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山西省地級市,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總面積2.515萬平方千米。
忻州市擁有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等知名旅遊景點;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 、「雙擁模範城」 、「中國觀光旅遊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 、「國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2017年6月,忻州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忻州市風味小吃:
1、定襄蒸肉
定襄蒸肉是山西定襄塞北的一種特色名吃,相傳為當地進貢宮廷之貢品,現在也是當地民間宴席必備佳餚之一。食材主要以精瘦豬肉為主,輔以澱粉、植物油及各種調味品製成。具有肉香撲鼻,多食不膩等特點。
豬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調味作料混合,放入碗裡再蒸。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在古時,定襄蒸肉為當地進貢宮廷之貢品,歷代宮廷御苑將它視為珍品。在當地也是民間宴席必備佳餚。
定襄蒸肉具有肉香撲鼻,回味無窮,多食不膩等特點,經常食用既補充必要的多種營養成份,又克服了肉類食品高脂肪、高膽固醇等弊病。它既是宴席及家庭餐桌上之理想佳餚,也是旅行野餐之方便食品,更可做訪親探友之饋贈禮品。
2、面栲栳
莜麵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屬於晉菜。「栲栳栳」是用面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品,因其形狀象「笆鬥」,民間叫「栳栳」。
莜麵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麵食之一。它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
3、保德碗託
保德碗託是山西省忻州保德縣的一種傳統小吃。風味獨特,為小吃之上品。碗託,顧名思義是將蕎麥麵製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籠蒸熟晾涼後,拔出一個和碗形狀相似的「託」來。地道的保德「碗託」用的蕎麥麵,是把粗的、黑的篩去,留下白的、細的,稱為「上蕎面」。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託,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
蕎面碗託宜涼調,宜熱燴,或澆以素湯,或拌以肉醬。不僅是待客之佳餚,還有疏通腸胃,清燥熱,之功用。外地人到此,無不以一嘗為快。現保德縣城專營此業者甚多,還有在外地高攤應市,深受食客欣賞。
4、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食兒、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流傳於山西太行山區的河北平山、井陘及山西五臺山一帶人春節期間的傳統麵食小吃之一;是五臺特產之一。每年年關,家家製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臺人便創製了一種粗糧細作的食品。
5、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是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中秋節傳統特產,以香鮮酥甜聞名忻州乃至整個山西。神池月餅被認定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點」,以其「皮酥餡香、口味濃鬱、鬆軟不膩、久存不變」的特色贏得了晉陝蒙一帶民眾的喜愛。其製作技藝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6、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是山西省一種烤制的地方傳統名點,麵餅呈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根據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
原平鍋魁不僅馳名三晉,而且遠銷內蒙古和京津唐地區,像用於筵席的小鍋魁 被人戲稱為「蛤蟆含蛋」的空心鍋魁,還有鮮肉鍋魁、玫瑰鍋魁等等,品種繁多,備受人們的青睞。原平鍋魁特點是嘴嚼利口不沾牙,存放色味不變,始終酥脆如初。
7、河曲酸撈飯
河曲人發現泡酸了的糜米飯有清熱解渴的功用,於是用心製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攝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時後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河曲人將這種粥稱之為酸稀粥。在酸湯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後上籠蒸熟的米飯,稱為酸撈飯或「糜糜飯」。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戶戶鍋臺上都有了一隻「酸米罐」,裡面泡著糜米,利用鍋臺的溫度任其發酵,隨吃隨撈,子孫相沿,愛莫能舍。
河曲人做酸粥時還經常加入土豆、紅薯塊,酸撈飯一般配大燴菜食用。酸米湯不僅是解渴生津的好飲料,還可以解酒。這種偶然發現並逐漸演變為普遍的飲食習慣流傳到晉北各地乃至山西許多地方,千百年來已成為山西民間飲食文化中極有特色的民間食俗之一。 特別是在夏季,河曲人一日三餐多以此為食。
8、高粱面魚魚
高粱面魚魚是高粱麵團放在案板上用手搓製成光滑如「小魚」般的形體,是山西晉中、呂梁、晉北忻州地區百姓粗糧細做的經典麵食,尤其是忻州一帶,這是人們招待客人的「佳餚」。因山西人叫「高粱面」為「紅面」,因此,「高粱面魚魚」也叫「紅面魚魚」。
高梁面魚魚是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忻州的農家婦女們搓魚魚,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
9、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山西代州傳統小吃,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
10、陽麻葉
崞陽的「麻葉」,酥酥的,香香的,還帶有許些甜味。趕集或廟會時到處是「崞陽麻葉」的招牌,後來縣址遷到了原平有人就稱它為原平麻葉了!
麻葉是晉西北當地著名特產。即便你跑遍晉西北許多縣城,吃過神池月餅、五寨燴菜、五臺蘑菇、靜樂碗託,唯獨很少見原平麻葉上市,其真諦只有土生土長的崞陽人才能品味出來。在當地農村,也不是一般時間就能吃到麻葉,必須逢趕集或者廟會,在萬人空巷的時候,你就能很輕鬆尋見賣麻葉的臨時小攤。崞陽麻葉和太原俗稱的麻葉不同。太原麻葉就是在油鍋中炸出的黃燦燦的油條,長長的,吃起來脆脆的。陽麻葉製作方法比較複雜,必須選用精製麵粉、發酵粉和糖劑,輔助油、鹽、鹼、礬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製攪拌成鬆軟麵團,用刀雎切成約半兩重的小面塊,拉長兩根扭兩圈,圓圓的,粗細不等,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選用晉西北的胡麻油,不過現在多用色拉油,兩種風格大同小異。
11、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瓦酥,約長10釐米、寬4釐米、厚0.5釐米,內外皆呈金黃色,上印「忻州瓦酥」字樣。每公斤約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塊。其質酥脆,味甜香鬱,堪稱爐食中之一絕。久放色味不變,常食有健胃壯身的功用。製作瓦酥選用精粉、純蛋黃、上等食油、細砂糖為料。成型時用模託就,再經油炸,出鍋後壓製成瓦狀。
這種食品,因其好吃,易儲存,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為人民群眾喜歡食用的餅類之一。
怎麼樣?山西忻州11大風味小吃大家是否吃過?感覺味道如何?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