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1日電養殖鱒魚使用禁藥風波擴大,臺北縣政府農業局全面抽驗全縣16家水產養殖業者,結果不只售出鱒魚的金山養鱒場有問題,還有6家養殖場的鱒魚、大閘蟹也都驗出不應該有或過量藥物殘留。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衛生署」檢驗出大賣場銷售的自產鱒魚含有致癌物質並查出是由臺北縣金山養鱒場供應。
臺北縣農業局2日查察,當場下令養殖場魚貨暫停販賣,並採樣送往屏東的檢驗場化驗。
由於臺北縣是臺灣鱒魚主要產地,農業局因而全面查察養殖場並且採樣送驗。10日接到檢驗報告,除最早查出有問題的金山養鱒場,另萬裡、石門、烏來共有四家養殖戶的鱒魚有問題,都被驗出含禁藥呋喃劑代謝物;其中兩家還被驗出有禁藥氯黴素。另烏來福山養鱒場和萬裡羅阿森養殖戶養殖的大閘蟹,則被檢驗出有呋喃劑代謝物殘留。
農業局表示,呋喃劑代謝物和氯黴素都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禁藥,前者屬於動物致癌藥,後者則會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導致再生障礙貧血等疾病。農業局決定金山養鱒場採「全部銷毀」,其餘六家都列入「管制移動」並罰鍰。
此外,還有養鱒場被驗出有過量的羥四環素。農業局指出,過量羥四環素會引起肝臟病變。
臺北縣農業局長吳建興表示,金山養鱒場有供應下遊賣場,檢驗出有禁藥殘留,依規定必須將所有的水產品銷毀;其餘幾家則屬於上市前檢驗,除了罰款新臺幣6000到3萬元外,也將管制移動,在復檢通過前不得販賣、運送。
農業局10日亦到金山養鱒場,撈起含禁藥兩池共300多尾的鱒魚與鯉魚運往焚化廠銷毀,另兩池則撈出鱒魚樣本送驗。
(責任編輯: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