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著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肉燕的由來
據傳明嘉靖年間,某御史告老還鄉,家中一位廚師無意中創出此食品。燕皮的做法是,取豬腿的瘦肉(蹄戈),用木棒反覆千百遍捶打。打時,在一個壋位上,或一人獨打,或二人對打、三人同打,噼啪噼啪,節奏分明,若二三人配合默契,煞是好聽。打成肉泥後,摻進適量的甘薯粉,再擀成薄如紙片,稱為燕皮。
燕皮有多種吃法,最通常的是切成三寸見方,以它為皮,內包鹹味肉餡,捏成肉餃蒸熟,因形似飛燕,故名扁肉燕,隨時可以高湯煮吃。扁肉燕和鴨蛋一起煮湯,就是「太平燕」,美稱「太平長春」,是福州民間酒席上的一道「大菜」。第二種吃法是把燕皮切絲煮湯,調以酸辣,為燕絲湯;第三種是把燕絲切細,將制好的肉丸,放在上面沾滾,蒸熟,成為燕丸。
福州人喜愛肉燕。福州大街小巷肉燕的店鋪不少,但南后街澳門路舊37號、新3號的陳同利肉燕老鋪,創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現已傳承五代,長達130年歷史,加工精細,皮薄如紙,口感軟潤,攜帶方便,遠銷京、滬以及臺、港,東南亞一帶。
同利創始人陳官燃,新店西園村人,約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自幼種賣茉莉花為生,後來學會打肉燕,每天進城賣茉莉花時,帶些瘦豬肉回家打制燕皮銷售,漸漸地得到市面的認可。於是,在澳門路租半間店面,開起肉燕店。據傳薩鎮冰曾為他題寫「同德利後」匾,因取店名「同利」,寓「同德同心而利後人」。
他經營同利號,打制肉燕20多年;後由其子陳心齊接手,又經營30年;傳至第三代陳存談,曾任臺江肉燕社負責人,現已70多歲,經營60年,一絲不苟,始終如一。存談四子陳君恩自幼目盲,但喜歡打燕皮聲音,富有節奏感,後考上長春大學音樂系,現為福建音樂學校教師。第四代陳君凡父子經營。
2013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目錄。
肉燕燕皮
福州肉燕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覆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摺疊起來,略幹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幹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肉燕燕皮的湯料也別具特色,紫菜、海帶、蝦皮等諸多海味調料完全不似普通餛飩的油膩,反而十分清淡,具有地域特色。配以其它原料,可做太平燕等風味名菜。福州肉燕皮因其別具風味和菜名中蘊含的太平吉利之意而倍受福州人青睞。不管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還是親友聚別,太平燕都是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在福州的喜宴上,太平燕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臺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福州肉燕
特點:此菜質嫩味葷,鮮美爽口。
福州肉燕做法
主料:
幹肉燕皮150克,精瘦肉300克。
輔料:
水發蝦米20克,淨荸薺50克,蔥白50克,味精12克,精鹽10克,豬骨湯800克,幹澱粉50克,芹菜末、胡椒粉、芝麻油適量。
製法:
(1)將精瘦肉槌成泥,蝦米、荸薺、蔥白均剁成細末狀。
(2)取小盆放入肉泥,加入精鹽、味精攪拌數分鐘,至肉有粘性表面光滑時,加入幹澱粉、蝦米、荸薺、蔥白等,再攪拌均勻成餡料。
(3)幹肉燕皮切成6釐米方片,每張燕皮中間放入餡料(約5克),然後把燕皮合攏捏緊,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起,盛入湯碗中。
(4)鍋置旺火上,上豬骨湯燒沸,放入精鹽、味精調好味,澆入裝有肉燕的湯碗中,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即成。
(文章採編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