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處黃河流域腹地,介於內蒙古高原、陝北高原、豫西北山地和華北平原之間。境內山脈、河谷、丘陵、平川多種多樣,高差懸殊,致使氣候、土壤、生物的分布既有緯度的地帶性,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
其中糧食種類齊全,出產稻、谷、小麥、玉米、高梁、夜麥、養麥、糜、黍、豆類、薯類等,盛產葡萄、蘋果、梨、棗、核桃。其中上黨的黨參、雁北的黃芪、五臺山的臺磨都聞名全國,野生動物資源繁多,山西陸棲脊椎動物就有82種405屬,而且數量較大。如山雞、石雞、黃羊、山豬、野兔、山雀、麻雀、鶴鶉、斑鴻、大雁、巖鴿、青蛙、大氮、田鼠、蛇等。山西的畜牧業和養殖業也比較發達。目前豬、牛、羊、雞、鴨、鵝及淡水魚類等都比較充裕。
陝西風味菜屬土菜系,三晉飲食文化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概括起來,山西風味菜可歸納為6大類:一是歷史傳統名菜,如襄汾蒸盆、神仙雞、紅燜熊掌等;二是地方風味菜,可分為太原菜(亦稱陽曲菜或晉中菜)、晉南菜、晉北菜和上黨菜4個部分,其中以太原菜為主。三是養生菜,如黃芪煨羊肉;四是民間家常菜,如家常豆腐、酸菜熬魚、米粉肉;五是五臺山僧侶齋菜;六是改革創新菜,如八珍酒鍋頭腦。
重點說地方風味菜,它可分為太原菜(亦稱陽曲菜或晉中菜)、晉南菜、晉北菜和上黨菜4個部分,其中以太原菜為主。
太原菜以太原市為中心,匯集壽陽、榆次、祁縣、太谷等地的烹調技藝,吸取京、豫、魯、滬、川等南北各地菜餚烹調之長,兼收並蓄,逐步形成一套有獨特風味的地方菜品。從烹製技法和菜餚特點來講,又可分為「莊菜」和「行菜」兩路。
莊菜即解放前大商賈、票號、金店等食用的堂菜。這類店號專聘優秀廚師伺候東家和接待來往客商。其食品很講究,有的大莊按年編排食譜,一年內不吃重樣飯菜。這路菜近似「官府菜」,又帶有濃厚的家鄉風味的家常味道。用料考究,製作精細、注意火候,講究補養保健。
另一路是行菜,就是社會飲食行業經營的飯菜。這路菜烹調技法較全面,用料比較廣泛、講究色澤造型。
晉南菜以臨汾、運城為代表,該地區生活食俗與陝西中部相近,口味偏重於辣、甜,菜餚烹製技法多用瘤、炒、餘、燴、湯品,如「蜜汁葫蘆」、「油納肝」、「梨兒大炒」、「糖醋茄盒」等。
晉北菜以大同、忻州菜餚為主,此地區在歷史上大部分是半農半牧區,菜餚烹製擅長燒、烤、燉、燜、涮等法,口味偏重油厚香成,如「全家福」、「什錦火鍋」、「涮羊肉」、「油淋魚卷」等。
上黨菜以上黨盆地和晉城菜為主,此地生活食俗與豫北地區相仿,菜餚烹製擅長燻、滷、燜、燒,如「燒大蔥」、「臘驢肉」、「肚肺湯」、「白豬頭肉」、「芙蓉雞」等均是當地傳統名餚。
概括起來,山西風味菜有四大特色:
第一,擅長火功,燒、燜、烤、煨、燉,比粵菜烹飪工序多,技術也較為複雜。
第二,注意養生,北方名貴滋補藥材如黨參、黃芪、枸杞等均調配入菜。
第三,普料精做,如豆腐、酸菜,雖是極普通的原料,但精加工後均能做成上等菜。
第四,香鬱味濃,講究原汁原味,軟嫩酥爛,味道醇厚,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