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兩省一百八十位書法名家作品熱展金陵 當「蘭亭雅集」遇上「江...

2020-12-11 華龍網

8月16日至20日,江蘇省書協、浙江省書協共同主辦的「2017江蘇·浙江書法名家精品交流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隆重舉行。蘇浙兩省同為中國書法高地,這場名家薈萃的展覽,不僅給江蘇的書法愛好者帶來了高雅的文化薰陶和審美享受,展示了兩地書法家對傳統的繼承、創新和探索,同時也是一次書法界交流、分享的盛會,為兩地書法家搭建了深入了解、切磋交流、相互啟發、增進友誼的平臺,結出了吳越文化深度交流的碩果。

江南風度:精緻典雅交相輝映

步入省現代美術館展覽現場,名家墨寶濟濟一堂,真草隸篆行形式多樣,散發著精緻典雅的江南風度,讓人目不暇接。江蘇方面參展亮相的有尉天池草書中堂《蘇軾〈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二首其一〉》、言恭達草書條幅《入朝曲》、孫曉雲行書對聯《風暖氣清聯》、章劍華《江蘇賦》以及徐利明、李嘯、王偉林、王衛軍等人的精品,浙江方面參展的有朱關田行書《白居易詩〈憶江南〉》、陳振濂行書《晏叔原詞〈臨江仙〉》、鮑賢倫隸書《「珠藏玉韞」五言聯》、趙雁君行書《「立功名理」十言聯》以及白砥、汪永江、戴家妙等人的精品。徜徉其中,江浙地區人文薈萃,書風雅致,可見一斑。

「蘇浙兩省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匯聚一堂,這還是30多年來第一次。」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孫曉雲介紹,這次展覽,由兩省書協經一年多時間精心籌劃,通過多次商量,確定了展覽規模和作者基本條件。這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家名家,又有各地代表性書家,以及在全國屢屢獲獎的優秀中青年書家,經商定,最終確定了180位書家參展。這次參展的藝術家老、中、青三代兼備,其中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年輕的才20多歲,基本上反映了兩省書法創作的整體風貌和人才實力。

孫曉雲這次以行書對聯「風暖山河秀、氣清社稷安」參展,端莊大氣。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江蘇、浙江山水相接,文化同根,自己與浙江有著特別的情緣。「我外公外婆是浙江寧波人,外婆將我帶大,我3歲之前只會說寧波話。如今聽到浙江鄉音,備感親切。」孫曉雲說,蘇浙兩地是全國最早設立書法研究生專業的省份,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之間也一直有交流往來,兩地書家互相交流不斷,並同為吳越文化而自豪。

和而不同:在繼承傳統中創新

「可以說,一部中國書法史,半部在江浙。」展覽現場,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說,宋代範成大的《吳郡志》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將江浙的美麗、繁榮與富庶,比作人間天堂。江蘇浙江兩省之間有著太多驚人的相似,僅就書法藝術而言,兩省的書家都深得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浸潤與滋養,名家輩出。1000多年來,江浙地區出現的一流大家就有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趙孟頫,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人,近百年更是盡得江東風流。20世紀的中國書壇,以林散之、沙孟海兩先生為代表,既開風氣又為師,成為時代的兩座高標。他們「講傳承」「講學術」「講團結」的正大氣象,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次展覽也顯示出兩地書家對於傳統的理解和對繼承創新的探索。蘇浙兩省同處江南文化圈,共同以「精緻」為書風特點,但兩省卻「和而不同」。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指出,大體而言,浙江書壇重傳統帖學,傳承有序,加之紹興蘭亭、西泠印社等,促成了浙江書法繁榮發展。而江蘇書壇更強調碑帖結合以及個性化書風對傳統精神的解悟,形成了濃鬱的繼承創新氛圍和創作實踐群體。故而,蘇浙之間既有「同」,也有「異」,這樣兩地交流也就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意義。

這次蘇浙兩省聯展,風格多樣,展現了兩省書法家群體「和而不同」的藝術特色。孫曉雲強調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這一跨省聯展平臺,在與同仁的學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最終兩省書法家不斷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面貌。

繼往開來:同為時代留筆墨精品

這次展覽現場,還進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書法交流。一群江蘇書法愛好者帶來了書法習作,浙江書協主席團的名家們進行現場點評。他們真誠地指出了部分觀眾在學習書法中存在的問題。在點評臨摹作品時,浙江專家指出,「臨摹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你臨摹第一遍時存在的問題,到第一百遍時,還會再犯,這就是不合格的臨摹。」在點評書法愛好者們的創作時,浙江專家們又指出,「書法創作既要有傳統的筆法、沿襲各種書體的風格,但同時要注意融通消化、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點評一針見血,甚至有些「毫不留情」,但是對於這堂別開生面的現場交流課,江蘇書法愛好者都欣喜地說,收穫太大了!

展覽中,對兩地書法異中之同、同中之異的比較,給兩地書家的創作實踐帶來生動啟示。浙江省文聯書記處書記、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雁君謙虛地表示:「江蘇書家群體性面貌很強,整體書風包容大氣,具有一目了然的特點,特別體現在行草這一書體上。值得一提的是,江蘇書家的書學涵養頗深,文化造詣豐厚,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也值得浙江書家學習。」江蘇省書協副主席、秘書長王衛軍真誠表示:「這次展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浙江書家群體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的風格,讓不少江蘇書家印象深刻。當今書壇在總體繁榮中又有一點浮躁,我們需要更加靜下心來,研究『筆墨當隨時代』,為時代留精品。」

通過這次聯展,蘇浙也在書法工作的機制上進行了深入交流。孫曉雲指出,近幾年浙江省書協立足紹興蘭亭這一獨特的書法資源,打造在浙江長期落戶的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這一學術品牌,同時,以「沙孟海獎」「吳昌碩獎」評審為抓手,推動精品創作,實施「新峰計劃」,推動人才培養,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為我們江蘇書法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兩個書法大省,業內人士也把這次聯展視為「風向標」。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指出,「蘇浙兩省同為當代中國書法的重鎮,共同擔負著傳承發展書法藝術的責任和使命。這次兩省策劃舉辦的書法名家精品交流展,書壇關注,意義深遠。」

「如今,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既有歷史深度、又有時代特色的書法精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這是擺在蘇浙兩地書家面前的共同課題。」孫曉雲說。記者顧星欣

圖為展覽現場。孫鵬宇攝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蘭亭序》,除了書法,更教你怎麼把party玩成「雅集」
    當然,富有雅韻的魏晉書風,更是高層次文化修養孕育而成的,這種書法風格的繼承、延續和發展,在後世都是在較高層次的士大夫文人中進行。這當然又與文人沙龍有關。於是,後世把與文人聚會有關的沙龍,稱之為「雅集"。雖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但所有「雅集"都離不開筆墨交往。當然,這樣的聚會不可能只是談論書法,也談詩文和人生、宇宙和自然!
  • 第二屆蘭亭雅集42人展「蘭亭七子」在紹興揭曉
    經過專家評審、學術答辯、公眾推選,第二屆蘭亭雅集42人展「蘭亭七子」於4月18日在紹興揭曉。「蘭亭七子」的意思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個兒子,其實它是指蘭亭雅集的七個獎項,其展示和代表了中國書法界的最高成果。
  • 白山書協副主席張偉鋮,擅蘇體,書作曾入選第三屆蘭亭雅集42人展
    在2017年中原書法網書壇年度人物的評選中給張偉城的推薦詞是這樣的:張偉鋮的蘇字,氣勢連貫,純正簡淨。用筆圓潤、張馳有度。字裡行間以字組為顧盼,大小相間、行草互見、粗細配合,優雅灑脫。張偉城的難得之處,在於他不自欺亦不欺人。在藝術追尋途中,始終清醒自信,謙虛認真。
  • 「吳門雅集」蘇作工藝作品展作品徵集活動啟動
    「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蘇州自古便是吳文化的搖籃,傳統民間工藝之鄉,蘇作工藝更是繼承了優秀的江南傳統氣韻。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經說過:「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和文化關係如此之深,不懂佛學就不懂中國文化。」
  • 第33屆蘭亭書法節3月30日開幕 精彩活動搶先看
    、紹興市政府與中國書協籤訂第六屆蘭亭獎合作協議,第四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及「蘭亭七子」頒獎儀式,《蘭亭的故事》海外巡展啟動儀式,紹興古城研學旅遊合作籤約儀式,故宮博物院書畫考級點授牌儀式,浙江省領導宣布蘭亭書法節開幕等議程,並通過「蘭亭七子」現場揮毫、百人現場書法表演、吟誦《蘭亭集序》、合唱《蘭亭頌》等活動烘託開幕氣氛。
  • 茂名市書法家協會連續十四年舉辦中秋書法雅集
    雅集開始前,已有不少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聚集到茂名市書法藝術中心,他們或全家出動,或攜友同行,觀摩鑑賞中心內展示的優秀書法作品,共同探討書法藝術。由茂名市書法家協會籌建的茂名市書法藝術中心位於市中心城區迎賓二路,於今年1月1日正式揭幕啟用,是一個集書法展覽、交流、培訓的優秀平臺。
  • 山西省書法家協會舉辦備戰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創作培訓班
    山西省書法家協會舉辦備戰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創作培訓班12月3日上午,由山西省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備戰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書法創作培訓班在太原開班。培訓班邀請了當代四位書法名家劉聚森、李明、徐右冰、汪能江前來授課。來自全省各地的120餘名優秀書法作者參加了本次培訓。本次培訓班旨在為備戰第七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進一步儲備書法人才,提高我省書法隊伍的藝術水準和創作能力,也是推動我省書法藝術提水平、登臺階,促進我省書法事業的發展繁榮的一項具體舉措。省文聯黨組對於本次培訓工作十分重視,並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
  • 古代書法名家隸書作品欣賞
    隸書是我國五大書體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中華傳統書法藝術中佔據重要的地位。隸書最早出現於秦代,盛行於漢唐,於宋代開始逐漸衰弱,到清代隨著古文字中興、北派書法崛起而逐漸復興。秦代至明代1400多年的歷史上,我國出現了大批擅寫隸書的名家,但有墨跡傳世的名家不多。本文逐一展現他們的書法作品,供大家欣賞。
  • 漫談「蘭亭雅集」的歷史背景
    原標題:「蘭亭雅集」之書畫史背景  《史記·地理志下》載:「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窳蠃蛤,食物常足。故訾窳偷生,而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
  • 蘭亭雅集:中國古代最風雅的一次「Party」
    一千八百年前,大書法家王羲之「做東」,在今天的浙江會稽山陰蘭亭玩兒了把大 Party,因留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場party一直為後人津津樂道,稱之為「雅集」。其實無論古今,雅集的背後那都是關係學。
  • 蘭亭雅集/巫娜老師帶你領會不一樣的縵學堂
    2019年4月18日,在紹興蘭亭景區裡,古琴曲《流觴》在中國山水園林的發源地「蘭亭」奏響,琴人們在曲水流觴處席地而坐,撫琴高歌,體會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文人精神,致敬魏晉風骨。古琴界泰鬥,《流觴》發掘者、打譜人丁承運和中國當代古琴藝術家、縵學堂創始人巫娜攜16位新興琴人在蘭亭跟隨王羲之等人的腳步,重現了千年前文人的生活。
  • 南京中學生和白局傳承人驚豔演出「蘭亭雅集」
    &nbsp&nbsp&nbsp&nbsp新華報業網訊 「蘭亭雅集」可謂是中國古代最風雅的一次集會。而昨日下午,一場南京版「蘭亭雅集古琴表演活動」在六朝博物館開展。中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以及70多歲的南京白局傳承人一起,帶著觀眾回到了那個曲水流觴的雅事中,詩詞吟誦及用南京白局翻唱的《蘭亭集序》更是驚豔了現場。
  • 除了王羲之的蘭亭雅集,這些古代文人雅集同樣令人心馳神往!
    中國文士階層有「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雅集現象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獨特景觀,諸如蘭亭雅集、西園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為歷代文壇佳話,詩文書畫歌頌不絕。
  • 13歲男孩臨摹《蘭亭序》,相似度高達99%,書法得王羲之精髓!
    文 / 小七隨著我們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很多的家長對孩子書法的學習非常的重視,從小就讓孩子接觸書法,在書法老師的教導下我們的孩子把中國的漢字寫出了書法藝術美,說到當今著名的書法家,大家會想到楷書大師田英章,還有盧中南的書法也非常的漂亮,正是在這些書法名家的努力下
  • 古意紹興(一)蘭亭
    提起紹興,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魯迅先生,但還有位如今婦孺皆知的人物,1600多年前,在紹興西南部蘭渚山麓居住,他就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住所名為蘭亭。相傳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時任郡守沈啟重建,後幾經興廢,1980年修復。
  • 金鼠迎春 禮讚中國——書法名家董廷超橫幅書法恭賀鼠年新春大吉
    金鼠迎春 禮讚中國——書法名家董廷超橫幅書法恭賀鼠年新春大吉 作品欣賞
  • 「當代蘭亭」?「書法界博鰲」?不,這裡要做「書堂山」!
    近日,第二屆書堂山當代文人書法周書法美術作品展開幕式在望城舉行。近百位全國著名作家、書畫家、書法理論工作者以及省、市、區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眾多主流媒體的記者,齊聚一堂,共探書法雅韻,同譜文人佳話。業內有人士戲言:「這莫非是當代的蘭亭集會?」遙想當年,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聚會,許多當時有聲望有才氣的人在崇山峻岭環繞之下,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一邊飲酒一邊賦詩,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用手中的筆痛快地表達各自埋藏在心中的情懷,留下那流傳千古的驚世之作,讓人不禁充滿嚮往。
  • 魏晉風度影響下的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說到「行書」,不得不說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提到《蘭亭序》,又不得不說它的作者,有著「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王羲之,東晉人士,著名的書法家。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王羲之因做過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所以也叫王會稽,王右軍,字逸之。《蘭亭序》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
  • 從蘇浙兩省GDP與人均收入之間的反差說起
    然而,光看GDP的增長,顯然不能真實地反映蘇浙兩地居民真實的生活水準。從理論講,經濟總量較強地區的居民就該有較高的收入,但江蘇長三角城市的GDP總量與人均收入之間存在的如此之大的反差,就不能不促使人們重新審視GDP到底能否給居民生活水平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一些地方為了能發展地方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採取的舉措多為不惜任何代價單純地追逐GDP的增長。
  • 傳承與新變—長三角青年書法精英對話展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至公元4世紀東晉統治江左以後,「江左風流」成為東晉南朝文化的代名詞。唐宋元明清的江南地區,在人們心中代表了詩意的山水、富裕的生活和高雅的文化,被稱為「人間天堂」。本次展覽以「傳承與新變」為主題(韓天衡先生題寫),旨在展示當前長三角地區青年書法的創作成果與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