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價格戰之外,末端配送是近期快遞行業一個同樣十分熱門的話題。尤其是快遞驛站這一業務,被價格戰壓得喘不過氣的快遞企業們,卻依舊熱衷於開辦各類型的特色驛站。
在今年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路邊的店鋪關了不少,可驛站卻一個個地湧現了出來。
各式各樣的社區服務驛站2020年8月,申通快遞總部開始在全網推廣全新門店品牌「喵站」,加快全網末端服務升級。喵站不只是一個快遞驛站,同時是一個快遞多功能營業廳。
在喵站一大試點區,碭山縣,近70家「喵站」除了派送和收寄外,也是各鄉鎮黨建活動的舉辦地和社區團購線下提貨點。同時,經營者積極幫助各鄉鎮居民開發當地特色產品,積極助力優質農產品上行,提供農產品銷售服務。
圓通的媽媽驛站最密集的天津,驛站與零售業務相結合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今年7月份剛開的天津西青一部華鼎置業4號樓媽媽驛站,負責人創新地將奶茶店與快遞驛站相結合。在店裡短短逗留幾分鐘,前來取快遞的十來個客戶,基本都買了奶茶和麵包。
天津河北區興耀市場分公司的媽媽驛站則利用起門店的高人流量,搞起了社區團購,站內布置了蔬菜區、水果區和快件區,新鮮團購的果蔬整齊地擺放在左右兩邊的貨架上。快件區還特意區分出了專門的寄件區和問題件區等。
就連網點分布最廣,最老牌的菜鳥驛站也利用快遞件帶來流量,探索新業務的可能性。
今年6月,在2020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菜鳥驛站宣布升級為數字社區生活站,也就是說除了收寄快遞之外,菜鳥驛站還可以疊加團購、洗衣、回收等其他服務。
快遞末端配送這個賽道擁擠又熱鬧,已布局的玩家持續擴張搶佔市場,未入局者正虎視眈眈、摩拳擦掌。
為何社區服務驛站成為了熱潮?首先,社區服務驛站的誕生是源於驛站經營人應對派費減少的變革之策。
由於總部給網站的派費減少,而經營成本卻在不斷上升,為了緩解經營壓力,加盟商就在驛站內開展其他業務,例如便利店、社區團購。為前來取件的客人提供一個便捷的購買場景,讓來免費取件的客人變成潛在的消費者,增加一部分額外收入來彌補派費下降造成的虧損狀態。
為何企業紛紛都開始以社區零售模式布局最後一公裡?
核心是引流,變現。
去年3月,一組關於「菜鳥驛站日均服務包裹量佔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的10%以上」的數據出爐。這意味著阿里零售平臺每10個包裹中,就有1個是通過菜鳥驛站送達消費者,驛站包裹帶來了可觀的人流量。
而人流量有就是價值,因此,無論是順豐菜鳥還是通達百在經營商超化時,均以包裹流量的帶動增加店內其他高頻、剛需服務,讓流量給商品製造坪效,增量利潤。
不局限於快遞,從最後一公裡出發,搶佔多層社區消費場景,帶來了巨大商業想像力。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蘇寧社區小店、京東小店等社區零售模式,邏輯都是一樣的。
所以快遞驛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流量金礦,穩定、有消費力的客流,在價格戰的壓力下,還能幫助網點自主產生增收零售和快遞收發服務兩種可以相互引流,產生用戶黏性,同時對於品牌宣傳有著積極作用。
對於在末端配送環節存在感逐漸變低的快遞企業,基礎設施的布局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掌握更多的基礎設施也意味著在末端配送環節參與度更高,更具有話語權。為爭奪下一代城市末端基礎設施,社區服務驛站大戰應該是在所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