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出名的一篇文章,入選教科書。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它的魅力在哪裡呢?
《荷塘月色》可以說是朱自清散文集中的巔峰之作,作者熟練的運用各種藝術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一副清新、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卷。
動靜結合,虛實穿插。從文章的構思結構中,作者應用濃重的筆墨來描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靜態描寫主要集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動態描寫: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動靜結合的描寫,使荷塘月色美景更加生動,有生趣。
實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
虛寫: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虛實穿插: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
空間立體多方位描寫。作者觀賞整個荷塘月色的美景,從平視到俯視,細看到鳥瞰,由遠及近,從上到下,從裡到處多角度描繪荷塘月色的迷人美景,使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卷充滿詩情畫意。
多種修辭手法的應用,恰到好處。比喻手法: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花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
對比手法: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顯得輕俏。
襯託手法:以"沒精打採"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託四周的寂靜。
擬人與比喻相結合的手法: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多種感官的角度描寫作者用多種感官的角度來描寫荷塘月色的美景。
嗅覺的角度與聽覺的角度來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視覺角度來描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語言自然新穎,巧用疊字與疊詞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瀉'字與'浮'字用字精準,把月光與霧氣點活。
文中田田的葉子,粒粒的明珠,縷縷清香,密密地挨著,脈脈的流水,靜靜地瀉在,淡淡的雲,彎彎的楊柳,作者運用大量的疊字與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例如,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密密"來形容荷葉的密度,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縷縷"來形容荷花香氣的飄來的狀態是一縷縷。
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即景抒情。《荷塘月色》是一即景抒情的散文,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作者心中苦悶,文中開頭"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為了讓心境平和,來到荷塘邊散步,看著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作者擺脫了現實的擾亂,追求剎那的安寧,但是作者不能真正的超然,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一股愁思襲出心頭。他想起採蓮的事,心境從片刻安寧又變得不安寧。作者一路寫景,一路抒情,隨著景色的不同,心境起伏變化。
心中寧靜的港灣,心靈的淨土。
這篇文章寫於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期,這時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是十分苦悶,彷徨與無奈。中國民主事業受挫,國民黨的黑暗反動統治下,作者不滿現實,對未來中國民主事業的前途深深擔憂,文中"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正是這種不安情緒的描寫。作者心中不寧,為了排解苦悶,來到清華大學的校園的荷塘邊散步。皎潔的月光下,美麗的荷塘景色令作者心境安詳,忘卻了世間的煩惱,此時的月色荷塘,是作者心中寧靜的港灣,心靈的淨土。
"月是故鄉明"透過荷塘月色,文中採蓮的段落,可以看出作者濃濃的思鄉情緒。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省,後隨父定居揚州。朱自清的故鄉在南方,文中月光如水,月色朦朧,正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所作《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作者心境從頗不平靜,到遊荷塘月色,暫得片刻安寧後,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一股愁思襲上心頭,心裡又不安寧,想起江南的採蓮。此時的作者,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懷念故鄉採蓮的舊俗,濃濃的思鄉情懷。
堅強的民主戰士短暫的逃避現實後,繼續面對挫折的挑戰。
《荷塘月色》是一位民主戰士,在民主事業受挫後,心境起伏的變化。面對民主事業的黑暗時刻,作者觀賞荷塘月色的美景暫時逃避心境的不平靜,獲得短暫的安寧,聽到"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作者回到現實,心中仍然不平靜,但繼續面對民主事業挫折的挑戰。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的文學家,一生為中國的民主事業奔波,在中國最艱難時刻,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氣概。
《荷塘月色》寓情於景,不僅向我們描繪了荷塘月色的美景,而且向我們表露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中國現代史上抒情散文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