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拉麵文化:吃一碗拉麵,仿佛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

2020-12-14 騰訊網

什麼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美食?

答案毫無疑問是——拉麵

日本很有名的一蘭拉麵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有超過8萬家餐廳供應拉麵,其中有3.5萬家專營拉麵生意,普通民眾每周至少吃一次拉麵,熱門拉麵店往往需要排隊。在近十年來,拉麵的熱潮從日本本土蔓延到世界各地,無論是北京、香港還是巴黎、紐約,對拉麵的熱情並不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降低。

1

在巴黎有「Zuzutto拉麵周」,zuzutto(ずずっと)是專為拉麵創造的詞彙,用來形容吸面的聲音。美國的學術界為日本拉麵寫了好幾本書。歷史學家喬治·索爾特(George Solt)書寫了《拉麵的隱秘歷史》(The Untold History of Ramen: How Political Crisis in Japan Spawned a Global Food Craze),將拉麵與日本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連接在一起。他在書中形容拉麵是「一道來自中國、藉由美國大賣脫胎換骨,在日本落地生根美食」,是20世紀東亞局勢變遷的一道縮影。

NHK電視臺的晨間劇《萬福》,則是拉麵故事的另一番演繹。故事取材於日清集團創始人安藤百福的故事。他經歷戰爭與時代的變遷,經歷過人生的坎坷與苦難,在1958年發明了速食拉麵,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方便麵。

NHK電視臺的晨間劇《萬福》劇照

方便麵的發明曾被西方社會評價為「20世紀日本為人類貢獻的最重要的明之一」。也正因為方便麵的風靡,讓「拉麵」這一曾經頂著舶來品名號的美食,逐漸成為日本的符號,在世界美食之林站穩了腳跟。

2

拉麵最初來源於中國。如今的史料都把日本拉麵的歷史上溯到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的孫輩德川光圀將南明流落而來的儒學家朱之瑜(號舜水)招至自己麾下。朱之瑜不僅幫助德川光圀建立了崇尚諸子學的「水戶學派」,更請他吃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碗拉麵。

拉麵的真正普及要等到明治時期以後了。1910年在東京淺草開業的「來來軒」,被認為是日本第一家拉麵店。1985年,導演伊丹十三拍攝的電影《蒲公英》裡,獨自拉扯著孩子的寡婦蒲公英開在公路旁的拉麵店,也選用了「來來軒」的名號,向這家老字號致敬。

電影《蒲公英》裡的「來來軒」拉麵店,便是向日本第一家拉麵店致敬

淺草的來來軒最初僱傭的都是中國廚師,早期的拉麵也被稱為中華拉麵或中華蕎麥。然而日本流行的拉麵與中國的拉麵並不相同。日本拉麵由工廠或手工切制,因為制面時用鹼,因而顏色泛黃、面體蜷縮,像是從舊毛衣上拆下的毛線。也正因為鹼水的使用,拉麵吃起來有嚼勁,與只加鹽的烏冬和素麵在口感上有區別。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拉麵日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準則:面表覆蓋三片薄薄的叉燒,撒上清爽的蔥花和一小撮醃製的竹筍,通常還會配有海苔和溏心蛋。但無論配菜如何,一碗麵的靈魂在於湯底。

如今的日本拉麵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準則

湯底的配料是一家拉麵店密而不傳的最高機密,通常由豬骨混合雞架和柴魚片、昆布混合熬煮而成,在熬製完成之後再加入醬油、味噌或鹽調味。

湯底的配料是每家拉麵店的最高機密

我曾在東京周邊的下北澤吃過一款海王拉麵,湯底由十幾種魚類共同熬製而成,配以半個手掌大小的牡蠣,湯底清澈而入口極鮮。

我曾在東京周邊吃過的海王拉麵

3

美食評論家蔡瀾曾經調侃,「日本人一鑽牛角尖,不得了了,像茶道一樣,出現了『面道』」。

電影《蒲公英》裡曾經出現了一位研究拉麵四十年的老先生,向年輕的渡邊謙傳授得體的吃麵方法:先觀察整個碗,觀察面的形態、欣賞它的香味和湯表面寶石般的光彩,看紫菜慢慢下沉,而春蔥浮在書面上;再用筷子尖端在表面輕掃一下,以表達喜悅,碰一下豬肉,放在右邊的碗裡,對它們道歉,在心中默念「很快與你們相見」。渡邊謙向同伴轉述這一具有儀式感的過程,也不由莞爾:「當他夾起一塊豬肉,仿佛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

電影《蒲公英》裡,年輕的渡邊謙向研究拉麵四十年的老先生學習吃麵方法

拉麵文化的發揚光大大概要歸功於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經濟的騰飛。在此之前,拉麵是屬於貧民的食物。來來軒所在的淺草,是東京的下町地區。1940年代末,安藤百福曾經在大阪目睹衣衫襤褸的人們在攤床前排隊,就為吃一碗熱乎的拉麵。他研發一種方便在家食用的拉麵的念頭也原來於此。

曾經一面難求的來來軒如今成了日本平民美食的代表之一

恰逢戰後美國向日本大量進口小麥,一向以米飯為主食的日本人,開始越來越多食用拉麵。直到1985年,《蒲公英》裡拉麵館的主要客人,仍然是東奔西跑的長途貨車司機。拉麵物廉價美飽腹的特點一直延續到今天,很多拉麵館都提供免費再加一份面的服務。

在日本,很多拉麵店都提供免費加面的服務

4

如今日本的拉麵已經形成了獨有的派系風味和自己的一套搭配。根據湯底的不同分為醬油味、鹽味、豚骨味和味噌味。北海道函館的拉麵以清爽的鹽味著稱,福岡的博多拉麵則以厚重的豬骨湯聞名。吃拉麵的時候可以配白飯、配煎餃,而我在東京一家麵店吃過麵湯中浮著餛飩的拉麵,像極了粵港地區的雲吞麵。

福岡的博多一幸舍總店的拉麵,湯底厚重

2015年,東京巢鴨區的拉麵店蔦(Tsuta)被米其林評為一星,拉麵正式進入大雅之堂。自從被米其林欽點之後,這裡排出長隊,不得不按小時發放號碼牌。而在很多「拉麵學者」的心中,日本最美味的拉麵不在人口密集的東京,而在和歌山市。拉麵店井出商店以豬骨與醬油湯底濃厚口感和又細又直的麵條著稱,自從1998年被電視節目報導之後,來自日本全國甚至海外的拉麵愛好者都紛紛前去朝聖,如今仍保持了排隊超過30分鐘的記錄。

井出商店

有人恭維「日本人把拉麵升華到美食藝術的巔峰」,這一說法未免有些誇大其詞。然而拉麵文化的興盛,很大程度要歸功於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以拉麵店蔦為例,這家店採用自家制面,要用四種小麥混合、石臼磨製後再加入雞蛋和天然鹼水製作,面中盛放的溏心蛋、豬肉都用獨家的醬料醃製。品嘗一碗這樣的拉麵,大約真的能升騰出「仿佛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般的儀式感。

2015年,東京巢鴨區的拉麵店蔦(Tsuta)被米其林評為一星

文:水母

圖:部分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吃一碗拉麵,仿佛做了人生重要的決定
    也正因為方便麵的風靡,讓「拉麵」這一曾經頂著舶來品名號的美食,逐漸成為日本的符號,在世界美食之林站穩了腳跟。拉麵最初來源於中國。如今的史料都把日本拉麵的歷史上溯到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的孫輩德川光圀將南明流落而來的儒學家朱之瑜(號舜水)招至自己麾下。朱之瑜不僅幫助德川光圀建立了崇尚諸子學的「水戶學派」,更請他吃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碗拉麵。拉麵的真正普及要等到明治時期以後了。
  • 一碗脫胎換骨的拉麵:日本深遠的拉麵文化
    作為速食泡麵的源起國,日本有著深遠的拉麵文化。尤其是150萬人口的福岡市,擁有2000多家拉麵店,其味道繁複高深,如同支撐著日本現代社會的一根中流砥柱,對於政治、文化與飲食方面的影響,已經遠遠不限於一碗湯麵的範疇。
  • 沒在冬夜大吃一碗拉麵,不足以談人生!
    原標題:沒在冬夜大吃一碗拉麵,不足以談人生!冬夜,腹中飢餓,沒有什麼比一碗熱氣騰騰的日式拉麵更讓人滿足。濃鬱鮮香的湯頭,筋鬥彈牙的手工麵條,配上大片叉燒,再來半個金黃溏心雞蛋。任你外面狂風呼嘯,只需大口吸溜下肚,整碗一掃而光,酣暢淋漓,全身通透,幸福感登時爆棚。
  • 天冷了,在日本,就是要吃一碗「拉麵」!
    進入冬季的日子裡,一日三餐最好來點「暖暖」的飯菜,在日本最為人喜愛的當然是「拉麵」。一碗厚重,端在手裡,熱情洋溢的服務之間,傳遞著的是「飲食精神」。最幸福的就是一口湯,一碗麵,人生在世,除了生死,還有什麼大事是吃碗麵不能釋懷的?在冬季,一碗麵,就是面對人生最好的加油打氣。
  • 一碗九州拉麵吃到底,才算得上吃過「日本拉麵」了.
    日本Marutai 九州拉麵 方便速食麵 2人份日本九州拉麵:185g /袋,8包.每包2人份、8個口味!1組吃遍日本所有拉麵精華!在縮手縮腳的冬夜若是能隨時來上這麼一碗濃鬱美味的拉麵,光想想都暖意擁身,通體舒暢呢。而日本作為速食文化的先驅者,自然不會放過拉麵這個大市場。於是各式各樣的方便速食拉麵孕育而生,日本九州島MARUTA拉麵便是其中之一。
  • 一碗日本拉麵的歷史滋味
    「一碗好拉麵代表了生命中所有的美好。」這是日本電影導演伊丹十三的話,也是日本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拉麵一定要趁熱吃,吃得熱氣騰騰的。一碗好吃的拉麵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是溫吞吞的,它必須是剛做好,新鮮燙嘴。
  • 一碗拉麵
    粟米黃油,搭配札幌味噌拉麵,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在拉面上桌時倒入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梁旭華在日本,一碗拉麵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更像是一種儀式。豈止雞湯這麼簡單A 湯底豈止雞湯這麼簡單在日本有三大主流拉麵:豬骨湯麵、醬油拉麵和味噌拉麵。後兩者都是以雞湯作為麵湯底。不過東京醬油拉麵和札幌味噌拉麵的雞湯底,卻各有不同之處。
  • 日本的一碗拉麵
    一碗濃湯、每一根筋道的麵條叉燒肉、醃製嫩筍,撒上一把香蔥馥鬱的香氣瞬間把你包圍再加上溏心蛋、海苔和紅姜熱氣騰騰的吃上一大碗由胃至心都是滿足感……日本在關於拉麵的最早記載——《舜水朱氏談綺》中,歷史學家安積覺記錄了老師朱之瑜先生曾用「拉麵」招待德川光國的事情。
  • 美食家:我靠一碗拉麵活到現在!今後還靠它!網友:好想吃拉麵!
    導讀: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很另類的電影,它來自有千島之國美譽的日本。之所以說它另類,是因為它跟吃有關,而且還吃出了人生境界,它的名字就是《好想吃拉麵》,該片是由漫畫家林明輝原作漫畫改編的真人電影。於是,她從病床上走了出來,決定要去跟爺爺做拉麵。家人們都驚呆了!從此,她便有了一個新的目標——做拉麵。美食家行走在荒原之中,幾天沒有吃飯了。他感到絕望,前面是荒原,背後還是荒原。他倒了下去,他沒了力氣,或許他將死在這兒。可是,他的願望還沒實現,他要找得食材還沒有找到。
  • 34家日本拉麵店面臨倒閉,一碗直擊內心的拉麵,能挽回多少靈魂!
    這是屬於拉麵的聲音。濃鬱的湯底,配上Q彈的麵條。一碗拉麵,美味又溫暖、簡單又治癒。在炎熱的夏日,坐在空調房裡品嘗一碗口味恰到好處的醬油拉麵拉麵是日本美食的一張名片。日本拉麵是一種源自於中國,在日本成為代表性大眾型食品的麵食。拉麵在日本被運用得合情合理,甚至做到了極致。
  • 見過千篇一律的拉麵,來日本吃「不一樣」的拉麵
    來日本怎麼能夠不吃上一碗正宗的日本拉麵,才算對得起這樣一趟行程。日本拉麵之所以這麼出名,主要是便宜還大碗。當然這個「便宜」的概念,也是因人而異。但是,相對於日本的物價水平和收入水平,還是兩廂成正比。這也難怪很多人排著隊來吃一碗日本拉麵,慢慢的一大碗湯料,分量十足!足以暖飽腸胃。850日元一碗的價格,很對得起這裡面的配菜。
  • 日本電影《好想吃拉麵》:生活已經很艱辛了,不如吃一碗拉麵吧!
    但是日本電影《好想吃拉麵》卻用一種極其簡單的方式告訴我們,吃上一碗心目中最美味的拉麵,就是人活著的目標。《好想吃拉麵》海報流落荒野的美食家赤星亙、被閨蜜背叛自殺未遂的茉莉繪,成為鰥夫的清蘭拉麵店老闆紅爺,三位在各自生活中面臨困苦和抉擇的人,最終因為一碗拉麵聚在了一起。
  • 蘇式湯麵 & 日本拉麵 | 一碗麵跨越百年的相逢
    二戰後,越來越多的日本本土居民開始掌握拉麵的做法,戰後資源緊缺的日本人也僅僅把拉麵當作解決溫飽的食物。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日本拉麵逐漸淡化中華蕎麥的標籤,於日本各地衍生出不同的拉麵流派,日本拉麵也不再單純作果腹之用,深刻地融入了日本的飲食文化中。
  • 日本拉麵vs中國拉麵,一碗40元,一碗10元,差距在哪?
    日本飲食文化深受中國影響,日本的不少特色美食都在中國有原型,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融合自己本土特色,慢慢演化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食。今天要對比的兩種美食是日本的拉麵和中國的拉麵,日本人很愛吃拉麵,我們在日料店總能看到各色日本拉麵,口味繁多。
  • 日本這家拉麵館,一碗拉麵50塊錢,網友:現在連拉麵都吃不起
    日本這家拉麵館,一碗拉麵50塊錢,網友:現在連拉麵都吃不起。,但是吃下一碗拉麵就非常的簡單,五六口的事情。北方當地有很多家拉麵館,每一家麵館的拉麵味道是不同的,價格都是十塊塊錢或者二十塊錢。不過話說回來,日本當地有一家麵館,一碗拉麵價值五十塊錢呢。
  • 這是一碗讓日本拉麵業避之不及的傳統拉麵
    早在明朝時期,中國麵條便已流傳至日本,日本明治早期,中國拉麵開始在日本中華街流行,並逐漸火便全日本。所謂日本拉麵,才真正成為了主流普遍認可主食,並隨著人們所追捧,自日本本土開始向全世界發展,由日本拉麵引發的「日本料理」熱開始在中國各大城市盛行,那些極具當地特色的麵食也在日本拉麵的衝擊下沒有了往日的熱度。
  • 一碗脫胎換骨的拉麵 | 正午書架
    尤其是150萬人口的福岡市,擁有2000多家拉麵店,其味道繁複高深,如同支撐著日本現代社會的一根中流砥柱,對於政治、文化與飲食方面的影響,已經遠遠不限於一碗湯麵的範疇。本文節選自《米,面,魚:日本大眾飲食之魂》一書的第四章。
  • 逛日本 我只想吃一碗熱乎乎的拉麵!
    (原標題:逛日本,我只想吃一碗熱乎乎的拉麵)
  • 日本的拉麵究竟有多貴?一碗就要60RMB,還不如吃中國的蘭州拉麵
    說到日料,其實日本的美食也是很多的,像人們經常吃的刺身、拉麵、壽司等。而拉麵在日本也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美食,當地人幾乎每天都會吃上一碗的。而日本的拉麵究竟有多貴?一碗就要60RMB,還不如吃中國的蘭州拉麵而最近小優有個朋友趁這假期就去日本旅遊的了,這讓小優還是非常羨慕的。
  • 日本拉麵文化——豚骨拉麵的靈魂和精髓你知曉嗎?
    豚骨拉麵是日式拉麵中的一種基本款,豚骨拉麵選用豬大骨和多種蔬菜、水果,長時間熬製出來的精華湯底,湯味濃鬱。再配上臥蛋和豬肉,真是想想就要流口水!說到日本拉麵的起源,其實最初是從中國流傳到日本去的。事實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也就是烏龍麵,蕎麥麵,拉麵中,只有蕎麥麵勉強可以算是日本的傳統美食,而在中華料理中為人所熟知的拉麵,也正是現今日本拉麵的原型。豚骨拉麵的湯頭分為兩種:一種是白湯,另一種則是九州豚骨拉麵最為傳統的清湯。而說起來現在非常流行的白湯,這其實還起源自一個美麗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