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李司坤】馬來西亞一度是東南亞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的國家,但從3月18日開始施行的「行動限制令」使得該國的疫情形勢在東協十國中降至第四位。中國赴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專家組組長李俊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馬來西亞國內疫情雖有波動,但整體趨穩且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其主要任務依然是「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他對馬來西亞的抗疫工作提出了包括擴大核酸篩查範圍、延長行動限制令、引入「三道防線」做法、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全面推行健康碼及做好分區分級復工復產準備在內的六條建議。「我們對馬來西亞在不遠的將來結束疫情充滿信心的。」他說。
一、多次與馬方談及擴大核酸篩查能力
據此前媒體報導,中國政府派出的赴馬來西亞抗疫醫療專家組於4月18日中午抵達吉隆坡,專家組由廣東省衛健委選派,包括8名專家,覆蓋院感管理科、呼吸科、重症醫學科、精神科、感染科、數據分析、病毒學和中醫學等領域,部分專家還有赴湖北抗疫的工作經驗。
李俊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專家組與馬方醫療機構重點交流的內容主要為我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方案及經驗,包括用藥、對患者以及治癒出院者的管理、對醫護人員的防護、病毒檢測以及可疑病人的篩查等。「此外,我國在復工復產方面的情況,以及用健康碼對人群進行分類管理等做法,也是我們交流的內容。」他認為,馬來西亞醫療系統的運作非常有章法,「我們在跟馬方醫務人員的交流過程中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專業精神和敬業態度。」
據馬來西亞當地媒體FreeMalaysiaToday報導,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4月23日表示,馬來西亞的新冠肺炎患者中,有80%以上為無症狀及症狀輕微患者。在回答為馬方應對無症狀感染者提供了什麼建議的問題時,李俊告訴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我們在多次交流中談到了擴大核酸篩查能力,因為這些人(無症狀感染者)沒有症狀,不做核酸檢查是查不出來的,但事實上這樣的人也是有傳染風險的。」他說,目前馬方已擴大了核酸篩查範圍,單日檢測能力已由原來的1.15萬人次提升至27日的超過1.5萬人次,希望將無症狀感染者儘早篩查出來並進行有效管理。
李俊表示,專家組還向馬方分享了治癒出院患者的復陽率等數據,以及我國對出院病人的管理方法。「對於出院的病人,雖然沒有症狀了,核酸檢測也呈陰性了,但我們發現有部分患者核酸檢測復陽的情況,因此我們採取出院後集中隔離兩個星期,再對其進行核酸篩查的措施,並進行長期跟蹤,以確保復陽病人核酸檢測全部轉陰。」
二、延長行動限制令對疫情管控非常有意義
截至4月27日,馬來西亞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5780例,在東協國家中位列新加坡、印尼、菲律賓之後的第四位。世衛組織曾在4月2日表示,馬來西亞或在4月中旬迎來疫情高峰。李俊在接受環球時報-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認為,從目前情況看,馬來西亞疫情最嚴峻的時刻可以說已經基本過去了。
「馬來西亞疫情的整體情況在趨好。」他說,馬來西亞在今年1月25日開始出現首例輸入型病例,在隨後一個多月的時間內都呈散發模式。但從3月10日以後,新增病例開始快速上漲並呈暴發趨勢。「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是因為2月底在吉隆坡有一個大型的宗教集會。從3月10日開始,剛好是集會後的感染髮病階段,那段時間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最高達到了235例。」
李俊稱,馬來西亞政府從3月18日開始啟動了全國性的行動限制令,大幅度降低居民的社交活動和社交範圍。「通過採取一個月的限制措施,等我們醫療組抵達馬來西亞的時候,該國的疫情已經呈現下降的趨勢了。」他說,「從4月16日開始,馬來西亞每天的確診病例數已經降到了100例以下,雖然後來有所波動,但整體處於下降趨勢,且治癒人數已經超過了新發病例數,這說明限制令後疫情的整體控制情況是不錯的。」
當地時間23日,馬來西亞總理穆希丁宣布,行動限制令將在4月28日之後再延長兩周至5月12日。此前,馬政府已經連續兩次宣布延長行動限制令了。對於馬政府的做法,李俊表示,在馬來西亞疫情還沒有真正達到我國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情況下,行動限制令的延長,對疫情管控是非常有意義的。
「傳染病的流行無外乎三個條件,一是有傳染源,二是有傳播途徑,三是有易感人群。通過採取行動限制令,可以把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管控起來。」他說,「居家不外出,就是對易感人群的最好保護。」
李俊表示,馬來西亞政府在管控過程中有很多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尤其是在社交距離的保持上。「我們專家組去交流,大家合照時全都要保持一米的距離;此外,他們一趟電梯只能上4個人,電梯間標記好每個人站的位置,這一點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他說,這裡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三、「內防反彈、外防輸入」是主要任務,為遏制疫情提六條建議
李俊認為,目前對馬方來說,主要任務還是「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如果在這個問題上能夠管控好,馬來西亞的疫情態勢肯定將持續向好。「儘管現在每天的新增確診人數有波動,但整體處在波動下降的趨勢中。」他說。「我們對馬來西亞在不遠的將來結束疫情還是充滿信心的。」
為了進一步遏制疫情的進一步蔓延,李俊為馬來西亞的抗疫提出了以下六條建議:
「第一是擴大核酸篩查範圍,把『危險分子』都找到,包括無症狀感染者,」他說,「對於查出來的患者,在治療上可以按廣東的做法,即『四個集中(集中資源、集中專家、集中患者、集中治療)』來進行,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醫療資源。」
第二是繼續延長行動限制令的時間,並根據此次延長期到期後的疫情走勢決定是否繼續延長。
第三,可借鑑中國守好「三道防線」的做法。李俊介紹稱,第一道防線是各交通要道,第二道防線是醫院,第三道防線是社區,目前馬來西亞在包括車站、碼頭、機場、主要路口在內的交通要道上已經做到了有效管控,接下來對醫院和社區的管控要持續加強。「三道防線的作用發揮出來後,對病人來說,該發現的不會漏掉,該治療的也不會耽誤。」他說。
李俊提出的第四條建議是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來增強治療療效。「現在在西藥領域,還沒有什麼特效藥。此外,中醫藥在馬來西亞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大家都比較了解。」他說,可以把我國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方案用到馬來西亞的抗疫工作中,這對該國疾病的治療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五條建議是全面推行類似中國國內實行的健康碼,作為行動限制令結束、人員開始流動後,了解跟蹤人們健康狀況的手段和方法。
最後,李俊還指出,根據當前馬來西亞國內疫情的整體態勢,建議對全國做好分區、分級復工復產復學的準備。「經濟活動還是需要的,」他說,「上述幾點措施如果能做好,就能夠在控制疫情的同時,有步驟、有區別地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