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的早餐江湖從來不缺美食
但最接地氣的早餐
必須有蛋餅的一席之地
一塊鐵板
一碗麵糊
攤出一大塊餅
夾上雞蛋 火腿 油條
刷個秘制醬就讓那麼多人死心塌地
老闆夫妻開店30年
生意那是常年火爆
天天排隊
有靈魂的蛋餅
這家蛋餅店的口味,可是不光大人愛吃,小孩子也喜歡。
別看小小一個蛋餅店很不起眼的樣子,這家店可以說是紮根在了永林,區域內小吃排行榜穩居第一的寶座。
老闆來自泰州,在咱們蘇州已經開了三十多年,最早從婁門搬到日規路,再後來是這裡,而過段時間又要搬到平江中學對面。
小小一張餅,能夠堅持30多年,還真不能小瞧了它,雖說是泰州人,但夫妻倆如今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蘇州話!因為來這裡買餅的,90%都是本地人,和老蘇州打交道久了,這蘇州話可不就張口就來嘛!
一張餅皮,打上一個雞蛋,一把韭菜打散開來,加點油兩面一烘,這還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為啥能吸引這麼多的老蘇州呢?
秘籍就是這甜醬,老闆說啦,這個手藝是他們年輕時從一個老蘇州那裡學來的,別看簡單一個醬汁,得花費不少的時間在上面呢。
這種甜麵醬不會甜膩,但是會有厚重的感覺,明明都刷在了餅皮裡面,但是你能品出來它的柔和滑,甜麵醬很好地融合在麵皮裡,估計70%以上都會喜歡這個甜麵醬。
蘇州人的甜麵醬情結
醬的種類,在古籍《醒園錄》中有米醬、清醬、面醬、甜醬之分,但在蘇州,似乎只有甜醬和鹹醬兩種。鹹醬的做法,費孝通先生在《話說鄉味》中有著很生動的描寫:
「醬是家制的,制醬是我早期家裡的一項定期的家務。每年清明後雨季開始的黃梅天,陰溼悶熱,正是適於各種黴菌孢子生長的氣候。這時就要抓緊用去殼的蠶豆煮熟,和了定量的麵粉,做成一塊塊小型的薄餅,分散在養蠶用的匾裡,蓋著一層溼布。不需多少天,這些豆餅全發黴了,長出一層白色的絨毛,逐漸變成青色和黃色。這時安放著豆餅的房裡就傳出一陣陣發黴的氣息。不習慣的人,不太容易適應。黴透之後,把一片片長著毛的豆餅,放在太陽裡曬,曬乾後,用鹽水泡在缸裡,豆餅溶解成一堆爛醬。這時已進入夏天,太陽直射缸裡的醬。醬的顏色由淡黃曬成紫紅色。三伏天是釀醬的關鍵時刻。太陽光越強,曬得越透,醬的味道就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