通常是指欠缺身份認同、面對著前景不明朗、甚至惡劣的未來的一群青年。這個詞彙在1960年代中到1970年代中期都被使用,但定義就漸漸由當初的一整代人,轉為狹義的形容對搖滾及punk十分熱衷的英國白人青年。 這個的是1991年之後大為流行的一個生活型態名詞,。源於1991年道格拉斯·柯普蘭出版的同名小說《X世代:速成文化的故事》。在小說當中,柯普蘭將1950年代後期和1960年代之間出生的世代,定義為X世代。也就是過去稱為嬰兒潮世代的下一世代。有很大一部份X世代的討論與解釋,都是針對在美國與加拿大地區在這個時間出生的世代。
搖滾名人堂: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博物館及研究機構,如其名所暗示的那樣,它致力於紀錄一些最知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搖滾藝術家、製作人和其他對唱片工業有重大影響的人物的歷史。
很多樂隊拒絕被選入搖滾名人堂。今年提名入選的KISS樂隊就很堅決拒絕出場表演。在他們之前,「槍花樂隊」(Guns N' Roses)的主唱乾脆拒絕被提名,而「性手槍」(The Sex Pistols)不僅躲開了提名,還親筆發公告嘲笑搖滾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