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蓮節在唐宋更為流行,所謂: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當天普通民眾邀約親友蕩舟湖上,酒食彈唱,遊湖、賞荷,還要吃用荷葉、蓮子、藕等材料做的食物,為荷花祝壽。此風俗曾在南京、蘇州一帶盛行過,進入二十世紀後漸漸消失。
四川省綿陽市遊仙區魏城鎮(古代魏城縣)的石堂觀有一方清代光緒年間的摩崖石刻,上面有一首詩作《遊石堂院作》落款寫到「閏荷生日」也說明那時有荷花生日、吟詩之俗。
岷峨山下石堂院,古洞高涼境最幽。
剩有殘碑猶可讀,元和久視幾經秋。
路轉峰迴到石堂,果然世界最清涼。
靈湫千載靈猶在,一片風來草木香。
名賢自昔仰崔廬,小試居然宰一隅。
愧我剖符千載後,題名今日又添吾。
光緒十八年 壬辰閏荷生日
江都袁斌初稿
魏城驛丞袁斌《遊石堂院作》石刻
現存於三霄娘娘殿所在巨石東南側巖壁上,處於該組摩崖石刻最右邊,距右側天梯較近
古時畫家、詩人等文人雅士在採蓮節這天會聚一處,賞荷、飲酒、吟詩。飲酒的酒器也非常有講究,當屬採下鮮嫩的荷葉當酒杯最風雅。據記載,三國時就有碧筒飲的習俗。
亦有採蓮的女子結伴蕩舟於湖,對歌取樂。因為「蓮」字通「憐」音,是以有女子在這天將採來的蓮子裝進繡好的荷包中,送給喜歡的男子,表達相思之意。
蓮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認為它是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高尚品德的象徵,周敦頤贊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在中國文學裡,與蓮有關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蓮也有許多不同的名字,最常見的有荷、芙蕖、菡萏等。
中國有許多與蓮有關的話語,蓮子代表連生貴子,藕為佳偶。並蒂蓮代表一對戀人,藕斷絲連是指男女雖然分手,但情意未絕。
中國民間存在著哪吒「借蓮藕重塑肉身」的傳說,這便使得蓮與佛教聯繫起來。實際上,已知的最早與蓮有關的藝術品,也是與神有關的,是一尊在印度的恆河流域出土頭上戴著蓮花的裸體女神像,它是公元前3000年的遺物。文獻中有關印度蓮花女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印度的吠陀文獻,說蓮神生於蓮花,站在蓮花上,戴著蓮花的花環。
在中國的各種代表佛教文化的文學、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見「蓮花座」的身影,據說後來成為佛祖的悉達多太子出世後,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蓮。所以蓮就成了他誕生的象徵。從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蓮臺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為蓮花坐或為吉祥坐,成為佛教僧人打坐時的典型坐法。
佛教徒相信蓮能反應修行程度,認為高僧誠心念佛,則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若能精進,則其花漸大,倘或退惰,則其花萎落。又相信「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蓮的用途極廣,蓮子是一種中藥,具有補脾止瀉,止帶,益腎澀精,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脾虛洩瀉,帶下,遺精,心悸失眠。
而蓮花味苦、甘,性平,歸心,肝經,具有散瘀止血,祛溼消風的功效。常用於損傷嘔血,血淋,崩漏下血,天泡溼瘡,疥瘡瘙癢。
《本草綱目》記載:「蓮之味甘,氣溫而性澀,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以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蓮思
風和嫩芽細卷,日暖新葉初伸——春芽
舟搖雲影浮蜃,魚戲芳華微醺——夏花
焜黃凋零衰盡,銀灰滿塘哀痕——秋塘
霜殘敗興憂吟,泥藏玉藕虛心——冬藕
(辛丑年 荷月 採蓮節 黨超億)
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在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蓮等的花粉化石,距今己有7000年的歷史,說明人類在新石器時期就己經開始種植蓮等水生植物。
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先人就以採集蓮子為食,同時作為審美對象。年前以藕做菜,使蓮逐漸從人工防護到引種野生蓮栽植、馴化,食用與觀賞並舉。花蓮在中國至少有2700年的栽培歷史。
可見,蓮不僅影響著人們的飲食文化,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文化。蓮也是中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中華文化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與深遠影響。
文字來源 | 黨超億 新華網 網絡
圖片來源 | 黨超億 網絡
責任編輯 | 林雨婷
執行編輯 | 林雨婷
總編 | 高梧
審核 | 聶春燕 黨超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