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嘉蔭地區晚白堊世地層十分發育,並產有以恐龍為代表的豐富的動、植物化石。自1902年馬納金髮現化石及俄羅斯專家裡亞賓寧正式命名黑龍江滿洲龍以來在龍骨山先後發現了鴨嘴龍類化石、霸王龍類、馳龍類、白鯊齒龍、福井盜龍化石等。其中以鴨嘴龍類化石的數量大且種類居多;主要為鴨嘴龍亞科中的黑龍江滿洲龍和賴氏龍亞科的嘉蔭卡龍。除恐龍化石外,還出土了龜、鳥、魚、蜥、鱷等珍貴的動物化石和豐富的被子植物化石,還有無脊椎生物包括腹足介、葉之介、雙殼類、介形蟲共組成23個生物組合帶和生物組合。
產地的科研意義一、恐龍類群的研究意義
黑龍江嘉蔭地區是我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產地,在我國晚白堊世恐龍的研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裡發掘出土大量鴨嘴龍類化石,是研究大型鳥腳類恐龍,尤其是鴨嘴龍類系統分類和演化的理想地區。對系統了解鴨嘴龍種群的發展和進化及其種類具體劃分提供了良好的地質依據和研究區域。
二、K/Pg界線及地質地層研究意義
有關白堊系(K)與第三系(古近紀Pg)界線及K/pg界線之交時期發生的全球性地質事件,學術界爭論以久。對這一全球性地質事件,人們曾提出許多假說來試圖說明大約65百萬年前導致生物大滅絕和復甦的原因。中國是全球陸相白堊紀發育最全的國家之一,但涉及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k-pg)界線附近的地層到目前為止僅在黑龍江嘉蔭地區確立。目前,黑龍江嘉蔭地區的K-Pg界線點以被國際上列入全世界K-Pg界線的第95號點。有關嘉蔭地區晚白堊世-古新世生物群及K-Pg界線的研究成果,為我國及東北亞地區中、新生代之交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地的科普價值一、恐龍知識科普價值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是以龍骨山為依託建立,園區內恐龍種群多樣、數量繁多,從大型蜥腳類恐龍到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模型應有盡有、形象逼真;並附有原化石發現地、發現時間、種類劃分的簡介,使廣大恐龍愛好者和學者能夠更清晰和直觀的了解恐龍的種類劃分、外觀形態、種群分布等諸多恐龍知識。
二、化石修復知識科普價值
地質公園內建有化石展示的博物館,龍骨山發掘的化石以組裝成架、獨立肢體、獨立頭骨、單品化石的方式在博物館內展示,並展示化石修復室,使廣大恐龍愛好者和學者在這裡了解到化石組裝及修復的過程。
三、地層剖面埋藏遺址的科普價值
龍骨山沿江有五個化石埋藏層位,有化石埋藏的完整地質層位,嘉蔭地區的晚白堊世地層主要集中在出露的黑龍江右岸,典型剖面(自上而下)主要集中在龍骨山漁亮子組剖面,剖面層位清晰,是廣大學者可以走入化石埋藏和發掘現場,實地學習和專研。
產地的保護管理情況一、地層保護及管理
龍骨山化石埋藏遺址地裡位置較為特殊,緊鄰中俄界河黑龍江而立,近年來為了保護地層完整,保護化石不受江水衝刷,先後沿江建設了2千米的防浪牆體,防止山體水土流失的山體護坡,並在護坡上種植抓附力強的植被,大大減少了化石的裸露和流失,同時成立專門巡查隊,對龍骨山沿江裸露地帶進行定期巡查。
二、化石埋藏層位及出土化石的保護及管理
對挖掘清理完成的化石層位配備專業專職人員進行回填,對清理出的化石進行分類登記,歸類存檔,做到每一塊化石都建立獨立檔案。並建立獨立的分類館藏化石區域,對區域內的溫溼度進行專業調控,防止藏品發生有損其珍貴价值的變化。
科研與科普互為彌補、互相促進,科研人員進行科普工作是責任和義務。
化石網堅持把最前沿的科學內容和科學故事以最為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享給最廣泛的大眾。
願意與社會各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
化石網(http://www.uua.cn/)——科研與科學傳播
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投稿請聯繫 徐洪河(郵箱:hhxu@nigpas.ac.cn )
鑑定化石請至化石網論壇(http://bbs.uua.cn/foru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