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20日,江蘇省書協、浙江省書協共同主辦的「2017江蘇·浙江書法名家精品交流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隆重舉行。蘇浙兩省同為中國書法高地,這場名家薈萃的展覽,不僅給江蘇的書法愛好者帶來了高雅的文化薰陶和審美享受,展示了兩地書法家對傳統的繼承、創新和探索,同時也是一次書法界交流、分享的盛會,為兩地書法家搭建了深入了解、切磋交流、相互啟發、增進友誼的平臺,結出了吳越文化深度交流的碩果。
江南風度:精緻典雅交相輝映
步入省現代美術館展覽現場,名家墨寶濟濟一堂,真草隸篆行形式多樣,散發著精緻典雅的江南風度,讓人目不暇接。江蘇方面參展亮相的有尉天池草書中堂《蘇軾〈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二首其一〉》、言恭達草書條幅《入朝曲》、孫曉雲行書對聯《風暖氣清聯》、章劍華《江蘇賦》以及徐利明、李嘯、王偉林、王衛軍等人的精品,浙江方面參展的有朱關田行書《白居易詩〈憶江南〉》、陳振濂行書《晏叔原詞〈臨江仙〉》、鮑賢倫隸書《「珠藏玉韞」五言聯》、趙雁君行書《「立功名理」十言聯》以及白砥、汪永江、戴家妙等人的精品。徜徉其中,江浙地區人文薈萃,書風雅致,可見一斑。
「蘇浙兩省的書法家和書法作品匯聚一堂,這還是30多年來第一次。」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孫曉雲介紹,這次展覽,由兩省書協經一年多時間精心籌劃,通過多次商量,確定了展覽規模和作者基本條件。這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家名家,又有各地代表性書家,以及在全國屢屢獲獎的優秀中青年書家,經商定,最終確定了180位書家參展。這次參展的藝術家老、中、青三代兼備,其中年齡最大的有80多歲,最年輕的才20多歲,基本上反映了兩省書法創作的整體風貌和人才實力。
孫曉雲這次以行書對聯「風暖山河秀、氣清社稷安」參展,端莊大氣。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江蘇、浙江山水相接,文化同根,自己與浙江有著特別的情緣。「我外公外婆是浙江寧波人,外婆將我帶大,我3歲之前只會說寧波話。如今聽到浙江鄉音,備感親切。」孫曉雲說,蘇浙兩地是全國最早設立書法研究生專業的省份,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之間也一直有交流往來,兩地書家互相交流不斷,並同為吳越文化而自豪。
和而不同:在繼承傳統中創新
「可以說,一部中國書法史,半部在江浙。」展覽現場,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鮑賢倫說,宋代範成大的《吳郡志》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將江浙的美麗、繁榮與富庶,比作人間天堂。江蘇浙江兩省之間有著太多驚人的相似,僅就書法藝術而言,兩省的書家都深得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浸潤與滋養,名家輩出。1000多年來,江浙地區出現的一流大家就有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趙孟頫,祝允明、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等人,近百年更是盡得江東風流。20世紀的中國書壇,以林散之、沙孟海兩先生為代表,既開風氣又為師,成為時代的兩座高標。他們「講傳承」「講學術」「講團結」的正大氣象,是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次展覽也顯示出兩地書家對於傳統的理解和對繼承創新的探索。蘇浙兩省同處江南文化圈,共同以「精緻」為書風特點,但兩省卻「和而不同」。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指出,大體而言,浙江書壇重傳統帖學,傳承有序,加之紹興蘭亭、西泠印社等,促成了浙江書法繁榮發展。而江蘇書壇更強調碑帖結合以及個性化書風對傳統精神的解悟,形成了濃鬱的繼承創新氛圍和創作實踐群體。故而,蘇浙之間既有「同」,也有「異」,這樣兩地交流也就具有了不同一般的意義。
這次蘇浙兩省聯展,風格多樣,展現了兩省書法家群體「和而不同」的藝術特色。孫曉雲強調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這一跨省聯展平臺,在與同仁的學習中比較、在比較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最終兩省書法家不斷創新,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面貌。
繼往開來:同為時代留筆墨精品
這次展覽現場,還進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書法交流。一群江蘇書法愛好者帶來了書法習作,浙江書協主席團的名家們進行現場點評。他們真誠地指出了部分觀眾在學習書法中存在的問題。在點評臨摹作品時,浙江專家指出,「臨摹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你臨摹第一遍時存在的問題,到第一百遍時,還會再犯,這就是不合格的臨摹。」在點評書法愛好者們的創作時,浙江專家們又指出,「書法創作既要有傳統的筆法、沿襲各種書體的風格,但同時要注意融通消化、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點評一針見血,甚至有些「毫不留情」,但是對於這堂別開生面的現場交流課,江蘇書法愛好者都欣喜地說,收穫太大了!
展覽中,對兩地書法異中之同、同中之異的比較,給兩地書家的創作實踐帶來生動啟示。浙江省文聯書記處書記、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趙雁君謙虛地表示:「江蘇書家群體性面貌很強,整體書風包容大氣,具有一目了然的特點,特別體現在行草這一書體上。值得一提的是,江蘇書家的書學涵養頗深,文化造詣豐厚,這是很難能可貴的,也值得浙江書家學習。」江蘇省書協副主席、秘書長王衛軍真誠表示:「這次展覽是一次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浙江書家群體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的風格,讓不少江蘇書家印象深刻。當今書壇在總體繁榮中又有一點浮躁,我們需要更加靜下心來,研究『筆墨當隨時代』,為時代留精品。」
通過這次聯展,蘇浙也在書法工作的機制上進行了深入交流。孫曉雲指出,近幾年浙江省書協立足紹興蘭亭這一獨特的書法資源,打造在浙江長期落戶的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這一學術品牌,同時,以「沙孟海獎」「吳昌碩獎」評審為抓手,推動精品創作,實施「新峰計劃」,推動人才培養,取得了豐碩成果,這為我們江蘇書法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兩個書法大省,業內人士也把這次聯展視為「風向標」。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指出,「蘇浙兩省同為當代中國書法的重鎮,共同擔負著傳承發展書法藝術的責任和使命。這次兩省策劃舉辦的書法名家精品交流展,書壇關注,意義深遠。」
「如今,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既有歷史深度、又有時代特色的書法精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這是擺在蘇浙兩地書家面前的共同課題。」孫曉雲說。記者顧星欣
圖為展覽現場。孫鵬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