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部分中國人都在極度的崇拜韓國文化、韓國的音樂、韓國的美食,甚至是韓國的文字。那韓國的國旗太極旗,相信大家也是很熟悉。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韓國國旗的設計者竟然不是韓國人,而是一位中國人。他就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和學者,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的弟弟——馬建忠。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韓國國旗的由來。
大韓民國的國旗是太極旗,由白色底襯,青紅兩色的太極圖。以及乾、坤、坎、離四卦,共三個部分組成。
許多年前,太極旗是朝鮮半島國家的代表旗幟,後來,朝鮮另設國旗,韓國則沿用了太極旗,並將它立為國旗。
清鹹豐十年,即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並火燒圓明園,這一事件,不但震驚中外,更刺激了無數中華少年樹立強國之志。這其中,就有江蘇鎮江的15歲少年馬建忠。經過不斷的努力和海外求學,馬建忠成了一位學貫中西的新式人才。
一回國,李鴻章即致以專函聘他入幕。馬建忠也因此成為洋務運動中出色外交家。故事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想知道馬建忠究竟是怎麼為朝鮮半島設計國旗的,在這裡小編有一個前提,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對我國的文化充滿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去崇拜和信仰它國文化,而忽視了自己的文明。
與清朝相似,當時的朝鮮王朝也曾厲行鎖國政策,堅決要求國民抵抗外國入侵,誓不屈服于洋權。然而,朝鮮終究還是被日本以武力撬開了國門,開啟了新的「外交」事業。
在外交過程中,沒有「國旗」怎麼行。當時,朝鮮王朝是中國清朝的藩屬國,清朝駐日本參贊黃尊憲看到訪問日本的朝鮮使者金弘集愁眉不展,便勸慰道:「我清帝國用的是五爪金龍旗,朝鮮文化始自漢文化,你們不妨向朝廷匯報,用四爪金龍旗也不是不可。」金弘集感覺這一建議實在是解了國家的燃眉之急。
他回到朝鮮,立即向國王匯報,國王隨即派遣使臣李榮肅拜訪北京,向李鴻章表達了這一訴求。李鴻章又向光緒帝啟奏,表明朝鮮王朝的意向,後獲得光緒帝的同意。
然而,關於朝鮮國旗具體的大小,繪製,色彩和圖式等問題,一直沒有定下來。於是,國旗一事不久後又被擱置下來,直到馬建忠來到朝鮮。
1882年,當時朝鮮和美國,正在商定《朝美修好通商條約》,並向中國求援,清朝派遣馬建忠前往,談判籤訂後,需要一面朝鮮國旗,並被馬建忠再次提起,而此前積壓的四爪金龍旗規劃,遲遲沒有真正確定下來。
朝鮮外交人員李應俊,又向馬建忠提交了與日本國旗類似的國旗方案,在白布上面,畫一幅紅色的太極圖作為國旗,可是正義公允的馬建忠,既反對使用四爪龍旗,也反對使用紅太極圖。他頗有厲色的說:「您給我看的旗幟和日本的國旗相混淆,貴國國旗究竟要用什麼方案?」
顯然,馬建忠很尊重朝鮮,作為一個獨立國家額主權,他認為,堂堂一國,在國旗上並不必依仗模仿別國,馬建忠接著說:「不妨白底中用太極圖,外圍用八卦,這恰好和貴國八道相互對應。八卦全部用黑色為顯眼,太極用半紅半黑,旗幟外又飾以紅色,如何?」
結果,這個建議得到了採納,後來,一個英國人依據西方美學建議修整,由八卦變成了四卦,並最終正式成為大韓民國的國旗。但太極旗的「核心智慧財產權」,仍屬中國人馬建忠。
——————————
編輯:董天武,文章已加入「原創基地」平臺,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