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乃小人所為,怎麼理解

2020-12-12 西陸蟬聲唱天下

今天我們評價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絕對是褒義,誇讚其人重諾守信,殊不知,這句話的原意並非如此。原句典出《論語·子路篇》,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硜硜」是象聲詞,石頭碰擊的聲音,引申為「淺薄固執」,孔子認為「說到做到,堅持到底,真是淺薄固執的小人阿!"

「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那麼,孔子這句話是對「信」的否定嗎?其實不然,夫子給我們上了一課,教我們如何重諾守信。

一言九鼎

01講信用要符合「義」的要求

好朋友之間不分彼此,「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意思是有幫必忙。但是,他去偷竊讓你放風,你幹麼?再假如,手裡有點小權力,朋友讓你違規行方便,你幹麼?如果認為「言出必行」非幹不可,那你必定掉坑裡。

不能無原則地講信用。有若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說得明白,「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講信用要符合義的要求,只有這樣,說過的話才可以去踐行。現代社會,「信近於義」有三層意思。

誠信故事——曾子殺豬

其一,講信用不能違背法律。法律是強制性社會規範,神聖不可侵犯。有的年輕人,受不良影視劇和文學作品影響,把社會當江湖、把胡作非為當行俠仗義,為一句「同生共死」,罔顧法律,鋌而走險。自以為義薄雲天,實則是愚昧至極。豈止小人,實為罪人!

其二,講信用不能違背道德。道德是人們共同遵守的生活規範和行為準則,代表著社會正面價值取向。出軌男人對小三兒的承諾,背後都是一個女人的痛苦、一個家庭的離散。這種違背道德的「承諾」,無論是否踐行,都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其實,失德敗檢者所謂的承諾,都是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他們不配「信用」二字。

講道德 守法律

其三,講信用要量力而行。明知不可為,卻還要立誓硬為,不但白費精力,往往還會為人笑話。前幾年流行勵志演講,學校請勵志大師給學生灌心靈雞湯。我參加過一次,大師在上面講得慷慨激昂,學生在下面聽得心潮澎湃。大師與學生互動,厲聲喝問一個高三學生,「大聲對你母親說,你高考目標是什麼?"學生流著熱淚,振臂高呼:」我要上清華,我要上北大!「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意志的反作用力還沒有大到無所不能的地步,就剩一、兩個月時間,一個成績只能上「龐各莊」大學的學生,卻發誓考清華、北大,能做到嗎?不過徒增笑料耳。

量力而行

違背法律、違背道德、不自量力去「守信」,本身就是一種背信。所以君子不敢輕諾,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說,古代君子輕易不承諾,他們以說到做不到為恥——直到今天,這句仍然對我們有教育意義。

02特殊情況下,可以不用踐諾

儒家思想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權變。反映在孔子教育思想上,就是因材施教;反映在重諾守信上,就是隨機應變,特殊情況下許下的願,可以不用踐諾。

《史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經過蒲邑,正逢衛國大夫公孫氏叛亂。公孫氏擔心孔子到衛都對己不利,命蒲人圍困孔子。經過談判,孔子被迫立下盟誓:絕不到衛都去。蒲人才將孔子放行,孔子出了東門,立馬就奔衛都去了。學生子貢不解,問:盟誓難道可以不遵守嗎?孔子道:要挾之下訂立的盟誓,神都不會理會——這就是權變

不知機變,被要挾立下的盟誓,還要堅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固執、愚蠢,俗稱「一根筋」,孔子「硜硜然」三字用得太傳神了。

東門奔衛

03有些話不必當真

說話的人不要「輕諾」,聽話的人也不要「輕信」。最起碼,三種場合下說的話,不必當真。

其一,客套話不必當真。常聽一句「回頭請你吃飯」,這句話現在和「再見」的功能差不多,用於朋友之間分手道別。你要真等著請,只會失望;還有一句話「有空來家坐坐」,千萬別當真,真要是趁空到家去,主人會很尷尬的。

其二,醉話不必當真。觥籌交錯之際,說話常常不過大腦,別相信。卓別林有部電影,富豪醉酒後和窮逼主角稱兄道弟,許天許地的;酒醒以後,抹臉不認人。希望變失望,讓主角很受傷。現在酒場上,有人開喝之前就先聲明,酒桌上說過的話、答應的事,一概不算數。這倒是明智之舉。

其三,戀人間的話不必當真。特別是卿卿我我、情到濃處,什麼樣的誓都敢發、什麼樣的願都敢許。假如誓言、願言都能信守,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勞燕分飛的悲劇了。

雖然如此,客套話、醉話、情話也不能違背法律。如果違法,自會有人當真的。

有些話不必當真

應不應該「言必信,行必果」,不能一概而論,要分場合、分情況對待,辯證地看待事物,靈活地處理問題,這就是權變——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相關焦點

  •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乃小人所為,怎麼理解
    今天我們評價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絕對是褒義,誇讚其人重諾守信,殊不知,這句話的原意並非如此。原句典出《論語·子路篇》,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硜硜」是象聲詞,石頭碰擊的聲音,引申為「淺薄固執」,孔子認為「說到做到,堅持到底,真是淺薄固執的小人阿!"「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
  •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其實後面還有一句,能顛覆人的三觀
    這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了,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翻譯起來就是「說出去話一定要信承諾,做事一定要堅持到最後」,這話聽上去很不錯,滿滿的都是正能量,然而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可能會巔峰人的三觀了。整句話翻譯起來,就是說「言而有信、做事堅持到底,這都是小人的行為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孔子為什麼說這是小人行徑呢?我們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出處,來自於《論語·子路》中,原文如下: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
  • 我們對「言必信,行必果」理解錯了,下半句才是孔子的真實態度!
    孔子有一句名言「言必信,行必果」,風行當代,不少公眾場合都掛著這句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諸君一聽這氣勢那是毫不猶豫拿來形容那些做事守信用,且執行力強,有結果有成就的優秀人才。或者是作為贈言,用來勉勵那些後輩晚生,希望他們能說到做到。由於現代社會媒體宣傳的巨大威力,這種理念確實已深入人心。殊不知,這句話我們是想當然,斷章取義了。孔子其實對這種人持嚴重批評態度,在他心中,能夠「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竟然是小人。
  • 真相:孔子反對「以德報怨」,還說「言必信,行必果」的都是小人
    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很多約束道德的古語箴言,比如,我們常用「以德報怨」勸人要寬容,又用「言必信,行必果」勸人要守信。或許你知道,這兩句都是出自儒家經典《論語》。但是你知道嗎?孔子他老人家非但不支持「以德報怨」和「言必信,行必果」,而且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何以見得呢?且看原文原句。
  • 真相:孔子反對「以德報怨」,還說「言必信,行必果」的都是小人
    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很多約束道德的古語箴言,比如,我們常用「以德報怨」勸人要寬容,又用「言必信,行必果」勸人要守信。 或許你知道,這兩句都是出自儒家經典《論語》。但是你知道嗎?孔子他老人家非但不支持「以德報怨」和「言必信,行必果」,而且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何以見得呢?且看原文原句。
  • 不要忽視「言必信,行必果」的後半句,孔子另有新解啟人心智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途經蒲邑,恰逢衛國大夫公叔氏佔據蒲邑反叛,蒲邑人圍堵住了孔子。有個叫公良孺的弟子,自己帶著五輛車跟隨著孔子。他身材高大,品行賢良,勇力皆備。面對如此困境,他慷慨激昂地對孔子說:「弟子昔日跟著老師您在匡遭遇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遭遇危難,這就是命中注定吧!
  • 中華文化:「言必信,行必果」,後面還有一句,顛覆認知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奇怪的話歷來都是爭議較大,也讓後代儒家學者費解的事。這句名言也被人們視為是君子誠信的典範,甚至是許多人的座右銘。然而,孔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卻被誤解了千年呢!「言必信,行必果」是斷章取義?
  • 孔子為何反對「言必信,行必果」?兩個故事,體現儒家的靈活性
    孔子把誠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卻反對「言必信,行必果」,還把這樣的人看成是小人,這難道不矛盾嗎?孔子的弟子子貢,立志做個外交家。有一天,他問孔子,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漸進地講了士的三個境界。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 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麼?刷新你的三觀
    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麼?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言必行,行必果"大概的意思是勸誡大家做事要有個結果,說出的話要一定可信,要守信用,做出來的事一定要有個結果,一定要辦到。大家都很贊同這句話,認為做人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 「言必信,行必果」後面還有一句,讀完你就知道,它原來是罵人的
    言必信,行必果。從小到大,我們都用這句話誇人,誰要能當得起這句讚譽,那簡直就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知能引起多少人的崇拜。所謂「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篇,這一回,孔子高徒子貢,向孔子問士,也就是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 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在當下社會還適用嗎?
    「言必信,行必果」,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孔子的這句名言,甚至是很多中國人的座右銘。曾經有位記者問法國駐中國大使,他最喜歡的中國格言是什麼,這位大使的回答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由此可見,這句格言的影響力有多麼深遠。然而,千百年來人們所信奉的這句格言並不是孔子的本意,它只是對孔子思想的斷章取義。孔子的原文是這樣的:「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如果只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那你只不過是個固執倔強的小人罷了。」
  • 中國人真的講求「言必信、行必果」嗎
    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理解孔子對「言必信、行必果」的批評。孔子的答語層次很清晰,「行己有恥」的人修養最高,在外交場合能達成對國家的職責;次等的人在國家層面上大概沒什麼貢獻,但至少在宗族和本地盡到了責任,被稱讚為「孝弟」;第三等人做事既不從對國家的意義,也不從對地方社會或家族的意義思考,關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言必信行必果,就算自己過去的言論不正確、想做的事不該做,也非要把它做了。這大概是為什麼孔子說這是「小人」的原因吧。
  • 不要忽視「言必信,行必果」的後半句,孔子另有新解啟人心智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途經蒲邑,恰逢衛國大夫公叔氏佔據蒲邑反叛,蒲邑人圍堵住了孔子。有個叫公良孺的弟子,自己帶著五輛車跟隨著孔子。他身材高大,品行賢良,勇力皆備。面對如此困境,他慷慨激昂地對孔子說:「弟子昔日跟著老師您在匡遭遇危難,如今又在這裡遭遇危難,這就是命中注定吧!
  • 中華文化:「言必信,行必果」,後面還有一句,顛覆認知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奇怪的話歷來都是爭議較大,也讓後代儒家學者費解的事。這句名言也被人們視為是君子誠信的典範,甚至是許多人的座右銘。然而,孔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卻被誤解了千年呢!「言必信,行必果」是斷章取義?
  • 言必信,行必果——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志士?
    言必信,行必果——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志士?你想做一個說話算話,言出必行的人嗎?你知道怎麼樣才能做到言出必行,說話算話呢?什麼是真正的士,怎樣才能做一個真正的士呢?這裡讓我們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大聖人是如何教導子貢眾徒的,說不定也會讓今天的人們受益匪淺的。
  • 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曾說:「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所有的這些無不在宣示著誠信的重要性。做人如果誠實守信就一定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幫助,一個人如果不信守承諾,隨意說慌,那麼他便會失去大家對他的信任,就像是小時候狼來了的故事一樣,等到他真正的處於困境,便沒有人會相信他,更沒有人前去幫助他。
  • 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麼?刷新你的三觀
    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麼?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叫"言必行,行必果"大概的意思是勸誡大家做事要有個結果,說出的話要一定可信,要守信用,做出來的事一定要有個結果,一定要辦到。大家都很贊同這句話,認為做人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 言必信、行必果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5日表示,美方向臺灣出售武器損害了中國主權和國家安全,中方對參與售臺武器的美國企業實施制裁將言必信、行必果。 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關於中方宣布制裁對臺軍售的美國企業一事,你能否透露究竟涉及哪些美國企業?何時實施制裁?
  • 孔子為何反對「言必信,行必果」?兩個故事,體現儒家的靈活性
    孔子把誠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卻反對「言必信,行必果」,還把這樣的人看成是小人,這難道不矛盾嗎?孔子的弟子子貢,立志做個外交家。有一天,他問孔子,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漸進地講了士的三個境界。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 「言必信,行必果」後面還有一句,讀完你就知道,它原來是罵人的
    言必信,行必果。從小到大,我們都用這句話誇人,誰要能當得起這句讚譽,那簡直就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知能引起多少人的崇拜。可長大後,偶爾翻起古書,才驚訝的發現,原來我們的理解是錯誤的,因為後面還有一句,你要把這句話加上去,意思就讓人有點哭笑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