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已過,對於這個國慶院線來說,《攀登者》肯定是繞不開的話題,吳京胡歌章子怡井柏然還有成龍的客串,再加上是勵志題材,妥妥的大片配置。但自現實來看,《攀登者》還是不敵《中國機長》和《我和我的祖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電影呈現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當然也有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因為他們不了解這一段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中國人攀登珠峰背後的故事。
中國人為什麼要攀登珠峰?說實話完全是出於無奈,因為在1960年之前,已經有尼泊爾人登上珠峰。人家就說珠峰是尼泊爾的,因為你中國都沒登上過珠峰,憑什麼說珠峰是你們的,於是乎就有了60年中國第一次攀登珠峰。
中國人登珠峰其實挺難的,因為中國這邊是北坡,尼泊爾那邊是南坡,北坡被稱為「死亡之坡」,從北坡上珠峰被認為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最關鍵的是,中國當時根本沒有專業的登山人員,完全靠的是人海戰術。
當時為了衝擊珠峰,全國各產業工會向北京輸送年輕人,集訓的方式就是從香山公園跑到頤和園每天十趟。1960年衝擊珠峰時,中國派出400多人,最後只有3人登頂成功,死傷非常慘重。當時犛牛也是人海戰術的一部分,但是它們只能把東西駝到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可見珠峰的攀登難度之高。
1960年雖然我們登上了珠峰,也留下了中國國旗和一尊毛澤東像,但登頂時還沒有天亮所以沒有留下影像,故而不被國際認可。按照國際慣例,登山成功必須360度立照為證,還有就是展旗。所以《攀登者》中,張譯表現出來的憤慨和第二次衝頂的急於求成,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第一次攀登珠峰不被國際認可,那麼自然有了1975年第二次衝頂,吸取上一次的教訓,登上隊這次立志要好好拍照。這一次衝頂中國派出434名隊員,最終不負眾望成功登頂,並留下紀錄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登頂隊員中有一名叫潘多的女性,電影中呈現為叫黑牡丹的妙齡女子,現實中是一個36歲並育有3子的媽媽。
這次的成功登頂,留下了影像並展旗,當然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中國人的土地,中國人自己得踏上去,這是當時登山隊最大的動力。在那個年代,在「死亡」的北坡,他們的登頂可謂是一個奇蹟。不論《攀登者》電影本身如何,它背後的這段歷史,都是值得銘記和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