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唐朝韋應物《滁州西澗》
詩文慢讀,那幽草在澗邊,碧綠的生長著。
上面有黃鸝,這高大的樹冠裡鳴叫。
春天的溪水,在黃昏裡開始漲潮,這時山雨急來,瀟瀟灑灑。
在無人的渡口,小舟隨著潮水搖擺,悠閒而落寞的橫斜。
初衣解詩:這首詩有一個字,一個字的慢讀,邊讀邊在腦袋裡腦補。仿佛攤開一張宣紙。看看作者如何落筆。
他首先畫了一叢蘭草,那幽然的姿態,和幽碧的顏色,表示已經春深,蘭草邊有小溪水譁譁流淌。可以在溪水中加兩塊石頭,表示這是一個山澗。這蘭草的上頭,可以畫兩隻鳥,但隨即高大的樹木,將鳥掩映,露出一點點黃色的羽毛,仿佛可以聽到它們正在啼唱。
這已經是山水圖中完美的幽蘭水澗春深圖。可以掛在客廳或者臥室裡,精緻小巧,幽深,涼爽。
但是作者意不在此。他將宣紙繼續展開。那悠然水見春深,只成了宣紙的一角。仿佛是將鏡頭拉遠。我們將看到的什麼呢?
我們看到了水澗小溪的下遊,是個寬闊的湖面和水面,波浪顯示著,這是晚間的潮水,而潑湯上細小的圓點的漣漪,只顯示這就是一場雨。
與幽蘭水澗圖的深綠不同的是,此時的水面,是煙綠或者藍色的,甚至帶著一點黃昏的黯然。
這讓視覺驟然開朗。這是一幅煙水晚雨圖。從幽深到悠遠。這幅圖想必已經做完了。只等作者壓章,有風骨,有境界,文人的離騷之意莫過如此。
但是,不僅如此呀。不僅如此呀,在湖面的一角,楊柳樹下,忽然出現了幾筆隱約的石路,或者野草倒伏,楊柳樹下,出現了一個無人的小舟,以散漫的姿態,橫在了細雨裡。仿佛可以看見它隨著潮水搖擺的樣子。
這就是「野渡無人舟自橫」。這是春深夏初的野景,寂靜,碧綠,幽深,寥落,甚至帶點荒涼,卻又可以聽到萬物自語。
這樣的作品是不可以擺在客廳的。因為明顯客廳的格局太小了。但適合放在哪裡呢?我想了想。是在書房。四壁的書,堆砌起一個狹窄的王國,但這幅畫在牆上,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窗口,一個比對,一個寓言,一個出口。
這首詩如詩如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那麼作者在這幅畫中站在哪個角度呢?就是第一句話,獨憐幽草澗邊生。你想想自己是那一株蘭草,你看見了身邊的流水,聽到了樹上的黃鸝,隨著目光,你看到了更遠處的湖面,一條小船在無人的渡口。
有沒有寓意呢?肯定有。你站在這個角度去看那條船,你生出的,不是悠閒,是一種無人會得春生的寂寞。所有天地存在的感覺,都是詩人的感覺。這種畫面雖然很平衡。但是我們很容易找到其中不平衡的狀態,就是那種寂寞感,那種無可奈何的寂寞感。
所以初衣說這幅畫,最適合掛在四壁都是書的書房裡。因為有一種無人能會的寂寞,剛好能夠和畫面相吻合。很美,然而很孤寂。
人生最大的苦悶,在於,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但是沒有用上。在這幅畫面裡,我們就看到了那種未足感。但是這種未足感,同樣是生命的一種形式,於是我們在無聲裡又看到了一種和諧。
有人說初衣這首詩不應該像你這樣子解,因為他寫的本來就是一種悠閒的山景,表達一種恬淡的心態。但是初衣,要對你說no。
為什麼呢?因為古人惜字如金。如果他僅僅想表達恬淡的心態,其實不用28個字,只用20個字。
幽草澗邊生,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急,野渡舟自橫。
那麼詩人加上的八個字,就是他所有的寓意了。野渡無人舟自橫,加上」無人「這就是作者的主觀寓意了,因為這不是山景的寂寞,是自己心靈的無所應和。
你怎麼解讀呢?
讓我們重溫這首流傳千古的畫中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歡迎留言置評。