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2022-01-30 民間文化在線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採蓮在古時是一項生產民俗,自古江南吳、楚、越之地,水道縱橫、池塘遍布,多植蓮藕。夏秋之際,少女多乘小舟出沒蓮葉間,輕歌互答,採摘蓮子。久之,採蓮也逐漸發展成為民間傳統節日,採蓮節又名觀蓮節,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舊俗為荷花的生日。

採蓮節在唐宋更為流行,所謂: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當天普通民眾邀約親友蕩舟湖上,酒食彈唱,遊湖、賞荷,還要吃用荷葉、蓮子、藕等材料做的食物,為荷花祝壽。此風俗曾在南京、蘇州一帶盛行過,進入二十世紀後漸漸消失。

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古代魏城縣)的石堂觀有一方清代光緒年間的摩崖石刻,上面有一首詩作《遊石堂院作》落款寫到「閏荷生日」也說明那時有荷花生日、吟詩之俗。

岷峨山下石堂院,古洞高涼境最幽。

剩有殘碑猶可讀,元和久視幾經秋。
路轉峰迴到石堂,果然世界最清涼。

靈湫千載靈猶在,一片風來草木香。
名賢自昔仰崔廬,小試居然宰一隅。

愧我剖符千載後,題名今日又添吾。

光緒十八年 壬辰閏荷生日 

江都袁斌初稿

魏城驛丞袁斌《遊石堂院作》石刻

現存於三霄娘娘殿所在巨石東南側巖壁上,處於該組摩崖石刻最右邊,距右側天梯較近

古時畫家、詩人等文人雅士在採蓮節這天會聚一處,賞荷、飲酒、吟詩。飲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講究,當屬採下鮮嫩的荷葉當酒杯最風雅。據記載,三國時就有碧筒飲的習俗。

亦有採蓮的女子結伴蕩舟於湖,對歌取樂。因為「蓮」字通「憐」音,是以有女子在這天將採來的蓮子裝進繡好的荷包中,送給喜歡的男子,表達相思之意。

蓮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周敦頤贊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在中國文學裡,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蓮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見的有荷、芙蕖、菡萏等。

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子代表連生貴子,藕為佳偶。並蒂蓮代表一對戀人,藕斷絲連是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

中國民間存在著哪吒「借蓮藕重塑肉身」的傳說,這便使得蓮與佛教聯繫起來。實際上,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與神有關的,是一尊在印度的恆河流域出土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它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文獻中有關印度蓮花女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文獻,說蓮神生於蓮花,站在蓮花上,戴著蓮花的花環。

在中國的各種代表佛教文化的文學、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見「蓮花座」的身影,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臺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

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蓮的用途極廣,蓮子是一種中藥,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洩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而蓮花味苦、甘,性平,歸心,肝經,具有散瘀止血,祛溼消風的功效。常用於損傷嘔血,血淋,崩漏下血,天泡溼瘡,疥瘡瘙癢。

《本草綱目》記載:「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以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蓮思

風和嫩芽細卷,日暖新葉初伸——春芽

舟搖雲影浮蜃,魚戲芳華微醺——夏花

焜黃凋零衰盡,銀灰滿塘哀痕——秋塘

霜殘敗興憂吟,泥藏玉藕虛心——冬藕

(辛丑年 荷月 採蓮節 黨超億)

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蓮等的花粉化石,距今己有7000年的歷史,說明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己經開始種植蓮等水生植物。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先人就以採集蓮子為食,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年前以藕做菜,使蓮逐漸從人工防護到引種野生蓮栽植、馴化,食用與觀賞並舉。花蓮在中國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歷史。

可見,蓮不僅影響著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文化。蓮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與深遠影響。

文字來源 | 黨超億 新華網 網絡

圖片來源 | 黨超億 網絡

責任編輯 | 林雨婷

執行編輯 | 林雨婷

總編 | 高梧

審核 | 聶春燕 黨超億

相關焦點

  • 初秋正是採蓮時: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初秋新賞《西洲曲》,最美秋水採蓮花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 關於荷花的詩句: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 【周末圈】採蓮正當時: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眼下正值蓮子收穫季節。「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當天,前來遊玩的市民陳玲麗告訴記者,站在荷塘邊放眼望去,數千畝清姿素雅的荷田景致盡收眼底,吟誦著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在金橋村賞荷採蓮別有一番韻味。「剛採下來的蓮子又鮮又嫩,現採現吃,還能解暑。」陳玲麗說,自己平時工作很忙,趁著放暑假的時間,帶上一家人來採蓮遊玩,既讓孩子體驗農事活動,又能享受親子之樂。
  • 【唐山範兒】趙國青作品《採蓮南塘秋》欣賞
    《採蓮南塘秋》  寫蓮花的古詩,最美的應屬《西洲曲》,「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詩中的女子因梅花而憶情郎,借蓮花而訴相思,通篇運用頂針勾連的技法,將她嬌羞、惆悵、憂慮、期待的心態,刻畫得含蓄婉轉、聲情搖曳。
  • 鄞光溢彩 |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天地生態農莊坐落於大嵩江邊上的鹹祥鎮,是集吃、住、度假、旅遊為一體的特色農家樂。有些市民擔心敵害會影響荷花的正常生長,可將茶餅粉撒入蓮花盆內。養荷花需及時摘葉,目的是減少養分消耗,有利通風透光,增進美觀。
  •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15首荷花的詩詞,字裡行間透著清香!
    《小池》宋代:楊萬裡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天淨沙·秋》元代:朱庭玉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飛來就我題紅。《採蓮曲》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 鄞光溢彩 |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這幾個鄞州賞荷聖地,自己挑!
    村中有荷花塘,馬從塘間過,走馬塘就由此得名了。進士遠去,而荷花塘卻成了走馬塘村的一個標誌。天地生態農莊坐落於鄞州大嵩江邊上的鹹祥鎮,是集吃、住、度假、旅遊為一體的特色農家樂。農莊不僅交通便捷,而且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四季氣候宜人。目前,天地生態農莊30畝荷花開得正旺,荷花的品種有四五十種,有太空蓮、豔陽紅、芙蓉、新貴妃、雪美人等。
  • 採蓮南塘秋
    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裡毫無愧色。相傳,從前廣昌一帶戰亂不斷,水旱連年,是七位蓮神用蓮花棒與荷葉水驅離了戰亂和疾病,親手將蓮花種到了田裡。可是正當蓮蓬成熟之際,他們卻飄然而去。從此以後,當地的百姓為了感恩蓮神,祈願豐收,把每年蓮花盛開之時定為了「蓮花生日」。
  • 無為嚴橋賞花採蓮節開幕,一起暢玩~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九月無為嚴橋鎮荷花飄香,八方賓朋紛至沓來若你也想一睹「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荷花芳容那麼這賞荷採蓮節你一定不能錯過啦!無為嚴橋賞花採蓮節開幕,一起暢玩~「蓮子已成荷未老,芙蕖相倚滿池塘」9月5日,無為市新時代文明時實踐活動——四時節慶·嚴橋鎮首屆賞荷採蓮活動在福泉村花間小路生態園舉行。滿湖彩蓮競相怒放,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於十裡荷香中,共同領略荷風水韻的獨特魅力。
  • 採蓮曲
    採蓮曲唐代:白居易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 古詩詞中最美麗的那一次採蓮,千年之前的愛情,純潔又濃烈!
    這是作者借蓮花以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是讚美蓮的品質的。然而古代的蓮其實更是愛情的忠貞代表,囹圄相思的少年少女往往會折上一支清蓮送給心上之人,其內涵就是「憐愛」之意。將採蓮最早應用於詩歌吟唱是在漢代,漢樂府的《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 晚潮丨採蓮
    滿眼的蓮花,晃了眼睛,醉了心情。不勝喜悅在心頭。站在塘邊張開雙臂,就把夏日風情摟個滿懷。蓮,自古以來就與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裡所說的芙蕖就是指蓮花。中國是蓮的原產地,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就發現有蓮花的花粉化石。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又發掘出兩粒炭化蓮子。古詩《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留戀蓮塘,不僅僅因為蓮花,還因為蓮塘邊上住著的人。
  • 江南可採蓮,讀懂之後更覺美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首詩的語言非常簡單,但是背後的美感和知識,實在是不簡單。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採蓮」。「江南可採蓮」,可以去水中採蓮,採的是蓮子。南北朝時期的南朝,也流傳著一首關於採蓮的詩《西洲曲》,是樂府民歌。裡面有這麼四句話,「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女子在小河灣裡採蓮,蓮花很高,都超過人頭了。她低著頭去採摘蓮子,蓮子是什麼樣子的呢?「蓮子青如水。」這裡有兩對諧音字:「蓮」與「憐」,「青」與「清」。什麼叫諧音?用一個字暗示同音的另一字的意思。
  • 花開見佛,心如蓮花,念如菩提
    我想,當你親眼目睹到滿池競相開放的蓮花,一定心花怒放,心如蓮花,那一刻,心中湧現出的該是關於蓮花的優美詩句吧。「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當一首首千古名句,不由自主從心中吟哦而出,配上眼前那清新如塵的畫面,是一場視覺的享受,更是一場心靈的盛宴。
  • 「江南可採蓮」念了兩千年,到底採的是蓮葉還是蓮花?
    《江 南》漢樂府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兩千多年前的夏天,江南正是採蓮的好時候。隨著歡笑聲傳來,一群划著船的少年少女在蓮葉間若隱若現。而就在荷塘裡茂密的荷葉下,淘氣的魚兒則在水中遊來遊去。那麼,採蓮採的到底是蓮花還是蓮葉呢?
  • 安徽無為市嚴橋鎮首屆賞荷採蓮節成功舉行
    安徽無為市嚴橋鎮首屆賞荷採蓮節成功舉行無為市嚴橋鎮首屆賞荷採蓮節現場。(馬祥蒼 攝)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9月5日,由安徽省無為市委宣傳部、無為市嚴橋鎮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賞荷採蓮節在福泉村成功舉辦。無為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峰,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王江村,嚴橋鎮黨委書記謝強、鎮長宣光東等地方領導,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桂雍,周鑑明、丁曉芒、丁社清、沈成貴、苗超群、趙飛等知名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動。
  • 放歌萬象:江南可採蓮,是採蓮的什麼部位?蓮葉,蓮花還是蓮蓬?
    漢代民歌《江南》描繪了江南採蓮的熱鬧歡樂場面。首句便是江南可採蓮。這裡的蓮是指蓮的什麼部位呢?會不會是蓮葉呢?蓮葉是最容易採的,因為詩的第二句就說了蓮葉何田田。而且蓮葉也是有很多用途的,比如可以當遮陽傘,也可以做藥材。
  • 「江南可採蓮」寫的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讀起來感覺不像詩?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江南》,作者佚名,出自漢樂府《樂府詩集》,內容是描寫的南方的一個採蓮工作場景,所以其實我們一般標題目為《漢樂府·江南》。 樂府是古代中央級別的音樂管理機構。從周朝開始,古代政府對音樂管理是非常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