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報導大埔傳奇美食
客家,漢族的一個分支,歷經數次遷徙從中原做客到閩粵贛等地區。客家人沒有因為顛沛流離背井離鄉而遺忘原有的習俗傳統。反而融合了當地的物產風俗,締造出特有的客家文化。其中餐桌上的融合更是大遷徙的體現。我們的調查任務從小吃開始,味道帶您探尋大埔傳奇的美食。
5月27日,中央電視臺CCTV-10《味道》欄目,用了整整50分鐘的時間專門報導了大埔傳奇的美食!
節目中介紹的大埔美食
百侯薄餅
百侯薄餅已有200年的歷史。相傳清乾隆年間,大埔名聞遐邇的「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在任陝西按察使時帶回的當地四種小食之一。薄餅還有一個名為「錦囊藏寶」的美譽,經過民間多年的改進,演變成今天大埔非常受歡迎的客家小吃——百侯薄餅。皮韌餡香,口感柔軟滑潤,味美而不膩。百侯薄餅不但在百侯,而且在大埔縣城等地的賓館、酒樓、食府以至街頭大排檔、道旁小食攤均有。但最正宗的還是被評為首屆「客家美食節創新小吃大賽金獎」的大埔百侯牛記薄餅店。
老鼠粄
老鼠粄,源於大埔一帶,相傳在客家地區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又慣稱「粉」為「粄」,因此稱之為老鼠粄。後來傳至廣州、臺灣、馬來西亞、香港等地區。湯粉:老鼠粄煮熟之後裝碗,撒上肉碎、蔥花、胡椒粉、香菇絲、蝦米等配料。炒粉:把各種配料和老鼠粄一起炒即可。
算盤子
用煮熟的芋頭與木薯粉搓勻做成一粒粒的算盤子樣,算盤子珠圓玉潤,口感滑爽。加之肉末與香菇之類自己喜歡的蔬菜炒熟,可做菜亦可做主食,非常入味好吃。算盤子「珠圓玉潤」,象徵團團圓圓,也祈盼來年更加精打細算,掙更多錢。
河蝦
三河三江交匯,盛產各種魚蝦,鯰、鰜、鰻等,所以三河的河鮮特別出名,其味鮮美。三河韓江河蝦最具特色,因三江交匯水量大增,水流湍急,河蝦需用腳抓岸邊水草,所以河東河西的蝦均鍛鍊成一邊腳長一邊腳短,俗稱「吊腳蝦」,此蝦肉嫩味鮮美,最宜清蒸白灼。
山鰻
三河得益於地勢,魚的種類大約有十幾種。最有特色的是山鰻。這種魚能爬到岸邊,只要有一點水就可以了,和河鰻的味道不一樣。三河吃鮮魚也以清蒸為主。清蒸的山鰻蘸醬油調的汁,嚼起來,肉是脆甜的,會在齒間咯吱作響。
客家娘酒雞
以前「客家娘酒」都是作為客家婦女坐月子時的滋補品,「客家娘酒」燉雞,客家人叫雞子酒。大埔人現在日常吃到的娘酒雞,選用清淡的大埔娘酒,顏色是漂亮的紅色。做出來的湯汁是亮紅的磚色,雞肉香甜味厚。
烏豆羹
烏豆羹,即「豆得羹」,可以算是大埔的美食了,是百侯鎮在端午節時普遍製作的糕點之一。它以糯米、烏豆以及豬油、紅糖為主要原料,但製作比較繁瑣,正宗的烏豆羹久留不壞,慢慢享用,其味無窮。
灰水粽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一個小小的粽子由於地區的不同,客家人因食材中有鹼水而得名,又叫「灰水粽」。把布驚草摘下後,混合幹的芭蕉葉和稻草一起燃燒,燒乾後還要等待一天讓灰燼融成灰,這就是所謂的草木灰。把這些灰都收集起來裝進布袋中,放到水裡重複煮沸幾次,將灰渣過濾掉,再把灰水靜置,待灰水中的雜物沉澱下來,剩下的灰水就可以用來泡糯米了。把包好的成串灰水粽,直接放入大鍋裡煮,不需要在加入其它的作料。鍋裡的粽子一段時間內翻滾換位置,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能均勻受熱,至少要煮4個小時以上才好(視粽子大小而定);然後把煮好的粽子掛在竿子上,自然冷卻晾乾保存;可蘸蜂蜜、白糖食用。
豬腸紅
選用上好的豬腸、豬血,豬腸用生鹽反覆搓揉洗淨,用開水浮起,切段與豬血一塊混炒,火候一到再放上生粉混合起鍋,即可食用。脆爽的豬腸與嫩滑的豬紅,兩種口感,共治一盤!
你以為大埔美食辦就只有這些,大埔可是「中國小吃名縣」,境內有200餘種不同風味的小吃。大埔美食取材廣泛、品種繁多,具有濃烈的原生性和鄉土性,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是大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埔美食歌
林旭穩/文
茶陽肉丸葉子粄,青溪羊肉眾人誇。
西河田螺珍珠粄,巖上仔鴨長治瓜。
湖寮筍粄頓頭憶,大東板慄香餈粑。
百侯薄餅牛肉乾,楓朗豆乾西巖茶。
平原艾粄解暑夏,桃源飯珍味道佳。
光德有名全豬煲,高陂鹹菜嫩無渣。
洲瑞娘酒值得誇,三河豆粄鮮魚蝦。
銀江石螺金針菜,石皮姜酒數大麻。
豐溪特產滿山野,靈芝蕨幹木耳花。
強健身體藥根湯,客家美食揚天下。
來源:中央電視臺、梅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