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2020-12-18 澎湃新聞

▲楚劇小戲《疫中情》演出照

▲陽新採茶戲小戲《楊家喜事》演出照

▲隨州花鼓戲《天使陽光》演出照

▲黃梅戲《疫·春》演出照

「三十年河東啊,四十年河西……」在沃野千裡的江漢平原蝦稻良田的映襯下,一幅鄉村振興的畫卷徐徐展開。

11月23日,隨著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演出結束,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各市州、直管市及神農架林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的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圓滿落幕。

本屆藝術節歷時21天,線上展播和線下惠民結合,雲上觀劇和劇場演出並行,省直和全省17個市州的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輪番上演,40個戲曲院團陸續登臺,18個戲曲劇種競相爭豔,線下惠民2萬餘人次,長江雲攜全省雲平臺等線上展播全網點擊量超2000萬,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現實題材 創作成果豐碩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共有13臺大戲和38出小戲參演,其中現實題材劇目44部(出),佔參演作品總數86.3%,充分展示了全省文藝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突出抓現實題材創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濃墨重彩,書寫脫貧攻堅主題的人和事。

新洲區的楚劇小戲《蘑菇與鯰魚》,講述了「蘑菇王」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從被誤會到被接受的故事;大冶市藝術劇院的楚劇《我的美麗村莊》,講述了紅茶村在村支部和村委會的帶領下,克服困難,化解矛盾,開展鄉村振興的故事;竹谿縣的山二黃《山茶花》,講的是茶鄉女單茶花突遭家庭變故後,不畏艱難學會炒手工茶還清債務,並帶領鄉親們走上了致富路的故事;棗陽市的曲劇小戲《致富路上幸福歌》,講的是兩位貧困戶在駐村書記的幫助下,合夥開農家樂、搞鄉村旅遊,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襄陽花鼓戲小戲《雙推磨》,講的是新任村支書袁青林與女朋友艾月,勸解艾月媽拆遷豆腐坊,支持鄉村修路的故事……

此外,楚劇《大哥大嫂》、楚劇小戲《十裡香》、荊州花鼓戲小戲《回訪扶貧點》、黃梅戲小戲《綠水青山》、陽新採茶戲小戲《臘米樹下》《楊家喜事》、遠安花鼓戲小戲《樹高千尺》《過小年》、通城花鼓戲小戲《豆花飄香》、鄖劇小戲《家事》等劇目,或聚焦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或弘揚生態文明,傳播綠色發展理念等,每一部作品都書寫著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奮進之筆。

——飽含深情,謳歌疫情阻擊戰的感人故事。

疫情初期,兒子欲赴武漢援建,父母左右為難,最後兒媳堅定投下一票支持丈夫,父親深受感動和兒子一齊上陣……老河口市藝術劇院排演的湖北越調小戲《生死一票》,根據老河口市援建雷神山醫院的16名水電工的真實故事改編,再現了今年除夕前夜16位平凡英雄的壯舉;武漢市蔡甸區的楚劇小戲《疫中情》,講述了疫情期間一個平凡家庭的婚姻故事,表現出武漢人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的可貴品質;遠安花鼓戲小戲《情滿田野》,則以疫情期間市民吃菜難、農民賣菜難的現象為題材,將故事濃縮在疫情期間一個防控點上,通過值守人員與賣菜農民之間的矛盾衝突,讚揚值守人員堅持原則的品質。

此外,漢劇《老八棟的燈塔》、黃梅戲《疫·春》等抗疫題材原創劇目,將疫情期間溫暖荊楚的英勇故事和英雄人物搬上舞臺,用豐富的舞臺形象,生動的戲劇情節,再現眾志成城、群防群控的抗疫歷程,奏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讚歌。

——寓教於戲,以藝術形式展現全面從嚴治黨主題。

11月3日晚,廉政小戲專場《明心正道看鏡鑑》作為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拉開了藝術節的精彩序幕。

《明心正道看鏡鑑》專場包括京劇《特別考試》、黃梅戲《天網》、漢劇《正名》、楚劇《審牛》和荊州花鼓戲《昨日重來》等5出小戲,通過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傳遞廉政清風的正能量。「京、漢、楚、花、黃」5個劇種同臺上演,展示各自的藝術魅力,既藝術直觀,又寓教於樂。

展演中,多部廉政主題的原創劇目受到觀眾好評。

楚劇小戲《警鐘長鳴》講述了兒子為父親補過生日極盡豪奢講排場,最後老父自掏腰包買單,以此警示兒子要講廉政紀律,不要「千裡之堤毀於蟻穴」;鄖劇小戲《特別測試》講述了紀檢戰線上退下來的老父親,對新擔任縣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的女兒開展「特別測試」的故事;楚劇小戲《一個包》、黃梅戲《底線》等,將反腐倡廉紀法要求融入日常生活的家長裡短,警示黨員幹部守住黨性原則和法紀底線。

這些現實題材的戲曲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反映時代熱點,關注民生話題,充分發揮不同劇種、行當、流派等藝術手段的表演優勢,使作品形神兼備,為觀眾喜聞樂見。

大小劇種 同臺競相爭豔

湖北是中國戲曲的重要發源地,也是戲曲的重要流變地。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成功舉辦3屆,成為全省戲曲院團和劇種展示風採、相互交流、共同成長的重要平臺。

本屆藝術節,除了漢劇、楚劇、花鼓戲等大劇種有精彩的作品呈現,如《黎明》《我的美麗村莊》《大將軍吳祿貞》《戒石碑》等,一些不大為大眾所熟悉的劇種,亦獻上優秀作品。

11月8日晚,由竹谿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新創的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鳴鑼開唱。該劇從戲曲表現形式、音樂創作等方面進行創新,進一步融入了地域特色文化,並在繼承山二黃傳統聲腔特色的基礎上,採用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推動國家級非遺品牌「竹溪山二黃」劇種呈現新的氣象。

提琴戲是湖北省崇陽縣別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因以提琴為主奏樂器而得名。11月18日,由崇陽縣提琴戲傳承發展中心創作的廉政提琴戲《一錢誅吏》上演,以提琴戲唱廉傳廉。

神農架參與本屆藝術節展演的劇目,是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堂戲小戲《初心》。堂戲又稱唐戲,是流傳於長江北岸、神農架山區的傳統戲曲劇種。關於它的名稱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起源於唐朝,故名唐戲;一說它是群眾在婚嫁喜慶或勞動之餘的民間娛樂活動,因演出所需場地較小,一般在農家堂屋裡表演,所以稱為堂戲。

據統計,本屆藝術節上,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武漢楚劇院、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棗陽市曲劇團等40個戲曲院團陸續登臺,匯聚京劇、漢劇、楚劇、黃梅戲、荊州花鼓戲、襄陽花鼓戲、隨州花鼓戲、遠安花鼓戲、通城花鼓戲、陽新採茶戲、鄖劇、山二黃、湖北越調、曲劇、文曲戲、提琴戲、南劇、堂戲共18個劇種。

這些院團和劇種,構成湖北戲曲種類豐富、繁花似錦的亮麗風景。

名家新秀 盡展藝術風採

藝術節期間,戲曲表演藝術家、中堅力量和新秀新苗盡展風採,引人注目。

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昨日重來》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胡新中、李春華,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孫世安等老藝術家甘當綠葉,提攜後學。

楚劇《大哥大嫂》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詹春堯,荊州花鼓戲《戒石碑》中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獲得者羅濤,漢劇《黎明》中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王荔等中青年骨幹演員表演大氣,光彩熠熠。

一批新秀在參演劇目中挑大梁,或擔任主創人員,或擔綱主演,表現出很好的藝術潛質,受到線上線下觀眾的廣泛稱讚。

隨州花鼓戲《天使陽光》是隨州市傾力打造的首部抗疫題材戲曲劇目。劇中多名主演由隨州花鼓戲傳承班學員擔綱,青年演員李婧表演聲情並茂,注重契合人物的心路軌跡,其表現令人讚嘆不已;何佳琪、黃湘鄂、趙子俊等學員表演投入,在抗疫群像中閃閃發光。

黃梅戲《疫·春》,將山東、湖南兩省醫療隊馳援黃岡的感人場景再現舞臺。這部大戲由青年演員王剛、王美擔綱主演,黃岡藝術學校60餘名學員參與演出,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

漢劇《老八棟的燈塔》用紀實手法,通過身邊人身邊事,折射出全民抗疫歷程,更用豐富的舞臺形象、生動的戲劇情節,展現了一幅群防群控的生動畫卷。50餘名演出人員中,年紀最小的僅10歲。

天門市花鼓戲劇院花鼓戲《孝子裡》主創團隊多為90後,其中編劇和導演均是90後;竹谿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山二黃《山茶花》演員近40人,大都是湖北藝術職業學院山二黃委培班在讀學生,不少人是第一次演現代戲;遠安縣花鼓戲劇團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迎接建黨100周年等主題打造3出小戲,均採取以老帶新的方式,讓剛畢業的學員參加劇目創作演出,提升學員表演能力……

這些青春身影,展現出荊楚戲苑後繼有人,梨園薪火生生不息的可喜局面。

創新形式 好戲觸手可及

有別於往屆藝術節的集中線下展演,本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充分整合傳播資源,以「雲上劇場」線上展播和線下惠民演出相結合的形式,讓荊楚大地的地方戲曲輪番亮相,聲名遠播。

——惠民演出場場精彩,許多參演劇團將演出場地搭建在城鎮社區、鄉間地頭和旅遊景區,把戲曲節目送到人民群眾家門口,送到遊客身邊,為基層人民群眾和遊客送上文化大餐。

在群眾家門口演。楚劇小戲《蘑菇與鯰魚》的演出地點在新洲區舊街利河村廣場,楚劇小戲《時代先鋒》《回訪扶貧點》的演出地點在大冶市保安鎮保安文化分館,黃梅戲小戲《女兒》《底線》的演出地點在英山縣楊柳灣鎮鑼響坳村文化廣場,黃梅戲小戲《綠水青山》的演出地點在羅田縣駱駝坳鎮張八塘村,把戲曲節目送到人民群眾家門口。

把演出送進景區。陽新採茶戲小戲《臘米樹下》《楊家喜事》的演出地點在陽新縣王英仙島湖景區,文曲戲小戲《乞丐縣長》的演出地點在武穴市希爾寨風景區,楚劇小戲《十裡香》的演出地點在通山縣闖王陵景區。戲曲進景區,進一步豐富了「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的活動內容,讓更多遊客一睹湖北地方傳統戲曲風採。

——「雲上劇場」日日不輟,將舞臺搭到戲臺之外,將戲曲送到觀眾眼前。

本屆藝術節展演期間,長江雲「雲上劇場」線上展播打破時空界限,利用融媒協作的平臺機制,聯動雲上系列埠每日更新推送展播視頻及相關新聞資訊,實行省市縣三級聯通聯動和演出資訊共享共推,覆蓋全省17個市州,實現藝術節所有參演作品都可以通過手機端在「雲上劇場」觀演,讓湖北地方戲曲「觸手可及」。

線上線下雙線並行,讓遠近戲迷不論晝與夜、不論陰與晴都能湊個熱鬧、看場好戲。大戲精品單場、小戲連播數場,優質展播片源讓無法前往現場的觀眾也能擁有身臨其境的觀劇體驗。「7點多鐘吃完飯,時間剛剛好,如果用手機投屏到電視上,一家人還可以邊看邊聊天。」來自新洲的戲迷覃先生說,他每天都會帶著全家老小準時看戲。

過足戲癮 觀眾好評如潮

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暨「頌祖國、奔小康」小戲展演,是一場戲曲院團和劇種的集結展示,更是一次文化惠民的生動實踐,既回溯了千錘百鍊、歷久彌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經典,也描繪了田間地頭、城鎮社區、家長裡短的現實生活;既演繹歷史事件,借古說今,發人深省,也書寫大愛無疆英勇抗疫的人和事,彰顯時代精神,可謂既「有靈氣」,又「接地氣」,受到線上線下觀眾的廣泛好評。

基層幹部劉方明看完楚劇《我的美麗村莊》感慨地說:「親歷農村近幾年的變化,感覺這部戲很真實。看了以後深受鼓舞,在如何更好地服務群眾方面給我很多新的啟發。」

經歷過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漢保衛戰」,武漢觀眾季先生再看漢劇《黎明》有了新的體會:「《黎明》其實凸顯的就是武漢這座英雄城市。今年,我們封城戰疫,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不管過程如何艱辛,武漢人民眾志成城,迎來了黎明。」

荊州花鼓戲《孝子裡》將家長裡短的情節,用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搬上舞臺,家住天門孝子裡的觀眾小劉說:「孝子裡的來源從小就聽老人們講,屋裡人演屋裡戲、講屋裡事,好聽、好看。」

黃梅戲小戲《底線》在英山縣鑼響坳村文化廣場的演出,受到現場觀眾熱烈歡迎,鑼響坳村黨支部書記蘭軍勇說:「這些小戲演出水平很高、思想意義很好,是黨員、幹部接受教育的好作品」。

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支持,觀眾與藝術家的良性互動,是湖北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藝術家潛心創作、推出更多戲曲佳作的不竭動力。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表示,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為推動湖北戲曲強省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湖北日報專題報導

原標題:《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傳承發展戲曲文化,荊楚名團匯聚江城——第二屆荊楚名團聚江城演出...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力推進湖北戲曲的繁榮發展,彰顯湖北武漢戰勝疫情全面復甦成果,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武漢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第二屆荊楚名團聚江城演出於2020年12月7日——2021年1月9日舉行
  • 荊州歡迎你之遊在荊州——荊楚風情 魅力無窮
    在荊州古城,斑駁的城牆仿佛在訴說歷史的滄桑;在荊州博物館,從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歷史文物,巧奪天工的器皿、意義重大的竹簡、玲瓏剔透的玉器、精美絕倫的漆器,為遊客展示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楚王車馬陣展示廳中,「天子駕六」的遺蹟,昭示昔時王族的鼎盛;在洪湖生態旅遊風景區,飛渡的野鴨、成片的蘆葦、重現的赤衛隊,將人拉回到那個烽火狼煙的年代。 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 竹溪《山茶花》今晚登「荊楚名團聚江城」舞臺
    來自竹谿縣山二黃劇種保護傳承展演中心的70名演職人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大型山二黃現代戲《山茶花》的對光對景工作,為第二屆「荊楚名團聚江城」展演做精心的準備。「第二屆荊楚名團聚江城」展演活動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
  • 參賽影評|《五女拜壽》:戲曲電影的當代魅力
    張亞楠《五女拜壽》是顧錫東在1982年編寫的越劇劇目,曾作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立團劇目。越劇電影《五女拜壽》已成為越劇組成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生命組成的重要一部分,《五女拜壽》之於小百花相當於《茶館》之於北京人藝,成為小百花越劇團的看家戲和奠基力作。該劇不僅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衝突激烈,高潮迭起,引人入勝,其傳達的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孔孟之義、倫常孝道也通過鏡頭語言進行了更為集中的表達。
  • 首屆荊楚鄉村文化旅遊節掀起鄉旅旋風
    9月20日晚上,鍾祥市莫愁湖畔燈火璀璨,喜氣洋洋,首屆荊楚鄉村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在鍾祥市文體中心廣場舉行,充滿荊風楚韻和鄉土氣息的文藝演出為現場上萬名觀眾奉上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開幕式節目編排上緊扣魅力山村、夢裡水鄉、紅色沃土三大地域特色,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詮釋了「荊荊」有味、「楚楚」動人的文旅魅力。演出節目選擇了近年來廣受群眾喜愛的群眾文藝節目,配合原創歌曲來展示荊楚風情風貌。此外,還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遺表演,體現荊楚鄉村民風民俗,展示了荊楚鄉村文化旅遊的發展成果。
  • 感受戲曲魅力,傳承國粹經典——記九江一中音樂組教師參加戲曲培訓...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周嫣然 徐穎)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加強音樂學科教師培訓,促進藝術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優秀戲曲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普及戲曲藝術教育。根據省教育廳《關於組織實施2020年江西省中小學教師省級培訓工作的通知》安排,於11月29日在南昌舉行為期四天的全省中小學戲曲骨幹教師培訓。我校派出青年教師周嫣然老師前去參加培訓學習。戲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之一,歷史悠久,表演形式豐富,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30多部戲曲老電影將亮相央視戲曲頻道
    福州新聞網7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記者昨日從央視戲曲頻道了解到,今年盛夏該頻道將主打「懷舊」牌,讓觀眾通過熱情滿滿的連臺好戲,追憶其中的懷舊時光。其中戲曲電影《劉三姐》今晚將在《影視劇場》欄目播出。
  • 茅威濤:小百花要做杭州「百老匯..(組圖)
    如今在中國越劇百年華誕之際,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攜帶新版《梁山伯與祝英臺》、《藏書之家》和《春琴傳》三出風格迥異的新越劇,於11月4日至13日在首都劇場一展「小百花」女子越劇在百年長河中的獨特魅力。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成立於1984年。團長茅威濤當年扮演孔乙己時,以光頭示人,給眾多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歷中國越劇最輝煌時期的她,被作為「五朵金花」中的一朵,名噪一時。
  • 中原戲曲最強音|梨園百花開,我們來了!
    龐曉戈祝賀新節目開播《梨園會客廳》訪談版聚焦戲曲前沿的動態,邀請戲曲演員暢聊藝術人生、舞臺生涯、藝術創作及臺前幕後不為人知的故事。2.《梨園會客廳》互動版邀請和戲曲相關的業內人士、專家、教育家以傳播知識為主旨,結合主題融入戲曲唱段。2.
  • 國慶遊杭州,小百花越劇場成打卡新地標
    小百花越劇場的正式開幕,為杭州旅遊注入了新活力。於是這隻顏值超高的蝴蝶一躍成為杭州打卡新地標,遊客和市民又多了一個休閒遊玩的好去處。(四)浙江小百花越劇場隸屬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由百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管理運營。劇場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內設"一大二小"三個劇場,分別為一期的大劇場、黑匣子劇場以及二期開業的經典劇場。
  • 荊楚「紅色文藝輕騎兵」全面走進景區惠民演出
    為提升「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活動的內涵品質,展示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活動期間,省文化和旅遊廳部署要求專業文藝院團深入所有A級景區惠民演出。連日來,全省近百個文藝院團積極響應、及時行動,紛紛組織文藝小分隊深入景區展演,截至8月15日,全省各地共組織景區惠民演出80餘場次。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戲碼頭探秘》十二折: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樂侯曾侯乙……戲曲裡...
    小戲迷現在已經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戲曲粉絲了,接下來的時間裡,小戲迷會繼續陪伴大家,一同了解更多的戲曲文化!荊楚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荊地楚天為梨園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寶藏,中國戲曲裡也流傳著許多閃耀荊楚、聞名全國的湖北故事。
  • 探美·荊楚|一汽豐田RAV4榮放荊楚探秘之旅
    12月6日,一汽豐田RAV4榮放荊楚探秘之旅圓滿結束。荊楚文化,是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舉足輕重。探美荊楚,觀天下第一車馬陣,登千年滄桑江陵城;訪精美國寶玉覆面,感大江極目縱豪擎。
  • 探美·荊楚 一汽豐田RAV4榮放荊楚探秘之旅
    12月6日,一汽豐田RAV4榮放荊楚探秘之旅圓滿結束。荊楚文化,是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舉足輕重。探美荊楚,觀天下第一車馬陣,登千年滄桑江陵城;訪精美國寶玉覆面,感大江極目縱豪擎。與榮放一起親臨考古現場探索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記述自己的《考古筆記》。
  • 經典戲曲是「把米釀成酒」
    沒有小劇種  「百花」難免會凋謝  讀書周刊:這套叢書既重點關注評劇、川劇、粵劇、漢劇、秦腔等大戲,也生動介紹了道情戲、河南越調、秧歌戲、鑼戲等小劇種。這樣的編排有什麼特殊考慮?  劉禎:中國戲曲是一個「百花園」,東西南北、不同民族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戲曲。
  • 老戲新唱!巴陵戲再登戲曲春晚
    1月11日晚,「瀟湘雅韻·梨園報春」2019湖南戲曲音樂春晚在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我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李源精彩亮相,一曲《詠梅》大展巴陵戲風採,為全省人民獻上一道精彩絕倫的藝術大餐。這是巴陵戲第四次登上湖南戲曲春晚。
  • 顛覆概念 小百花越劇團進軍文化旅遊市場
    很多年前,茅威濤還是小百花越劇團的團長。一次,她隨劇團去日本演出,日本媒體將小百花越劇團比作中國的寶冢歌劇團。她對這個稱呼很好奇,了解後才發現,寶冢歌劇團在日本多個城市都有駐場演出,很多日本年輕女孩兒都夢想成為寶冢歌劇團的演員。「越劇也應該這樣,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茅威濤想。  從選址到最後落成,小百花越劇場花了18年。
  • 2018房山戲曲展演暨第三屆京津冀曲藝邀請賽熱烈開啟
    戲曲微電影作為新媒體時代戲曲藝術影像記錄的全新形式,它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將傳統戲曲藝術記錄成影像,將傳統文化與新媒體形式有機結合,拓展了中國戲曲的傳播空間,深入地展現中國戲曲文化的文化魅力和藝術精髓,是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益嘗試,已成為戲曲文化發展的一張鮮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