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評價一個人「言必信,行必果」,絕對是褒義,誇讚其人重諾守信,殊不知,這句話的原意並非如此。原句典出《論語·子路篇》,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硜硜」是象聲詞,石頭碰擊的聲音,引申為「淺薄固執」,孔子認為「說到做到,堅持到底,真是淺薄固執的小人阿!"
「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那麼,孔子這句話是對「信」的否定嗎?其實不然,夫子給我們上了一課,教我們如何重諾守信。
01講信用要符合「義」的要求
好朋友之間不分彼此,「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意思是有幫必忙。但是,他去偷竊讓你放風,你幹麼?再假如,手裡有點小權力,朋友讓你違規行方便,你幹麼?如果認為「言出必行」非幹不可,那你必定掉坑裡。
不能無原則地講信用。有若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說得明白,「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講信用要符合義的要求,只有這樣,說過的話才可以去踐行。現代社會,「信近於義」有三層意思。
其一,講信用不能違背法律。法律是強制性社會規範,神聖不可侵犯。有的年輕人,受不良影視劇和文學作品影響,把社會當江湖、把胡作非為當行俠仗義,為一句「同生共死」,罔顧法律,鋌而走險。自以為義薄雲天,實則是愚昧至極。豈止小人,實為罪人!
其二,講信用不能違背道德。道德是人們共同遵守的生活規範和行為準則,代表著社會正面價值取向。出軌男人對小三兒的承諾,背後都是一個女人的痛苦、一個家庭的離散。這種違背道德的「承諾」,無論是否踐行,都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其實,失德敗檢者所謂的承諾,都是建立在謊言基礎上的,他們不配「信用」二字。
其三,講信用要量力而行。明知不可為,卻還要立誓硬為,不但白費精力,往往還會為人笑話。前幾年流行勵志演講,學校請勵志大師給學生灌心靈雞湯。我參加過一次,大師在上面講得慷慨激昂,學生在下面聽得心潮澎湃。大師與學生互動,厲聲喝問一個高三學生,「大聲對你母親說,你高考目標是什麼?"學生流著熱淚,振臂高呼:」我要上清華,我要上北大!「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意志的反作用力還沒有大到無所不能的地步,就剩一、兩個月時間,一個成績只能上「龐各莊」大學的學生,卻發誓考清華、北大,能做到嗎?不過徒增笑料耳。
違背法律、違背道德、不自量力去「守信」,本身就是一種背信。所以君子不敢輕諾,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孔子說,古代君子輕易不承諾,他們以說到做不到為恥——直到今天,這句仍然對我們有教育意義。
02特殊情況下,可以不用踐諾
儒家思想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權變。反映在孔子教育思想上,就是因材施教;反映在重諾守信上,就是隨機應變,特殊情況下許下的願,可以不用踐諾。
《史記》載,孔子周遊列國,經過蒲邑,正逢衛國大夫公孫氏叛亂。公孫氏擔心孔子到衛都對己不利,命蒲人圍困孔子。經過談判,孔子被迫立下盟誓:絕不到衛都去。蒲人才將孔子放行,孔子出了東門,立馬就奔衛都去了。學生子貢不解,問:盟誓難道可以不遵守嗎?孔子道:要挾之下訂立的盟誓,神都不會理會——這就是權變。
不知機變,被要挾立下的盟誓,還要堅持「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固執、愚蠢,俗稱「一根筋」,孔子「硜硜然」三字用得太傳神了。
03有些話不必當真
說話的人不要「輕諾」,聽話的人也不要「輕信」。最起碼,三種場合下說的話,不必當真。
其一,客套話不必當真。常聽一句「回頭請你吃飯」,這句話現在和「再見」的功能差不多,用於朋友之間分手道別。你要真等著請,只會失望;還有一句話「有空來家坐坐」,千萬別當真,真要是趁空到家去,主人會很尷尬的。
其二,醉話不必當真。觥籌交錯之際,說話常常不過大腦,別相信。卓別林有部電影,富豪醉酒後和窮逼主角稱兄道弟,許天許地的;酒醒以後,抹臉不認人。希望變失望,讓主角很受傷。現在酒場上,有人開喝之前就先聲明,酒桌上說過的話、答應的事,一概不算數。這倒是明智之舉。
其三,戀人間的話不必當真。特別是卿卿我我、情到濃處,什麼樣的誓都敢發、什麼樣的願都敢許。假如誓言、願言都能信守,世上就不會有那麼多勞燕分飛的悲劇了。
雖然如此,客套話、醉話、情話也不能違背法律。如果違法,自會有人當真的。
應不應該「言必信,行必果」,不能一概而論,要分場合、分情況對待,辯證地看待事物,靈活地處理問題,這就是權變——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